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版哈姆雷特是一节导演课

来源:
时间:2014-10-31 15:38:49

《哈姆雷特》的复仇虽然还算完整,可它散发出的悠悠乡土气息不知算是独特还是些许折扣?


  《哈姆雷特》的复仇虽然还算完整,可它散发出的悠悠乡土气息不知算是独特还是些许折扣?这削弱,也许就是“全新演绎”、“大胆突破”,也许还是厚重经典的“轻松版”、“乡村版”,也许这只是一个普及经典的好方法。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第六届国际戏剧季海外邀请剧目单元的作品,小剧场话剧《哈姆雷特》由来自美国南加州的燃月剧团创作,小剧场实验剧目以及90分钟时长的创作定位,观众看得“舒服”、看得明白,也许就已经达到了实验戏剧创作和对经典作品解读抑或普及的演出目标。
 
  是的,创作伊始对演出场地和演出时长的设定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把握、演出环节中的“坚守”,都尤为关键,它们既可直接影响或体现创作的形式以及内容、主题,也会引导着观众因接受而惊喜,或者因茫然而厌恶。毕竟,在我们所看到的为数不少的戏剧作品中,在适合在哪些场地演出这样的问题上,从始至终界定不清、游离不定,同样的剧目,可以在不同的演出场地演出,而为观众传达的信息以及观众对这剧目所产生的理解也就必然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透射的其实只是创作者在最初定位上的含糊与妥协,在创作初期就已经影响着作品在主题、事件、人物等各个方面的精准与传达。
 
  在对经典作品的艺术呈现上,燃月版《哈姆雷特》,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对经典作品原有主题、事件的淡化、简化甚至削弱,是不是属于全新演绎的一种?结合同一戏剧季的海外邀请剧目《美狄亚》,不难看出,与我们自己应对名着、经典时往往采取的方法和达到的效果一样,主观或客观、主动或被动、好心或无意的结果是——弱化!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如同要站上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要想站上他的肩膀,就必须比他更高,因为这巨人不会轻易地伏下身去、供你踏上。《美狄亚》做到了时尚般地呈现仇恨,但不够极致、不够惊悚。而《哈姆雷特》的复仇虽然还算完整,可它散发出的悠悠乡土气息不知算是独特还是些许折扣?这削弱,也许就是“全新演绎”、“大胆突破”,也许还是厚重经典的“轻松版”、“乡村版”,也许这只是一个普及经典的好方法。
 
  燃月版《哈姆雷特》,是一台生动的“导演课”,坐在剧场,不禁会想,这剧漂洋过海地来到中国,华丽丽的大布景也许过于“奢侈”?不,我错了!这剧,虽不华丽,但也绝不等同于当下实验戏剧所流行的“极简”。大大的一面“白墙”放置在舞台中央,好简陋啊!不,我又错了!这墙随着剧情发展,被开出一扇“窗”、被打开一扇“门”、被割开一条“缝”,这“门”与“窗”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高有低,它们渐渐地“生长”,它们承载着演员们频繁上下场以及诸如窥探、隐蔽、镜中人之类的情节呈现。它们,就是导演指挥演员们完成舞台调度这一重要导演手段的重要载体,它们将传统抑或新颖的上下场台口平面地呈现给观众,拉平的同时,给予纵深;增量的同时,赋予多样。“有,却又不是,但可以是”,这才是真正的虚实相生,这与没有任何载体、完全空白地想有就有、想无就无不同,与一个风扇、一个马桶就代表一扇门窗的“实验”更不同,在景与剧情、景与编导、景与表演的高度配合甚至支撑上,这剧做到了,这样的“极简”才有价值!
 
  如果把这剧与几天前的《美狄亚》相比较,前者剧目的演员对表演的“控制力”是有着完美的演绎的,而《哈姆雷特》则对演员的表情、内心、肢体等方面的松弛,有着较好的驾驭体现,真实放松、全神贯注,不禁会想:美国演员天生就是控制与松弛、集中与想象、交流与适应的“表演体”。其实,演员出入观众席、现场演奏伴奏、现场换装补妆,以及采用中性人物、服饰、环境演绎经典等等,对于早已把马桶、浴缸、电视、风扇等等生活用品融入经典,并“实验”进剧场的北京观众,未免有些“落后”,并不“新鲜”的同时也削弱着经典的力量,纷繁的艺术手段与创作技法更使这剧像是一个毛头小伙,不像《美狄亚》般的“深沉”与“厚重”。但,能够眼花缭乱地把它看完、看懂,给予自己一些艺术启迪与思考,比起在昏昏欲睡中醒来,却觉得应该鼓掌、叫好而言,也许更要值得喜欢。

最新热点

更多

英殖民者拍摄的中国老照片拍卖4万英镑

最近,一组由英国人Herbert Elgar Hobson于1860年在...[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世界十大著名国家图书馆

世界十大著名国家图书馆1、美国国会图书馆2...[详细]

四川29个景区红叶指数出炉

进入深秋时节,四川一些景区红叶逐渐进入观...[详细]

世界上最美的7家书店

如果你看过电影《日落之前》(Before Sunse...[详细]

世界各地气味最独特的城市

由于临近众多的间歇泉和温泉,罗托鲁瓦的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