战国时已出现厌学现象,儒家经典有对策

来源:
时间:2014-12-11 20:22:07

应试教育产生了厌学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学记》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方法的失当。此书罗列当时教育界一些失职的现象

【编者按】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cu)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应试教育产生了厌学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学记》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方法的失当


孔子讲学图   
 

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cu)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其作者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学记》应该是两千三百多年前的著作了。乐正克是孟轲老师班上的尖子生,他后来在儒家独立成一派,称为“乐正氏之儒”。

应试教育产生了厌学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战国的时候就有了。《学记》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者方法的失当。此书罗列当时教育界一些失职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呻其占半”;讲解的时候又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管一味地灌输,啰啰嗦嗦,尽是老师的一言堂,“多其讯言”。

尤其有意思的是,《学记》还讲到了一些老师只管赶教学进度,三五两下将课程一股脑儿讲完,也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及于数(cu)进,而不顾其安”,教书的赶速度,读书的哪里能心安?

教学者只管自己一条路跑到底,不顾学生感受如何,自然也就和被教育者隔膜开来,彼此没有互动沟通,根本谈不上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人不由其诚”,诚者,心也。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完全不了解,当然也就没法因材施教了,“教人不尽其材”。

《学记》认为这种生硬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育的措施悖论,得到的结果也违背本意,“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佛即拂,违背的意思。

那么,有什么法子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呢?

第一,“豫”,即预备,“禁于未发”,趁着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及时干预。

第二,“时”,就是抓住时机,抓住契机,及时介入,适时引导,将学生引入最佳境界。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点,例如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候,学习兴趣最浓厚的时候,捕捉到这些点,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第三,“孙”,“顺”的意思,顺着教育程序,顺着学生的年龄发育特征,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不凌节而施之”,所谓节,就是指学生的年龄、智商、教育程度等,这个“凌节”用得很形象,按照现在的理解,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冒进地实施教育措施,如同凌驾其上,践踏其上,好好一株秧苗,被粗暴的教学给毁了。

第四,“摩”,就是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切磋,这是将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

如果违背这四项教育原则,就会带来消极的教学后果。没有及时防治,在厌学情绪明显的时候再去介入,就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现象,“则扞格而不胜”,扞格者,即抵触情绪。如果错过最佳时机去实施教育,就费力不讨好了,“则勤苦而难成”。不按照科学程序施教,就会杂乱无章,导致学业不修。如果不提倡学生间互动切磋,就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最新热点

更多

熊猫金币降价了(图)

在收藏界很有名气的“熊猫金币大全套”,近来又引起了...[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中国农民造出“喜洋洋”潜艇惊外媒:成本仅3万

【环球军事报道】据法新社12月1日报道,丹江...[详细]

北京地铁告别两元随便坐时代

北京市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将于12月28日起实施...[详细]

济州岛有望允许中国游客租车自驾

据韩国亚洲经济中文网报道,作为最受中国游...[详细]

湖南发现1596岁杉树王 树洞可容七八人站立(图)

湖南省继永州发现一棵“树中老寿星”千年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