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变身“创意牧场”
来源:
时间:2014-10-22 11:36:24
有人说,城市是一本史书,而雕塑就是这部书的插图。

有人说,城市是一本史书,而雕塑就是这部书的插图。
“插图”在上海已是越“画”越精美。除了耸立于街头诸如陈毅雕像、外滩金融牛等地标性的雕塑作品外,十月的黄浦还迎来了好几项精彩的以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风靡全球的“奔牛国际公共艺术展”选择在外滩、人民广场等地打造“创意牧场”;上海南京路雕塑展上“萌态”莫言雕塑让游人不禁哑然失笑……
雕塑艺术与地标性的景观融合,让“魔都”更添“魔力”与魅力。
金融牛有了“小伙伴”
在上海外滩金融广场,华尔街金融牛的创作者、国际著名雕塑大师阿图罗·迪·莫迪卡特别设计、创作的“外滩金融牛”威猛雄壮,牛气冲天,已成外滩的一个知名景点。而最近,一群彩牛的到来,让这头铜牛有了与“小伙伴”亲密的机会。
彩牛的出现缘于“奔牛艺术展”(COWDE)落地上海。“奔牛艺术展”自1999年在瑞士苏黎世诞生以来,已经席卷全球70多个国际城市,成为全球最大、持续最久的跨国公共艺术。参与者在玻璃纤维加钢筋制成的雕塑牛身上,用丙烯颜料等各种绘画工具塑造出自己最得意最漂亮的彩牛,当上百头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艺术牛同时走向街头,甚至声势浩大地在观众面前全面铺陈展开时,这已不是弱弱的、卖萌的节奏,而是公众艺术挑战视觉系的惊艳之行。
据说,全球已有10000余位艺术家、文化人士、娱乐明星参与过这项公共艺术活动,完成了超过5000头的彩牛作品。而今,位于美国的COWDE国际总部认定上海为举办这一活动的第80个城市,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以 及 翡 翠 画 廊(HALCYON GALLERY)成为了“奔牛上海—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展(COWDE SHANGHAI)”的主办方。经过历时两个多月的策划、布展和维护,“十·一”长假期间,外滩、人民广场等上海的六大标志性建筑景观地出现了50头“奔牛上海”第一批彩色牛。
在外滩,“彩牛”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上海画家陈艺方的奔牛作品《自然之态》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彩色鳞片的表现手法,打造出一头色泽明朗简洁、神态自然生动的彩牛;另一头金色的牛身上,绘制了瓷器中常用的祥云图案,这是上海画家李立宏的作品“艺术牛—Chi-na”。而游览者纷纷与彩牛们合影,许多人还将照片通过微信分享到朋友圈。“有这些小情趣的东西一起照相很好啊,让我们游览更丰富,城市更有品位。”一市民高兴地说。
“我们希望这些漂亮的艺术牛作品不经意地就出现在每个生活或者路过上海的人的身边,让人们直接地感受到"艺术、快乐和公益"。不管是上海本土的艺术家们参与到画牛过程,还是孩子们融入到小牛体验营的创作中,包括市民和游客与牛群的互动接触,都是整个公共艺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主办方SMG演艺中心的副总经理吴霄峰说。“公共艺术为城市创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提供启迪、娱乐与希望,更可以引导、改变与提升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认知能力。”英国翡翠画廊执行董事余光照表示。
而选择上海一些地标性景观作为奔牛的展示之地,让这样的活动有了更大的意义和影响力。“公共艺术,就是艺术本身和景观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吴霄峰说,“奔牛上海,牛是融合在上海特色景观中的,成为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公众与牛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对于黄浦区等方面对这一公共艺术活动的热情支持,吴霄峰表示非常感谢,他认为,“今天的大型城市,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公众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像COWDE 这样的公共艺术活动,给人们带来轻松和喜悦”。英国的翡翠画廊总经理张熹也表示,这些地标代表了上海的形象,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对撞交融。
众多知名的艺术家参与到了“奔牛上海”,在画界颇具地位的前辈孙良所绘的牛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重要的不是讨好别人的口味,而是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而除了艺术家外,这次“奔牛上海”还大量地邀请了建筑师、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甚至是影视明星、作家、媒体人等等共同参与。据悉,从2014年9月到2015年年中,“奔牛上海”将持续近一年时间。继第一批展出50头彩牛之后,为满足公众对于“奔牛上海”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展的需求,目前第二批80头左右的素牛正在进行生产创作中,整个活动期间将有200—450头牛陆续“出生”。届时,会有更多“创意牧场”、更多奔牛主题,让生机盎然的牛群们继续奔跑、巡回亮相。
南京路上“莫言”秀“萌”
走在南京路五卅广场,你会与大文豪邂逅。正在这里举行的第14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暨贵州雕塑艺术展上出现了一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雕像。这尊莫言头像被置于展览的中心位置,只见“莫言”抿嘴微笑,憨态可掬,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围观。不少游客称赞:“萌萌哒!”。一些女游客还忍不住往“莫言”的脸上亲了一下。
这尊雕塑是贵州省雕塑院院长李钢的作品,特别的是,它以莫言家乡山东高密的红高粱粒为原料,树脂混合制作而成。“高粱是高密的象征,而莫言是高粱地里长出的精灵。他写的是高粱地,是吃高粱长大的人,是发生在高粱地里的故事,他对高粱的情感,就像是对母亲一样。”因此,在李钢看来,高粱粒就是最好的雕塑用材。
“雕塑是凝固的音乐、永恒的艺术,同时也是反映区域文化、公众精神及城市风貌的缩影。”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郑佳矢理事、副主任说。他认为,静态的雕塑艺术,能够展现大环境下的文化剪影、社会百态,通过艺术手段来增加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正因如此,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上海南京路雕塑邀请展,从2001年起每年9月至11月定期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举行。至今已坚持了14年。从学院展到个人展,从邀请展到征集展,从全国精品展到中外优秀作品展,形式日趋多样化,品质越来越高。“在上海开放、吸纳、包容的文化胸襟下,南京路雕塑邀请展是一个海纳百川,让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雕塑界展示交流的平台,多种文化共同繁荣、百花齐放,不仅为南京路商旅文建设增添了一抹特有的艺术亮色,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面感知艺术、体验艺术、了解艺术的场所。”承办方上海南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达说。
此次城雕展传承过往,以省份为代表,与贵州雕塑艺术界合作,展现“原生之魅·生命之美”的贵州风韵。艺术家通过手中的刻刀,刻画出黔山艺术通向外界之路,以及黔山最原始艺术魅力激昂迸发的壮阔图景。在给贵州雕塑一个纵情展现平台的同时,亦为上海更添一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