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话剧
来源:
时间:2014-12-26 10:46:17
“西方形体剧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戏曲。” 蒂娜·克罗莉丝介绍,包括法国的默剧、卓别林的戏剧很多灵感都来自于中国。
“西方形体剧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戏曲。” 蒂娜·克罗莉丝介绍,包括法国的默剧、卓别林的戏剧很多灵感都来自于中国。
中国剧评家、编剧童道明向记者介绍,“这个戏找京剧演员、舞蹈演员就是要用他们的形体语言。这个戏来到中国,中国人一定不会陌生的,中国早就接触过这样的戏。此前王晓鹰(注:话剧导演)也专门找过京剧演员排话剧。”
童道明介绍,形体话剧兴起于1950年代的西方戏剧界,之后慢慢成为一个潮流。形体话剧主要依靠形体来演出,形体动作成为非常重要的表演元素。在童道明看来,舞台剧和电影电视的不同之处之一就是在舞台上可以完全用形体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戏剧表演都在追寻戏剧的假定性,而形体话剧则更强调用夸张的动作来美化、表现生活。
童道明介绍,1980年代的很多中国话剧导演多少都有类似的追求,比如表现1976年唐山大地震,话剧导演就是用演员的形体来表达的。
1980年代形体话剧从西方传过来后,中国的青年导演也做了进一步的尝试,孟京辉、王晓鹰都有过相关试验。现在尝试形体话剧比较多的是青年导演赵淼。目前,香港的剧团也有同样的实验,主要靠形体表现效果,此种尝试以青年导演为主。
“但追溯起来,所谓形体话剧有着较为久远的传统。”童道明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训练演员的一种方法体系“有机造型”或可认为是形体话剧的滥觞。它包括对演员进行体操造型、杂技的技巧训练。目的是使演员能够自觉地、准确地、有目的性地而又自然地掌握自己身体的运动。有机造型术借助于各种技巧手段和造型小品来提高演员的形体素质,使其善于在舞台上调整自己的动作,服从于一定的节奏构图,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导演要求。
此外,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齐名的波兰导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贫穷剧场”理论,也对形体话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他认为,大量运用灯光、服装、化妆、布景的演出形态实际上扼杀了剧场最重要的元素:人与人的直接面对。耶日·格洛托夫斯基大量使用身体技术来激发演员的潜能,试图舍弃遮盖演员躯体的装饰,通过身体技艺的训练来展现人的本来面目。他希望借由演练先人累积传承的世代记忆,用身体知觉来重现表演时的状态。透过身体经验,来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该理论认为,在戏剧中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是最重要的,比较起来灯光剧本显得无关紧要,表达可以借助演员的形体,不一定得靠说话。这个理论把话剧导演的思想解放了。”童道明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