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相声"井喷"看似偶然 实质必然
来源:
时间:2014-12-04 10:55:47
12月2日下午,陕西著名相声演员周春晓、于海涛做客西部网访谈室,畅谈近30年同台合作的艺术人生以及陕西相声“井喷式”发展状态。

12月2日下午,陕西著名相声演员周春晓、于海涛做客西部网访谈室,畅谈近30年同台合作的艺术人生以及陕西相声“井喷式”发展状态,周春晓、于海涛扎根陕西近30年,为陕西曲艺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们看来,陕西相声“井喷式”发展,看似偶然,实质必然。
从艺几十载 近三十年同台合作
西部网:今年,于海涛、周春晓的相声作品《南腔北调》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填补了陕西省曲艺人在牡丹奖这个曲艺界最高奖项上的空白。首先和两位老师聊一聊你们的从业经历,今年已经是从业40年了吧?能不能先谈一谈当初两位是怎么样一个因缘机会踏上说相声之路的?
周春晓:40年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是在青海西宁长大,所以那个地方比较偏僻,也比较落后,没有曲艺。后来当时因为上不了学了,我就想着与其这样,家里想你喜欢就干专业。我一个人背着包背着行李,那时候14岁背着包从青海坐火车,一个人闯荡,难以想象,现在14岁小孩在家里什么都干不了的,大家我一想我那时候就14岁,那么胆大,一个人跑到西安考上曲艺团,一下考上了,没带犹豫,一致通过,一下考上了,扎在西安一扎40年。
于海涛:我比周老师晚一点,1981年进到曲艺班学习,我走上这条道路完全是爱好,上初中的时候在学校演相声,马季老过去的《友谊颂》《英雄小八路》这些优秀的作品我都喜欢,我都背了很多。然后高中毕业以后刚好赶上曲艺团招生就考了,当时一百多位,后来留下的也就是一两个的样子,所以我能走到这一行完全是自己爱好所致,又到了曲艺团,后来就留下了。我跟周老师合作是1985年底开始。
周春晓:明年我们俩准备搞一个纪念演出,合作30年不容易,相声演员说良心话,比夫妻待的时间都长,这几年说良心话我们出外比较少了,七八十年代一出去就是半年,夫妻两口子在一起还吵架拌嘴,合作30年的相声演员全国都不多,非常少,非常非常少。
姜昆是严师 做人和从艺都是好榜样
西部网:两位老师是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弟子,姜昆对两位有什么要求和期许?
于海涛:我拜师值得说的是2006年我们参加央视大赛,在那一年既获了奖,又拜了师,所以他们说我是双喜临门。
周春晓:比较早,1980年姜昆和李文华老师第一次来陕西采风,当时姜昆也是不到30岁,也正是年轻的时候,刚出徒,但当时他名气很大。不过从他年龄到资历,都不敢收徒,年龄太小。所以当时他就说挂名,他就说这样吧,咱们先挂个名,我先认了,但是不能收你。直到1985、1986年才正式收的。
于海涛:我们所有徒弟都有他一幅字,大家知道姜昆老师书法非常好,给所有徒弟都有一幅字。
周春晓:两句话,“对同道心存平实,对艺术怀抱忠诚。”
于海涛:告诉我们,在社会上做这个行业,对我们同行业的朋友、从业者要心存平和,大家共同团结努力把事业做好。但是在艺术上一定要怀抱忠诚,有一颗忠诚的心去追求。
周春晓:而且他的做人,在中国演艺圈里都是有口皆碑的。因为我们俩说良心话经常跟着所谓的大腕们一块下去,包括春节晚会剧组下去到基层慰问,跟大腕比我们算是小演员。但是有时候到现场,我们坐大巴车观众围的人山人海,把大巴车围着不让你走,一个是想跟演员照相,另外想让演员再来一段,所有唱歌跳舞的都不下去,不下去车就走不了,什么时候都是姜昆下车给大家鞠躬,要不再来一段,要不再照一张相,所以他口碑非常好。
扎根陕西 怀着感念之情和责任心
西部网:从业这么多年也有很多同道中人去北京天津发展,但是两位老师一直扎根于陕西,什么样的原因让你们一直留在陕西发展相声曲艺?
周春晓:有方方面面原因,我们西安曲艺团在全国是旗帜性的团,全国学我们,我们创造很多新的艺术品种,包括音乐相声,都是我们开了先河,80年代红遍全国,当时我们火爆的程度,不管是名声上还是个人收入上,全国没法比,包括北京都羡慕我们,可能也有点鼠目寸光感觉就没有去。再加上本身我们的性格,毕竟是这个陕西的水土,陕西的老师把我们养育大的,教我们学会了这种相声这门艺术,通过相声手段来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开创一份事业,开创一份生活。
于海涛:其实除了周老师说的这么多原因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俩在曲艺团后来的说唱团,十几年演出当中都是我们团的最后一个节目,就是压轴节目。稍微懂点人都知道压轴节目有多重要,我不想说这个团离不开我们俩,更多是有一份责任,没法走。留下来感觉怎么样,我感觉非常好,为什么好?一个是没有失去陕西的相声观众,另外一个在我们坚持留下来的这么几年里头,我们又带了一些年轻的相声新人,而且这些新人可能陕西人都知道,今年陕西相声荣耀,给陕西人带来惊喜,这几年值了,有新人可以传承,而且非常突出,这就是留下来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
寓教于乐是相声的生命 娱乐仅仅是手段
西部网:最近很多网友对相声理解就是网络笑话段子的集结,现在也有一些相声人为了迎合市场,把笑话段子可以说比较俗气的集合在一起,没什么新意,您二位对市场上这种现象怎么看待?
周春晓:我觉得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个东西,只是对相声还不是很深的了解,对相声历史不太了解现在这种所谓的网络,我们的行话叫碎溜子。我还是比较赞同过去寓教于乐,就是我在欢笑的同时,我能吸收,不管是能得到相声里面的知识性或者趣味性,或者是带给人的一种感悟,人生的一种感悟总给你一点启发的东西,不是现在吃完就扔了,快餐式的东西。
周春晓:你提到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一个话题,这几年有点不太好的现象,特别是小园子相声演员不太了解过去的相声理解,把过去禁止说的一些相声全部又拾回来了,灌输给不懂相声的年轻人,他们一听觉得怎么这么可乐,你们怎么就不会说,不是说我们不会说,我们都会说,像那些臭的、脏的我们全都会说,但是我们不能说,那个东西只能有损于我们,毒害人,那是垃圾。
于海涛: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心里有一份责任,不光是说相声,有一份责任,像周老师说的,很多行内作为教训可能去探讨一下,但是这个对象绝对不是在舞台上展示的,所以希望观众更多的了解,也希望从业者有一份责任心在。
年轻从业者要扎实的基本功 要与时俱进
西部网:刚才讲到快餐文化消费的时代也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一行,通过两位老师的从业经验,你们给年轻人有什么建议?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产生低俗倾向?
周春晓:当然我认为还是要从基功开始,基本功,一是学会大量的传统相声,学会基本的知识,基本功能,比如相声里头入门的报菜名,地理图,这些都是练口活的,练基本功的,基本功这种东西要会,要懂,越多越好,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一个,相声需要继承和发扬,如果你要是一味的去报传统的东西不变,也不行,因为相声是与时俱进的东西,需要发展,需要进步,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很有想法的演员,把很多传统的相声经过改良,融入了现代时尚的一些东西,改的非常好。
于海涛:一方面进这个门,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应该找到一个好老师,有一个好的学习的环境。第二个更多的掌握一些基本功,就是练嘴皮子的东西,因为做语言行当,必须把自己“嘴”先练出来。三是经常在舞台上摔打。四就是你表演的相声当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表演,肯定是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生活比较靠近的内容,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接受。
周春晓:做人也比较重要,因为我们刚进团的时候,老师教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怎么做人,先做人后学艺,你艺术再好做人不到位长不了,真是这样。
陕西相声“井喷”看似偶然 实质必然
西部网:刚才讲到在前不久陕西相声研讨大会,因为西部网记者当时有去采访报道,可以说是我在大会上得到的信息,陕西相声已经呈现集体式的“井喷”状态,什么原因促使陕西相声“井喷”,特别是去年到今年感觉一下子起来了呢?
周春晓:简单的说,就是甘于寂寞,能够耐得住性子,能够坚持坚守,简单说是这样。他们能够这样集体的闪光,说良心话不是说现在年轻人一下突然冒出来,我觉得是几十年,包括我们的师傅,包括张玉堂老先生几十年在陕西沉淀的东西的积累,积累到一定能量,跟核裂变一样,聚集能量一定会爆发。
于海涛:有前辈给陕西奠定良好的相声基础,我们在陕西有非常好的优秀的高档次相声观众,这是一个。第二个是当时没走在陕西待着,苗阜、王声也罢,马腾翔、李小龙也罢,可以说一开始都是跟着我们在学,他们又是一个时间段差不多,所以经过自己不断的追求和努力,突然在这个时候一起爆发这也是一个必然,看着是个偶然,实际上是必然。
于海涛:第三个是跟今年的媒体的宣传和支持分不开,之前相声也非常火,80年代在全国独树一帜,北京观众追着看,当时冯巩包括姜昆带着学生在底下学习,但是为什么许多做到今天的状态呢,真的跟我们媒体和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这次陕西相声研讨会,景部长在场,他把我们这次的“井喷式”的表现给了很高评价,同时现场拍板,新的一年省委宣传部将拿出200万作为相声作品的奖励基金,这对相声界来说是没有过的,大家知道演一个其他的戏剧,200万不是个事,但是对相声来讲是大数字。所以大家说相声人碰到相声的春天了,给干曲艺的人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我觉得正是这几样促使好的局面,这听起来看上去是偶然,实际上必然的爆发。
西部网:怎么样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相声和曲艺?因为我们今天的聊天话题有一个主题,就是陕西忒色,就是具有陕西特色的曲艺文化特色。如果让你们用几句话总结陕西相声的特色是什么?
周春晓:陕西特色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大家都知道相声是天津北京艺术,生在天津,发源于北京。之所以能够有相声艺术的出现,是与人家当地的文化、人文方方面面有直接关系,所以所谓的陕西特色的东西,很多可能观众不太了解,不明白到底在什么地方,从语言,从表演,从文化内涵,方方面面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过去没法接受,因为你没成气候大家不接受,现在成气候了,所谓陕西陕派相声大家会接受。
于海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周春晓:迈,就是豪迈,卖力,这是陕西人的特色,另外陕西人这种文化底蕴,包括这次马腾翔的《百家讲堂》和《满腹经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文化底蕴太厚了,很好的挖掘和发扬光大这应该是陕西的特色。
于海涛:对,陕西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财富,陕西演员的特点刚才说了迈,好吃多给,就是陕西人的热情豪放,仍然脱离不了陕西人说话的生冷蹭倔,这是陕西人的特点。
当日,有十多名粉丝也到场参与访谈录制。应粉丝们的要求,周春晓与于海涛现场为观众们来一段相声表演,幽默诙谐的表演引来粉丝们的笑声和掌声,于海涛更是现场飚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