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舞台剧《阿马里洛》:感受切肤之痛
来源:
时间:2014-11-26 09:17:00
在墨西哥与美国边境有一堵巨大的墙,被墨西哥人称作“羞耻之墙”。每天,有数以千计万计的墨西哥人想穿过这堵墙,去往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阿马里洛寻找 更好的生活,为此他们不惜付出生
在墨西哥与美国边境有一堵巨大的墙,被墨西哥人称作“羞耻之墙”。每天,有数以千计万计的墨西哥人想穿过这堵墙,去往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阿马里洛寻找 更好的生活,为此他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上演的墨西哥TLS剧团的舞台剧《阿马里洛》讲述的就是墨西哥非法移民的伤痛。
舞台上的6个演员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年龄,衣服被一件件地穿起又脱下,不同的演员向观众发出了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什么都不是,你还看吗?”没有完整 的故事,台词全部来自纪录片中真实采访的摘录,所有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是对墨西哥非法移民潮全景式的展示。当戏剧奥林匹克45台大戏竞相争芳、大师作品 频获喝彩的时候,《阿马里洛》却以舞台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台不一样的戏剧。
水桶、沙子、衣服、录像机,这些都成为完成这部戏所需要的重要工具,导演调动了多种手段来进行舞台创作,却让你一点都不觉得形式大于内容,反而他的每一个处 理都饱含深意,言之有物。在舞台上运用影像现场录制的手法并不鲜见,中国青年导演王翀的《雷雨2.0》和德国的《朱莉小姐》都有过这样的呈现,但和这两部 戏有所不同的是,《阿马里洛》不仅仅是严丝合缝地将舞台上的表演投射在影像上,而且将人和影像组合在一起。比如人趴在舞台上,你从影壁上看到的却是直升机 将人缓缓吊起,抛下,这是偷渡者死亡的一种方式。又比如演员攀岩般挂在背景墙上,火车贴着他呼啸而过,就像他挂在车厢上一样,“我跳上火车,不再存在,我 变成了藏身于火车噪音之间的鬼魂”,这是他们死亡的另一种方式。
通往阿马里洛的路是无边的沙漠,沙子便也成为了全剧最重要的道具, 它被用来在舞台上写字,在舞台上画起均匀的圈,在舞台上吊起、捅破、下起沙雨,这些沙子被赋予了种种异象,也成为掩埋死亡的象征。无数的尸体堆积,覆以细 沙,又有无数的人,踏着这些细沙,再次走向死亡,而他们做这一切的出发点“不就是为了每天有口饭吃,有工作,再努力一点去拼一个好点的未来,好养活我的老 婆孩子”。
当舞台上的困境被一一呈现,编导的陈述却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偷渡者的描述上,而是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留守在墨西哥的妇女 身上。她们这样表达她们的伤痛:“我们的家还在,而你不在了”;她们又这样呼唤她们的亲人,“致美国政府,请关闭边境,让我们的男人回家吧。如果有必要的 话,把他们驱逐出境,但是请礼貌些,不要伤害他们”。白发老者的吟唱贯穿了整出戏,悲凉、深情,极像蒙古族的呼麦。而在这样的舞台上,你根本是要抛掉惯常 的那些思维,不会去注意表演怎么样,台词怎么样。不,你根本不会关心这些,这些也根本不重要,满台你只看到了两个字,命运。
创作者并没有在剧中表达更多的立场,只是告诉你一些事实,这一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还将发生。它把问题留给观众,你怎样看待这出戏,也代表了你的世界观。
《阿马里洛》是从切肤之痛中生发出的戏剧,它也许并不恢弘大气,却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董芳)
微评
@ 小佛搞特:《阿马里洛》聚集了诸多细节的创意,在舞台上玩转自己的故事。许多元素单一来看都算常见,但混合在一起搭配得很好。舞台安排颇为讲究,最喜欢的 是多媒体部分两个空间的契合,男女演员伸手之间努力去抓住对方,但终未成功。本次演出也算尝鲜,挺好的新体验。
@姚志强GX:如果说台湾全民大剧团演出的《往事只能回味》是一部真诚的生活,那么《阿马里洛》则是勇敢的良知。生活与现实帮助我们去改变去进步。向为他人生死奉献艺术的墨西哥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