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三弦传人查茂华:编弹唱一肩挑的曲艺老骥

来源:
时间:2014-10-15 11:07:43

“巍巍武当山,盛景遍山岚,道教圣地冠华夏,美妙的传说五洲传……”这是一曲在坊间传唱甚欢的郧西三弦《飞身崖传说》,弹唱者、作曲人都是查茂华。


  从小喜欢文艺 半路结缘三弦
 
  “巍巍武当山,盛景遍山岚,道教圣地冠华夏,美妙的传说五洲传……”这是一曲在坊间传唱甚欢的郧西三弦《飞身崖传说》,弹唱者、作曲人都是查茂华。
 
  作为郧西三弦的传承人,查茂华一走上舞台,拉开架势、打开嗓子,精湛的技艺立即让人听得入迷。
 
  民间艺术的传人多师从父辈,打小受熏陶。而查茂华与郧西三弦,却是半路结缘。
 
  原来,查茂华从小对文艺充满兴趣,总爱凑到人堆里,听人说书唱戏和弹唱三弦。12岁时,舅舅教他学拉二胡。
 
  后来,查茂华读师范,被分配到景阳中心小学任教。当时群众娱乐活动匮乏,他发现弹唱三弦比拉二胡更受欢迎。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或者谁家操办喜事,几个人坐一起,一把三弦,一副板儿,自弹自唱或你弦他唱,或者一唱众帮,叙掌故、道历史、话俏皮、逗诙谐,其乐融融。
 
  因为喜欢郧西三弦在表现形式上的不拘一格、轻松自如,有二胡功底的查茂华,特意请木匠制作了一把简陋的木制三弦。从此,教学之余,查茂华以弹奏三弦为乐。
 
  1966年,查茂华调入县文化工作队,结识郧西三弦第三代传人罗传弟并拜其为师。他这才领略到郧西三弦曲牌唱词的考究:一部分属于绝律诗体,一部分属于元曲式的长短句,最具特点的“越调头”、“越调尾”,构成“郧西三弦”音乐的基本形态。白天,他向师傅学习表演、神态、唱腔,晚上回家细细揣摩、练习,手指被琴弦磨出血,但他依然坚持。
 
  因为对三弦艺术的热爱和钻研,查茂华的演奏技艺有很大提高,凭着独特的弹奏风格和圆润、端正的唱腔,逐渐在同行中有了名气。
 
  编弹唱一肩挑 新曲唱响全国
 
  1970年,随着查茂华在郧西县文工团登台演出,郧西三弦逐渐走上现代文艺舞台。
 
  可好景不长,1976年,县文工团改名为县豫剧团。从那以后,郧西三弦开始被大型古现代戏剧代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传承这一凝聚数代艺人心血的传统艺术,查茂华开始努力寻找郧西三弦韵律节拍与新时代脉搏跳动的结合点。
 
  查茂华不光是在弹奏演唱技巧上,更多的是在作词和编曲上,投入更多精力,他本着既不抛弃传统文化精髓,又不断吸收新时代风貌的原则,结合时代变迁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使郧西三弦具有丰富的内涵,他的创新,被业内人士称作“新编郧西三弦”。
 
  查茂华陆续编写了20多个三弦折子,并反复琢磨修改,在各种大赛中历练,最终获得认可。
 
  2004年,《深山红烛》荣获十堰市“黄鹤美育节”一等奖;2006年,《飞身崖传说》获湖北省“楚天群星”银奖,十堰市第三届名歌大赛金奖;2008年,《一江清水进北京》在十堰市“柳林春晓杯”文艺汇演中获金奖……
 
  “天上有银河,地上有天河,天上银河是星星,地上天河是爱河,天河就在俺郧西,郧西演绎了牛郎织女的传说……”2011年,在郧西第二届七夕文化旅游节上,由查茂华师徒表演的郧西三弦《织女回乡》选段登上央视大舞台,赢得专家和观众的热烈掌声,也让郧西三弦传遍大江南北。
 
  主动扛起大旗 传承郧西民乐
 
  自从拜师弹唱郧西三弦,40多年来,查茂华将自己视为郧西三弦的一部分,为郧西三弦的传承,他殚精竭虑。
 
  2006年,查茂华申请成立郧西天河艺术团,收徒多人,现在这些学徒都很优秀。同时,他还为剧院、学校以及民间文艺团体培养500多名郧西三弦文艺骨干。
 
  2009年,郧西三弦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茂华也被授予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日前,他被授予十堰首届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最新热点

更多

博观拍卖推出高性价比玉雕

当代玉雕与传统玉雕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题...[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数万游客普陀山礼佛遭台风“黄蜂”

12日,受第19号台风“黄蜂”外围影响,浙江...[详细]

非遗会上一逛就能“假装在度假”

足不出市就能“假装在度假”,若问如何做到...[详细]

国庆节后出境游价格大幅回落 最高降五成

10月中下旬至11月出发的出境游线路已经开售...[详细]

中国游客10月底持单一签证可“玩转”英国与爱尔兰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9日在上海发布消息称,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