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邹城

来源:
时间:2014-10-14 09:58:45

  孔孟书画网 何谓火虎? 顾名思义,即浑身危火之老虎。据老艺人回忆,火虎表演是由邹城市平阳寺村周家根据普通的舞狮表演和民间的礼花...

  孔孟书画网 何谓“火虎”? 顾名思义,即浑身危火之老虎。据老艺人回忆,“火虎”表演是由邹城市平阳寺村周家根据普通的舞狮表演和民间的礼花筋表演综合演变而发明的,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尔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热烈喜庆、扣人心弦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在其鼎盛时期曾多次被外地邀请演出。
 
  火虎表演,道具制作工艺繁杂,为周家不外传的独家工艺,世代传承,迄今已传了五代。虎衣由虎头、虎身、虎尾三部分组成。虎头由白蜡条一种柔韧的树枝编成,为直径约75厘米的半球形。五官俱全,栩栩如生,额前有“王”字。虎眼用蒙着红绸布的灯泡或手电筒古时用点燃的炷香制成。插满礼花筋后,虎头重约15公斤。虎身为11块100厘米长、15厘米宽、1.5厘米厚的木板拼接而成,用皮条连缀成半圆弧形状,展开后约150厘米宽。每个木板外侧钻有上百个小孔,共约千余个,每个小孔内插入一根30厘米长的礼花筋。虎尾长约140厘米,用白蜡条编成,缠绕礼花筋。整个虎衣插满礼花筋后重约25公斤。顶虎人身披虎衣,手持短拐,躬身而行,进行表演。
 
  打虎人身穿木制衣甲,背上插有四根“护背旗”,头戴高约70厘米,直径65厘米的巨大斗笠,小腿外侧和前侧装有木甲,手持长约180厘米的打虎棒。衣甲和打虎棒均插满礼花筋。
 
  礼花筋是毛边纸卷火药制成,包含硫磺、硝、木炭和盐,点燃后火花四射。置办“火虎”和打虎人的行头需要2700多根礼花筋。
 
  火虎的表演场面宏大壮观,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 围观者人手一支点燃的蜡烛,场里场外光照如昼。表演前,一般配合高跷、二仙斗、舞龙灯、蛾子等其他民间艺术综合演出。夜幕降临,压轴戏“火虎”表演隆重登场,这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顶虎人和打虎人装扮停当,锣鼓响起,众人上前点燃顶虎人和打虎人身上的礼花筋。打虎人首先出场,手提火棒,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绕场两圈再念一段道白:“我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奉父王之命押运粮草。路经此山,闻听大虫伤人,延缓未进。忽听得耳边风声响动——呀呔!真乃好虎也!”这时“火虎”上场,全场观众所持蜡烛一齐熄灭,只见“火虎”双眼如炸,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与虎争持搏斗,火人火虎、火花闪烁、光影交织、相照相映。火虎时而跃起搏击,飞射漫天火花,时而疾行进击,洒下串串流星。打虎人将手中打虎棒舞成一条火龙,叱咤腾挪,与火虎打成一团。表演者动作灵活,舞蹈优美,配合默契。千余根礼花筋飞舞喷射,犹如钢花飞溅、繁星乱坠,其情其景是如梦如幻、奇异绚丽、惊心动魄,令观众眼花缭乱,叫好声此起彼伏。由于礼花筋燃烧时间较短,表演只能持续10多分钟。火尽“虎”死,表演结束。
 
  在表演过程中,直径20米左右的表演场地要有6、7名手提水壶的灭火助手。在火虎奔跑的时候,礼花筋会燃烧出火焰,有可能会点燃虎衣而伤害到演员。这时灭火助手在火虎跑经自己面前时,若发现虎衣起火,就口含凉水喷向火虎。一是为了熄灭火焰,二是水雾遇到火虎时会变成绚烂的火花,使得火虎看上去更加美丽、威武。
 
  “火虎”表演是邹城市人民在长期的农耕劳作中形成的民间舞蹈形式。从起源角度讲,邹城市传统文化的舞龙舞狮、节日焰火表演为“火虎”的产生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温润的土壤;从文化角度讲,“火虎”道具的制作充分体现出鲁南地区的特色编制工艺,表演时的台词、舞蹈、对打动作也有着地方戏曲、舞蹈的色彩;从艺术表现形式讲,“火虎”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表演难度,其独特的创意、刚劲有力的动作、美观大方的表演无不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所具有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勇猛果敢、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
  火虎表演是邹城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已不仅仅是普通的舞狮表演,更是用闪耀的火花来装饰猛虎,令其更加威猛、炫目。表演效果绝非普通的舞狮表演所能比拟的,体现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和艺术生活中所具有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火虎表演所表现的是一种热烈、喜庆、火爆、勇猛的精神,体现出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情操。这些都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1987年起,邹城市文化部门对“火虎”进行了挖掘整理。特别2006年,文化部门联合平阳寺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班子,拨付专款,进行保护传承,使其表演重新焕发了生机。11月13日晚7时许,平阳寺镇文化广场,“火虎”表演开始,这项阔别民间半个世纪的表演艺术,终于重现昔日的流光异彩!2007年6月9日,在邹城市庆祝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文艺晚会上,“火虎”表演让现场5000余名观众受到了强烈震撼,真正体味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魄力。
 
  峄山的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是峄山古庙会。每逢这时,家乡方圆百里的人们都蜂拥而至,上山给龙王进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儿时的我就曾尾随大人赶过庙会。说起家乡庙会,有这样一段记载:相传,峄山盘龙洞内有个龙王,每年冬天总是卧于洞内酣睡,待来年二月二便出洞行云布雨。有一年,峄山龙王赶王母娘娘蟠桃会,因贪杯大醉,回洞后沉睡三天。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三年滴水未下,庄稼颗粒未收,人们闹起了饥荒。峄山脚下有个小村,村头住着个六十来岁,勤快节俭的孤寡老汉。有天夜里,老汉做了个梦,一位长老走进茅屋,推推他说:“好心老汉快快起,峄山街上仙人集”。老人大惊,从梦中醒来,来到街上,看到街道两旁摆列着许多的金银、翡翠、珍珠、玛瑙之类的稀世之宝。更为奇怪的是那来来往往的人们遇到合适的东西便拿起来放到兜里,彼此笑笑并不用交钱,走累了随手牵过匹马,乐颠颠伏鞍而去。老汉心想,既然如此,不妨给乡亲们捎几件回去。在一堆珍珠旁,老汉发现了一只闪亮亮的小铜锅,于是,提起便走,谁知刚刚提起,眼前的集市骤然消失。早晨,老汉正为无米下锅发愁,忽然一股饭香扑鼻而来。原来,锅里盛满了米饭,老汉饱餐一顿后,锅里的饭又满了,便把乡亲们叫来,可怎么也吃不下这锅米饭。于是,人们每天都到老汉这儿吃饭,日子倒也舒适,自在。到了第三年二月初二这天,龙王醒来行云布雨了,照往年,人们早该准备春耕生产了,可是自从有了这口锅,都不愿种地了。一个个变得游手好闲起来。老汉很生气,心想,何以得此锅?全是仙人看我勤劳。若乡亲们如此这般懒惰下去,早晚要受穷,于是,他便把铜锅扔了。当大伙簇拥着来吃饭时,老汉说:“我们不能光靠神仙过日子,要靠勤劳致富”!乡亲们明白了老汉的心意,开始了劳作,一年下来,粮食真的是“大屯满,小屯留”了。从此,人们每年二月初二———老汉摔神锅和传说龙王醒来的这天,拿家里最好的东西上贡,以求风调雨顺和感激老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热闹,隆重的峄山古庙会。今年二月二,我赶回了家乡,下得车来,但见山道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街道两旁,百货摊,水果店,饭铺比比皆是,百货摊上,花花绿绿,应尽应有;饰品铺里冒着屡屡热气,飘出引人食欲的香味儿,店主忙的不亦悦乎,再也看不到昔日烧香上贡的情景了。家中的三哥拉我去坐坐。进门。我环顾四周,刚落成的二层小楼看到了身后彩电,冰箱,空调,看到了小汽车……家乡人变了,家乡人富了。日渐富足的人们脱出了旧的生活模式,新的文明生活方式正悄悄地同化着他们!
 
  阴阳板
 
  阴阳板是流传在邹城市东八里沟一带的求雨祭祀舞蹈,因是两板相击而舞,故又称"打阴阳",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八里沟村位于邹城市东北的丘陵地带,旧时完全靠天吃饭,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动较多,天长日久也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求雨祭祀形式。 相传古时候某一年,天下大旱,麦田龟裂,人畜无饮,饿殍遍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日,"八仙"之一的曹国舅,云游四方,路经此地,看到民不聊生,顿生怜念,于是降下云头,在山顶上搭起神蓬,用秫秸扎成文字和图案,又把一棵柳树一劈为二,找来两个青年人,每人手持一半,两个人赤足裸胸来回对击。并吩咐前来围观的村民每人手举一根柳条在头顶挥舞,祈求天降甘霖。三天之后,突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须臾之间,河满井溢、地润物丰。曹国舅顺雨柱飞升而去。后来,人们为感谢曹国舅求雨之恩,于当年丰收之后按照原样进行了模仿,将棚子命名为"神棚",棚内供奉神位;并用柳木制成了便于握拿的长短两板,顶端皮绳相连,谓之"阴阳板",有祭祀天地神灵、迎春求雨的双重含义。 所谓"阴阳板",其实是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长板为阴,长约50厘米,短板为阳,长约30厘米。两板各宽10厘米,厚约2厘米。板上端雕刻吉祥花纹,顶部配有小铜铃,板尾钻孔,两板相连,在打击和搓击时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谓之"阴阳声",清脆激越。
 
  阴阳板表演两人一对,一男一女,人数不限,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男子赤胸,身披"八卦带",着灯笼裤,黑布鞋。女子扎头巾,带头花,穿大襟褂、彩裤、绣鞋。表演时,舞者右手持长板,左手持短板,在锣鼓伴奏下,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位置敲打拍击,以拖步、上步、绕步、踏跳步等变化多端的舞步,排列出"双环阵"、"降祥云"、"龙展目"、"龙卷风"、"龙吐须"、"喜迎雨"、"闹龙宫"、"二龙戏水"、"唤雨阵"、"唤风阵"、"天地合"等阵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阴阳板表演分为"行进"和"场子"两种方式。"行进"过程中,忽而两翼互相穿插形成"二龙盘柱",忽而四队互相穿行出"串连环"、"双串环",忽而又是"捆麻花"、"万花筒",边走边舞,声势浩大。"场子"表演,则是在"神棚"前的开阔场地上,表演者边敲边舞,同时加入各种杂耍动作和男女逗情动作表演,场面相当活跃。舞者步伐灵活、动作协调,表情风趣幽默,极具感染力。表演中,男演员在空中旋转360度的"跳转步"、脚贴地面向后滑行的"后退步",着实让人为之惊叹;女演员的"三步一踮"、"蹦蹦步",动作轻盈活泼。特别是男女对舞中的"阴阳追逐",舞者排列成圆形的"降祥云"阵型击板,一名女舞者击板出列,绕阵慢跑,这时一名男舞者随即跟出,在女的后面作追逐状,时而蹲着跳步追逐,时而连翻筋斗。
 
  "阴阳对脚"则是一男一女二人一组,相对而立,整体排列为"闹龙宫"阵型,男女舞者在击板的同时,各自单腿站立,以另一只脚的内侧互相对击,继而转身相背站立对脚。舞蹈不仅美观大方,为表演增添无尽情趣,而且朦胧的表现出古时劳动人民在农耕生活中淳朴可爱的情感。 阴阳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实际上是邹城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图腾等多种文化混合而成,充分展现了邹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具有独到的艺术风格,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民族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文化,承载着诸如当时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等等诸多文化信息。过去,阴阳板曾是先祖向大自然祈求福祉、渴望风调雨顺的方式,现如今已成为邹城人歌颂和谐社会、歌唱美好生活的地方剧种。上世纪九十年代,《阴阳板》曾被北京舞蹈学院列入民间课教材,2007年,该舞蹈成功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山东省文化厅列为重点扶持项目。 
 
    邹城市“平派”鼓吹乐
 
  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传入中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在地方风情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于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平派”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几十个乐班活跃在鲁南及其周边地区。 “平派”鼓吹乐的特色乐器“铜杆”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穿透力。其独特技法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有时还糅进魔术和杂技等。其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十样景》等作品近百首。 在演奏风格上“平派”鼓吹乐平和、轻柔、婉转细腻,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美。因其“平中见奇、稳中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而深受人们喜爱。 邹城市“平派”鼓吹乐源于民间,服务大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记载了历史上一些传统的“东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研究民风民俗的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最新热点

更多

秋拍第一轮:刘小东《违章》成看点

在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主管林家如认为看来,最夺人眼球...[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非遗会上一逛就能“假装在度假”

足不出市就能“假装在度假”,若问如何做到...[详细]

国庆节后出境游价格大幅回落 最高降五成

10月中下旬至11月出发的出境游线路已经开售...[详细]

中国游客10月底持单一签证可“玩转”英国与爱尔兰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9日在上海发布消息称,中...[详细]

北京火车自驾游反响良好 拟开西南青藏线

昨晨,首批乘坐自驾游汽车运输班列到杭州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