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书
来源:
时间:2014-10-17 11:54:04
“马街书会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是民间说唱艺人朝拜的“圣坛”,也是老百姓同欢的盛会。

“马街书会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是民间说唱艺人朝拜的“圣坛”,也是老百姓同欢的盛会。随着时代发展,在多元文化冲击、大众娱乐盛行的今天,马街书会在种种隐忧之下依然繁荣。马年的马街书会上,说书艺人络绎不绝,百姓观众人头攒动,田野里的说书艺人用他们对艺术执著的爱,倔强地守候着这种繁荣。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一个个瞬间,带您走“马”观“书”。
话说元延祐年间,马街有位说书艺人马德平,擅三弦书,技艺精湛,人品甚佳,桃李满天下。某年正月十三,马先生因病去世,众徒弟听闻噩耗,自八方赶来奔丧,云集马街,祭拜说唱,悼念恩师。自此,年复一年,徒弟的徒弟又收徒弟,每年正月十三来此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就有了马街书会。
这当然只是马街书会起源的一种说法。此外还有禳灾说、颂德说、抗金说、皇恩说等九种说法在民间流行,可谓众说纷纭,而具体到底如何,目前也没有发现确切记载。不过,较为普遍认同的是,马街书会兴于北宋末年,那时正是勾栏瓦舍里说唱技艺的繁盛时期,元朝初具规模,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有故事说马街书会会首司士选算过一次到会人数,让赶会艺人在火神庙每人进一文香钱,最后数下来有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艺人竟有2700人之多。马街书会至今已经700多年,历经战乱灾荒,并无间断。
每年正月十三来马街说书,已经成为民间艺人的习俗和精神信仰。没有任何组织形式,也不受约束,完全出于自发自愿。这里也没有正式的表演场所,天为幕,地为台,麦田里、河坡处、小路边,都是他们的舞台。上千名艺人二三结伴,三五成组,拉弦打板,背靠背各自说各自的书,互不影响,说书亮书,以曲会友。而周边的老百姓也会扶老携幼,成千上万地来赶会听书,商贩们也集中于此,一时间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是难得一见的盛况。
马街书会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形式:艺人拜师祭祖,艺人亮书卖书、群众请书写书,民间对戏,唱还愿书,评书状元,书会会首制,等等。其中亮书与写书尤为关键。
亮书是来书会的最重要环节。所谓亮书就是说书,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才艺,所有人到这里都是平等的,自由表演。听众是流动的,觉得哪里唱得好就去哪儿听。河南坠子、大鼓书、三弦书、道情、山东琴书、凤阳花鼓、评书、乱弹、四川清音、湖北渔鼓等几十种曲目在这里上演,十分地道。马街书会也成为民间艺术群英荟萃的展示场。两片小铜片(犁铧片)可以击出清脆的声音,脚上绑上竹节木梆子也可以成为乐器,简单的乐器到了他们手里变得神奇起来。而写书并不是著书立说,而是一种“成交”——这里的人会在正月十四到十六请艺人回去说书,称“灯书”,也叫“正禄书”,正月十七到十九的叫“偏禄书”,艺人卖书、老百姓请书买书、商定书价的过程叫写书。凡是正禄书写出去的,一般就不能再继续唱下去,以免妨碍别人卖书。平常日子,这里有红白喜事,如建了新房子、老人祝寿、孩子满月等,也会请艺人说书。还愿书也是艺人们常常接到的活儿,比如谁家有了病人,就向火神爷许下愿:如果病人康复了,我给火神爷请三天大书。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