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干饭把子肉
在蒸熟的米饭上,撂这么一块油汪汪的厚肉片,再浇上一勺肉汤,真是美味。
初来济南,见到济南小吃招牌“大米干饭把子肉”,十分不解。大米干饭明白,是稻米做的干饭,不是我们老家的小米干饭,但“把子肉”则不好理解:明明是一块连皮猪肉,怎么成了“把子肉”了?后来看张廉明著的《济南食苑》说“把子”就是在猪肉下锅炖的时候,要用蒲草从中间捆扎成把子的形状。为什么要捆扎,没有明说。近日旧书摊淘得《济南文史资料》第七辑,中有陶钝所写“回忆济南一条街——后宰门”一篇文章,说,所以捆扎,是防止猪肉炖烂后皮肉脱离。而这样一捆,犹如诸葛亮草船借箭中用稻草捆扎的草把子一样,故名。
在蒸熟的米饭上,撂这么一块油汪汪的厚肉片,再浇上一勺肉汤,真是美味。记得小的时候,过年最期盼的除了大年五更的那顿饺子外,除夕晚上的肉汤浇干饭更让我们念念不忘。
一般家庭,除夕晚上是猪肉汤浇干饭,我们家则常常是鸡肉汤。养了一年的大公鸡,宰杀后,加上夏天从山上采摘来的“松莪子”(松菇)炖熟,连肉带汤,浇到大米和小米混合而成的干饭上,这种混合干饭又名“金银饭”,一口下去,哪才叫个香啊!家养的公鸡,山上的蘑菇,炖在一锅,全绿色。滋味如何,80后们,任怎么说明描述,他们也听不懂。
肉汤浇饭,其实是很古老的饮食。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就是这么吃。西周制定的饮食礼仪制度,简称就是鼎簋制度。鼎是锅,簋是碗,什么人用什么锅,用多少碗,都有定制,不能随便超规格,否则就是僭越,就是犯罪。天子有权力享受全天下的资源,所以,他享受九鼎八簋的待遇,平民没有地位,只能一鼎一簋。九鼎就是九种肉和汤,八簋则是八种粮食。和平民不同的是,天子和贵族们以及有钱有权者的汤是肉汤、鱼汤,平民百姓则是菜汤。九种肉汤到底哪九种,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参考当时人们祭祀所用牺牲,主要还是牛、羊、猪“三牲”,这是畜养的最常见的肉食动物。汉代还有狗肉、鹿肉、野兔、野鸡以及家养的鸡、鸭、鹅,水里捕捞的鱼、鳖等等。考古出土汉代的灶上,往往放一只蒸锅,一或两只炖锅。蒸锅蒸饭,炖锅炖汤。为了证明汤浇饭,有的汤锅里还附带着一把勺子,以方便舀汤。这种饮食方式还被广泛地刻画在墓葬的石壁上,描绘在墓室的壁画中。可见,即便到了辉煌的两汉时代,肉汤浇饭也依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实际上,肉汤浇饭,也是阶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当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因为立储发生争执,兵刃相见的时候,鲁国有一个叫曹刿的想给鲁庄公出个主意,朋友劝他,那是食肉的阶级干的事,一个满面菜色的下等人,哪有资格干预国政?但曹刿不服,以为吃肉的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见,即便到了齐桓公的时代,吃肉吃菜依然是身份地位的重要区别。因此,古代帝王将相们,每逢祭祀大事,都要以牛、羊、猪等肉食动物献享,让逝去的祖宗先人乃至上帝神明们同样享受肉食的待遇。
大米干饭把子肉和我们家乡的除夕肉汤浇饭,异曲同工,传达的都是肉食的理念。不同的是,把子肉出身在省城,成为了名吃,而我们家乡的肉浇饭,则依然默默无闻于乡下,每年提醒着过年的人们,勿忘旧俗,勿忘传统。
(作者张从军,系山东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