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志:我是相声演员和诗人的结合体

来源:
时间:2014-09-23 11:03:01

  我呀,本名是杨其峙。小时候表演节目,女同学唱根据毛主席诗词改编的歌曲,每当唱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句...

  “我呀,本名是杨其峙。小时候表演节目,女同学唱根据毛主席诗词改编的歌曲,每当唱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句,她们就都看我,那时我心里那个美呀。后来很多人也经常误认为是‘奇志’这两个字,我觉得也不错,索性就叫‘奇志’了。”说起自己的艺名,奇志不改相声演员本色,轻松调侃、“笑”果十足。不久前,在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协等单位承办的“我们的价值观”——曲艺走基层全国百场巡演活动“勤为本、俭养德”专场演出中,记者对这位“平民笑星”进行了采访,感受到了他为人的快乐达观与诙谐幽默,从艺的认真严谨和责任担当。
 
  志在千里需快马加鞭
 
  说到奇志,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大兵。这对曾经的“黄金搭档”用相声带给了观众不少欢乐,从湖南火遍大江南北,《喜丧》《白吃》《我是110》《邻里之间》《电视速配》等一大批作品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两人“分手”后,奇志调到北京,现供职于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继续满怀激情地行走在自己的相声之路上。
 
  从湖南“转战”北京,奇志认为是一个蜕变和长进的过程,“过去主要面对湖南观众,现在要面对全国观众,观众面广了,跨度、难度上来了,在作品、基本功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促使我迈上了新台阶”。对于艺术,奇志始终怀有一种“欲望”,这让他有了无限的创作激情。《天路》《接您回家》《包装》《请您当皇帝》《爱情密码》……近年来,奇志的新作精彩不断,用他的话说是“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在相声的主张和创作上,他一直在快马加鞭,“有时还有些性急”。
 
  “生活是源泉、创新是生命”,是奇志从艺多年来始终坚守的信条,这也是他新作迭现的秘诀。在他看来,“相声难就难在出作品上”,但是只要深入生活,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以往的作品都是“老百姓的生活”,因而更容易为观众接受和喜爱。面对“相声不景气”的说法,他坚信相声不会被遗忘,但是也不否认“这两年让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着实少了”,究其原因,他认为是在浮躁的心态下,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下去感受生活了。
 
  “现在很多人的作品往往是东抓一块儿西抓一块儿,网上找一点儿,再从传统的段子里挖一点儿,拼拼凑凑就化成一个段子。这样的作品没个性、没特色、没生活、没地气,老百姓也不会稀罕,因为都看过。”奇志深感,相声这门艺术需要去生活里头“刨活儿”,付出真心和踏实创作的作品,才能真正挠着观众心里的“痒痒处”。
 
  除了相声创作,有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背景的奇志还喜欢写诗、写散文。十几岁在部队时他就喜欢写诗歌、散文,不少发表在了报刊上,现在每到一地,他还经常有感而发书写成文,作品也结集出版了。喜欢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元素的奇志有着数量可观的作品,他笑言自己是“相声演员和诗人的结合体”。
 
  相声不能只是
 
  “让观众乐乐就行”
 
  奇志常常在想,作为一门艺术,相声应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要被人记住,相声还是需要反映现实,掌握时代的脉搏,有时候思想还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反观我们的生活,这样写出的东西才能在一定时期内不落伍,不脱离实际。”在作品中,他也注入了自己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例如作品《包装》就讽刺了现在有些人为了出名出位,不惜想歪点子包装自己的现象,“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而他最新创作的作品《爱情密码》,则讲述了铁路道口工人父子俩上相亲节目给对方征婚的故事,展现了父子深情。让观众在笑声中有所回味和思索,是他的作品所追求的。
 
  “相声要传递正能量,不能用一些乱七八糟、低级趣味、庸俗的东西博观众一笑”。奇志认为,相声不同于网络上的一些笑话,也不同于短信中的一些段子,不是东扯葫芦西扯瓢,没有一个主题,去毫无意义地逗观众乐。“有些人觉得我们的想法太老旧,反驳说‘让观众乐乐就行了,你那套都过时了’,他们说个故事能从嗑瓜子说到伊朗在打仗,漫无边际地扯,这不是艺术。”在奇志的观念里,相声用来讽刺也好、歌颂也好,其中心题旨与其他艺术门类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塑造人,为了反映现实或历史,它承载着真善美的东西:“只不过它是一个夸张的过程,把丑的夸张得非常可乐,把美的夸张得非常可爱。”奇志始终认为,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包括评书也好、相声也好,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有内容、有主题、有故事、有美的东西在里面,“相声创作不要忘了它的宗旨”。
 
  做严师是为了出更多高徒
 
  印花T恤、暗红裤子、变色眼镜、鼓捣微信……在徒弟张伟眼里,师傅是个“新潮、时髦的老头儿”,喜欢接受新事物。张伟既是奇志的徒弟,也是他现在的搭档,两人已经合作7个年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奇志在张伟演出的场所发现了他,“当时觉得他口技表演得不错,就把他叫出来聊了几句,问他愿不愿意跟我学相声,他很高兴地说愿意,就拜我为师了。”说起收徒的经过,奇志轻描淡写,但是当时他的决定却遭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劝他找搭档、收徒弟还是要找专业的,但是惜才爱才的奇志依旧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生活上我们情同父子,工作上我则是他的严师”,奇志这样形容他们的师徒感情。“相声行当里有个说法,带徒弟不带在身边。但是我想让他多学点东西,多教他些活儿傍身,就组成了师徒档。”对于徒弟,奇志总是费心教导督促,“想把最好的教给他,所谓技多不压身。”《天路》就是依据张伟擅长的口技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他的特点。对于每一个搭档,奇志都呵护备至,根据演出者的特色创作作品,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还有20多个人和张伟一样幸运,他们是奇志在全国各地收的徒弟。对于这些徒弟,奇志纯属义务教学,没收过一分钱,“他们基本都是农村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求他们能学出来、有发展。”没出名时奇志也在湖南各个歌厅跑场,因而深知他们的不易,心甘情愿为相声“育新苗”。
 
  下基层演出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演员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要站在台上,节目火了、观众喜欢,就这么简单。下基层跟年龄没有关系。”已过花甲之年的奇志常年下基层到一线演出,从来没有觉得辛苦,相反却成为“一种习惯”,他概括自己的一生“是与基层紧紧联系起来的”。奇志说,早年当兵时他就常下连队演出,转业到湖南后也总是给老百姓演出,到了中国铁路文工团更是经常下到车段、站段演出,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的文艺志愿活动也参加过好多回,在他看来,这种演出比商演更有意义,也是演员的职责。
 
  下基层演出,往往舞台和设备很简单,常常是支个话筒就演,有时甚至连话筒都没有,奇志却总是安之如素,从来不讲究条件,“这才真正考验演员的功力,也是体现演员道德风范和职业操守的时候”。除此之外,奇志还认为下基层更能起到检验作品的作用,“基层老百姓的感情最真挚,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早前他和大兵的很多广为流传的作品就是在歌厅里跑场时一点点磨出来的,因此他深知其中的道理。
 
  面对观众的热情,奇志总是有求必应,“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都给他演。前几天,我们下基层时看到食堂大师傅挺辛苦,没看到演出,就专门跑过去给他们演”。奇志说,他接触的每一个艺术大家对人都很谦虚,他认为这是艺术工作者应该回到的原初:“现在很多明星出去演出动辄就带很多助理,怎么亲近老百姓,很奇怪呀!”

最新热点

更多

保利欲制造新热点 推抽象艺术夜场

从10月首先将拉开秋拍序幕的香港苏富比来看,抽象艺术...[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陈妍希唯美优雅出镜

近日,陈妍希在生日之际优雅出镜,为《人物...[详细]

吴莫愁白发魔女造型秀纹身

日前吴莫愁为《费加罗》杂志拍摄一组写真大...[详细]

蒋欣扮清新登封面

近日,女星蒋欣为杂志拍摄了一组封...[详细]

雅克·路易·达维特

达维特是一位出色的历史画家,时势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