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陕西民间艺术大师田中禾:集贤鼓乐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时间:2014-11-24 11:55:46
“集贤鼓乐”自古流传在陕西周至县一带,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是西安古乐的代表乐种。它脱胎于距今1400多年的唐代宫廷燕乐,主要由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
“集贤鼓乐”自古流传在陕西周至县一带,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是西安古乐的代表乐种。它脱胎于距今1400多年的唐代宫廷燕乐,主要由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唐玄宗时,安禄山谋反叛乱,皇室出逃,宫廷乐师也流亡到秦岭北麓的集贤村一带,使得这一乐种落户民间。
说起集贤鼓乐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级古乐传承人、周至县集贤村的一位普通农民田中禾是不能不被提起的,他被著名旅美华人学者范炳南赞为“鼓神”,是陕西省民间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
一千多年来,集贤鼓乐在民间代代相传,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仅靠口传,当地农民就掌握了这种宫廷音乐的演奏。有人说,这些民间艺术家,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艺人。田中禾就出生于集贤西村的一个鼓乐世家,爷爷是乐社中的定锣把式,父亲是乐社中的管子演奏家和打鼓拍能手。
“自我1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去乐社排练或演出,当时虽然听不太懂,但却觉得新鲜、稀奇,时间长了更感到清音独雅,悦耳动听。15岁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恩师张有明发现,从此走上了鼓乐之路。”田中禾说。
田中禾走上鼓乐之路,除了张有明的精心教导与栽培,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他按照师傅的要求和路数在自家的墙壁、砖块、炕边上练锤法、习唱谱。到了法鼓段,乐曲虽不变,可是一遍乐曲所配套的鼓点变化多端,有些地方的鼓点很刁钻,不易把握、很难和乐曲融合。田中禾靠眼睛记录师傅在传授时口唱谱、手打鼓的节拍,自己并暗下定决心。为了练好本领,早起、晚睡,失败了就找师傅继续练。功到自然成,田中禾终于得到了师傅的认可,师徒相处的十余年间,122首乐谱田中禾熟记于心。
“集贤村一直活跃着两个民间古乐社,正当乐社后继有人、蓬勃发展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5年我中断了鼓乐,当上了教书匠。这期间为了不放弃鼓乐,自己利用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不断地练习技艺,对所有长短乐曲及鼓扎重新整理、分类组合,并记录下来形成手稿,以防失传,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把师傅所传承的无价之宝再现于世。”田中禾说到这里时眼眶似乎有些湿润了。
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让集贤人如沐春风,田中禾开始谋划复兴集贤鼓乐社,重振西安鼓乐雄风。历经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集贤鼓乐终于又重新被田中禾再次搬上了舞台。近年来,《集贤鼓乐》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表演,受邀赴北京、广东、江西、重庆、甘肃等地演出,并为德、英、法、日等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音乐家、留学生演出。外国友人交口称赞集贤鼓乐是“中国古代的交响乐”,是“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田中禾对西安鼓乐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精彩演奏,更难得的是他对下一代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集贤中心小学地处鼓乐之乡,学校学生从小耳闻目染受到鼓乐的熏陶。2009年起,学校组织学生开始学习集贤古乐,田中禾的身影便从此穿梭在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们身边。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学校把集贤鼓乐作为校本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而且全体学生不仅可以在音乐课上学习到鼓乐,部分对鼓乐有兴趣的同学学校还特别开设了鼓乐班,每周三下午进行特别训练。
对于传承田中禾这样说,“鼓乐是老祖宗传了一千多年的‘手艺’,要使鼓乐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老艺人们正在逐渐凋零,这样下去乐社发展势头将难以为持,不能在我这辈人手里断了。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工作,而且做得很不够。鼓乐要发展,就要从娃娃开始,让他们先爱上鼓乐,了解鼓乐,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到今天,年逾花甲的他仍在为西安鼓乐的传承和保护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