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无缘诺贝尔的村上春树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了,村上春树再一次落选,七年了,这七年作陪的生涯,换成谁都不好受,想必在村上心里也多少会有些遗憾吧。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了,村上春树再一次落选,七年了,这七年作陪的生涯,换成谁都不好受,想必在村上心里也多少会有些遗憾吧。至少,在粉丝心里充满了伤感!因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在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同时,却不能得到来自殿堂至高的肯定,反倒一再的铩羽而归,谁不感到难堪和尴尬呢?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普及一般的销量,造就了村上的名声,但也是对村上致命的伤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理罢了。一个在世俗中太过流行的作家,要想得诺贝尔是很难!几乎是先天性的不足。更何况没有战争、集权、苦难等等主题的洗礼,再受欢迎的小说,也不过是消遣、是摆设、是小资身边一杯催情的咖啡。味道有余,而高尚不足,哈利波特如此,村上春树也是如此。
不能说村上创作的动机不严肃,但大众化的效果,让他被定位在流行作家的行列。可以说,他创作动机并非不严肃不高尚,但无意间还是迎合了大众的趣味。这恐怕会让他苦恼。但得不了诺奖,得到是所有读者的欢心,其效果也并不逊色多少了。无冕之王,这个世界太多太多。
可以说,他的作品一般都比较浅显易懂,充满着极简的色彩。他的语句洗练干净,没有多余的枝叶,像是被修剪过的,又像是按一种娴熟的模式,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无论怎么样,他的作品看不到多余的的形容,简洁但一点也不单薄,而是十分的丰满。是一种用简单的语句,营造出来的丰满。他喜欢用名词,用具象,用那些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不喜欢太抽象的议论,一路下来只是坚持描写、描写、再描写。虽然议论被隐去了,哲理被遗忘了,但那些画面般的风景和事物背后,暗藏着表面看不见的哲理和逻辑。风景和事物,不是随随便便安置的,而是充当一种具体的“说理”,一种深具画面感的“抽象”。
一个人能在文中一路而来,忍住不发一句议论,只是躲在叙述和描写的后面娓娓道来,成就一本本小说。真是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并且他所描写的语句,不见重复,生活的场景又十分的逼真,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不像有的小说,喜欢雄辩,自己和自己批驳。有的则忍不住跳出纸面,急于的宣讲什么。还有的写的作品,概念繁多,抽象又晦涩。缺乏生活,缺乏从抽象到具体的生动与活泼。而在村上哪里,生活中每一种事物都信手入题,传达一种思想,或暗喻一种道理。从不赤裸裸的用言辞说教。看惯了杂文和散文的人,多会感到意外和敬服。
他的语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当然这种用自己最熟悉的语气,写出作品的方法,是每一个成功作家必备的手段。但在村上那里,只不过显得更突出吧。在中国,同样为小资所喜欢的郭敬明,虽然文笔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那种造作和拗口的语气,以及对物质过分渲染的表现,比起村上来说,真的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或许,这就是大师与写匠的区别吧。
值得一提的是,村上的性,描写得也很干净。既不十分粗鲁,也不过于自作纯洁。这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并不影响其文学的严肃性。只不过,要是只模仿他的性,就会落入情色的陷阱。毕竟这些东西,只是洒在面包上的葡萄干,也只是一本书里面稍有的佐料。
总之,要想理解和领悟村上,对我来说,还需要假以时日。今天这篇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敲门的手段,希望能不断的叩开他那巨大的宝藏之门。对我而言,村上是一种高度,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大师,每一个喜欢村上的人,或许都期待自己,能学到他那一手好文章,我想不必着急,先熟读他的作品,慢慢的浸染,只要找到其创作理念和规律,痛快的学习,就一定会学到其精髓。时间,一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村上都等待了七年,我们又怎么能等不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