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张骞》展示西安文化软实力
来源:
时间:2014-12-25 11:07:33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阐释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阐释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这一战略构想,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努力把陕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先行,促进民心相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部署要求,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陕西歌舞剧院、西安音乐学院创作改编了大型歌剧《张骞》,并于去年12月在西安成功公演。
今年2月28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在北京组织召开歌剧《张骞》研讨会,邀请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内戏剧界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交流,从而汲取打磨提升的宝贵意见,确保日后的公演、巡演取得成功,为进一步展示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贡献力量。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从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对该剧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就剧目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古今观照 主题鲜明 感情细腻 催生观众强烈共鸣
汪泽(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我是第一次看歌剧《张骞》,看完后立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确实非常震撼,是一部经典之作。这部戏思想精深,节奏流畅,简洁大气,艺术地呈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宏大历史事件。作品创作导向正确,主题观照当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富于时代内涵,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对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部剧中,我们对两千年前张骞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是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也是杰出的外交家,他身上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从这部剧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伟大的爱情和友情。我希望该剧在艺术呈现上再精致一点,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服装和发型多融入一些少数民族的元素。
中国民族歌剧的上乘之作
陶诚(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西安市委、市政府行动迅速,在文化艺术方面马上就有新动作。歌剧《张骞》无论是从主题思想,还是艺术品种、艺术质量上讲,都算是一部上乘之作。首先,丝绸之路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精神。第二,作为艺术品种,歌剧是一个国家舞台艺术综合实力的体现,用这样一个艺术品种体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避免了西方歌剧在中国水土不服,比如西方歌剧一些语调中国老百姓很难理解,而《张骞》沿袭的还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非常接地气,中国百姓容易接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一个中国民族歌剧的上乘之作,产生于我们地方剧团。
目前《张骞》在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是完整的。比如说舞美,非常简洁,完全符合我们现在对奢华制作的摒弃和禁止,演出干干净净,旋律非常流畅,引用了很多地方、民族的语调,很容易被记住。建议在不影响结构、内容、风格的前提下突出经济文化的交流,争取和整个民族复兴主题相关联。同时在唱段部分继续打磨提升,任何一部歌剧能留得下来的就是唱段,经典的唱段才是真正能被记住的东西。
古与今、中与外、传统与时尚等层面的和谐对接与交融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戏剧评论家):歌剧《张骞》表现了一种创新的理念和精神,这种可贵的理念和精神主要表现在:作者努力做到古与今、中与外、传统与时尚等层面的和谐对接与交融。歌剧是舶来品,多年来,西方歌剧以音乐为主,不讲究矛盾情节,不讲究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而中国戏剧则讲究细腻的情节与故事。歌剧《张骞》旋律优美,宣叙调、咏叹调、多声部、合唱、独唱都很不错,给人以威武、雄壮、厚重的视听感受。此外,长笛等民族乐器也配合得恰到好处,适时地推进了情节,渲染了人物性格,使得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立在舞台上。《张骞》的歌词特别优美,既是歌词,也是诗歌,传统与现代交融,雅俗共赏。剧中那几段舞蹈也非常经典,气势宏伟,极富冲击力。可以说,《张骞》是西方歌剧民族化的一种创新,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是歌剧民族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代表着同类作品中的最高水准,富有独特的市场、艺术、美学价值,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现象。西安市委、市政府能抓住这个题材,观察是敏锐的,执行是迅速的。
歌剧民族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著名评论家):歌剧《张骞》在中国戏剧特别是歌剧舞台上高调再崛起,它是中国歌剧民族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样一部特定的歌剧,对于响应文化先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这部戏非常完整,无论从剧本、合唱及独唱的唱词,还是音乐的旋律,都比较完整。我觉得情绪和情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更多地渲染、烘托出主人公心理微妙的变化和当时的气氛。许多细节的唱词和对白,可以进行一些雕琢,以求更加贴近史实,贴近人物情感,让观众欣赏起来更加顺畅。同时希望多开展一些交流演出,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当下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通篇真诚朴素 自然主义风格难能可贵
郝维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看了改编提升后的《张骞》,我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戏的创作非常真诚。我完全能感觉到从剧本创作、演员、音乐、导演的这种真诚。我觉得整剧一个核心词汇是朴素,再引申就是自然主义,这个自然主义是难能可贵的。歌剧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要过多地追求舞台视觉方面呈现的更多变化,核心的是要保持原貌,然后深挖细作。对于歌剧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音乐,建议音乐完成度可以再高一点,乐队部分还可以演奏得再完整些,乐队演奏水准与所有声部的合作,是可以做很大文章的。此外,氛围的体现,要把当地音乐特色展示出来。音乐和舞蹈是不分家的,唱的时候一定要跳,跳的时候一定要唱。结束部分的欢欣鼓舞的氛围以及舞台上气吞山河的气势可以增强些。
民族和西洋艺术的成功融合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孙豹隐(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荣誉主席):歌剧《张骞》这部戏最好的就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首先,思想内容很开放,展现了民族团结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主题。同时艺术性很高,特别值得关注和赞赏。歌剧作为舶来品,对于中国观众来讲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张骞》能把民族的东西和西洋的东西糅合得非常好,特别受到群众欢迎。该剧艺术表现力很有创新,音乐上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从唱词上来说,一句“我愿大道通长安”就能令全场沸腾,仿佛整个丝绸之路被打开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歌剧《张骞》是丝绸之路上不落的咏唱。在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之下,歌剧《张骞》的时代主题在今天得到了更为圆满的展示,作品张扬了这个时代的主题。从《张骞》中,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它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会更加切合时代的变化。建议剧中西域人民对张骞代表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期盼和欢迎,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
契合时代精神 饱含正能量 将歌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刘志彬(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我要表达两个感谢,首先感谢各位专家老师能够对陕西的文艺作品、文化建设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帮助。同时感谢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广新局能够把这部戏进行改编打磨、立上舞台。这部剧改编提升已经推到这样一个高度,我们确实是充满信心,也充满希望的。歌剧《张骞》主题很宏大,也很契合现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时代主题,饱含着正能量,它里面体现着开拓精神、大无畏的改革开放精神以及爱国、爱家、爱亲人的伟大精神。尤其是这一次改编提升是本着对艺术作品的精益求精、对艺术质量的再攀高峰的出发点来做的,有这样一种对艺术的执着态度,一定会把这部优秀作品推向新的高度。
文化先行 打造精品 以实际行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吴键(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提出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努力把陕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西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新主张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定位,出台了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实施方案,确定了15项重点任务,努力建设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去年,西安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马雷市、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分别签订了友好城市协议。11月,在2013欧亚经济论坛期间,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领导人共同发表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表达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迫切愿望,提出了工作设想。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大目标,充分发挥西安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优势,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要加强文化互通,打造文化精品,首先在文化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去年12月,我们组织改编的歌剧《张骞》在全市成功公演,取得了良好反响。为了把这部精美大戏奉献给全国观众,今年计划组织歌剧《张骞》进京演出,并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今天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是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在思想上、艺术上为剧目把关,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将对该剧进行精加工,使其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更加完美,更好地展示西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区位优势,在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城市文化、旅游、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