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叠石古戏台
来源:
时间:2014-09-26 10:17:08
戏台亦称歌台、乐台、乐亭等,就是人们用于听戏、观舞、演奏歌乐的场所。闽浙两省交界的福鼎叠石乡拥有多座古戏台。由于位处两省交界,
戏台亦称歌台、乐台、乐亭等,就是人们用于听戏、观舞、演奏歌乐的场所。闽浙两省交界的福鼎叠石乡拥有多座古戏台。由于位处两省交界,所以这里的古戏台既留有福建戏台的特征,亦受邻省浙江的影响,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文化“移步不换形”的靓丽俊美。其脉脉风韵,让今天的我们仍为之陶醉酩酊。
建在宫庙内的戏台
叠石乡现存的几座古代戏台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均建在宫庙之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建造在宗祠中的戏台。究其原因,与当时家族财力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浙江省泰顺,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的家族,往往单独拥有戏台。而毗邻的叠石乡由于经费不济,只好多个家族共同出资,将戏台营建在公共建筑——宫庙之中。这样,不仅能建起一座比较像样的戏台,而且常年请戏班演出的经费也可以得到保证。
叠石现存的古代戏台共有的另一个特点是:乡间戏台的修建,台口多与村里的本主庙相对应。这是源于一种风水观:台口面对神庙,可以避免风雨侵扰神台,也隐喻演出的娱神功能。经过时代的变迁,戏台的功能已衍化成了乡村礼俗与民间歌乐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间。
车头村戏台有点意思,隔溪相望的两个村庄都叫车头村,分属于泰顺彭溪和福建福鼎。车头戏台由一溪之隔的闽浙两地的车头村共同建造。
建在宫庙内的戏台与宗教也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叠石乡苍边、库口、车头村古戏台均坐落在杨府宫中。大凡民俗节令,这些地方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听戏、观灯、对调子,热闹非凡。早些时候,一般都要在杨府爷五月十八生日这天邀戏班演出,目的是请杨府爷看戏,通过“娱神”来祈求风调雨顺。直到上世纪中叶,此风俗才改变,将演出时间改在了七八月农闲季节。
独特建筑格局的戏台
叠石乡古戏台的屋檐均做成歇山式,显得很庄重。细部装饰主要表现在柱头斗拱和藻井上,柱头科斗拱大多有纹饰,多为吉祥花草和瑞兽。叠石乡古戏台藻井有两种做法,苍边村、库口村古戏台的藻井是运用八面斗拱层层叠涩,斗拱多达八层。苍边村古戏台藻井,在其中四井首层方位,出露的四个斗拱柱头上雕有八仙形象图案,每个柱头各雕两个一组,雕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库口村古戏台藻井一、二层斗拱连接处嵌有一对花篮瑞草木雕。而车头村古戏台的藻井是叠五层斗拱,然后顶上做成平顶式,平顶略施花格。据传车头戏台的藻井上还施有精致的“八仙”彩绘,虽经文革破坏,但至今仍有部分彩绘隐约可见。其中部分花格中还发现书有苏轼《前赤壁赋》的残词片段,但多数花格人物、花草形象已模糊不清了。
随着戏班乐队“锵锵锵”的声响,演员们开始粉墨登场。从“出将”门出来,一亮相,“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台下三面围观的观众们看得聚精会神,有滋有味。台上
演得起劲,台下更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这是众多中老年人童年生活中常有的记忆,充满温馨,更是在叠石乡至今依然能看到的生动鲜活的场面。
乡村文化特有的呼吸方式
在乡间,音乐具有通神的魅力,载歌载舞的倾情宣泄,非为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消遣,而是以求“神人以和”。在这种以戏台为载体的祭祀礼仪上,人人都在生活中获得美的享受。
在每年的农历新年正月、农历五月十八等这些吉祥的日子,叠石乡民间往往都会在戏台上开展相应的活动。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正是这些民间歌乐,以仪式的隐喻,把村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建构起了一种充溢着和谐氛围的生存环境。
古戏台作为乡间民众人文情感记忆的载体之一,更作为一种和谐文化的心理空间,它横亘在人们精神与物质之间,以一种仪式的表达,使人们从戏台中获得了血缘的认同,享受着声音带来的愉悦。
作为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文化空间,古戏台至今仍然以草根的力量,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使民众日常的生活与仪式的生活一起,构成了乡村文化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成为人们增强族群认同、加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场域,更是福鼎丰富的民间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