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曲的传承与演变
来源:
时间:2014-12-29 11:30:52
2014年11月13日,西安易俗大剧院,首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一出名为《民生工程为民生》的节目正在上演。
2014年11月13日,西安易俗大剧院,首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一出名为《民生工程为民生》的节目正在上演。演毕,台下掌声连连……节目的形式叫“宁夏坐唱”,西安的观众或许不是很熟悉,但对宁夏人来说,却是一个响亮的本土艺术名词。
流变
从宁夏小曲到宁夏坐唱
在张爽《宁夏曲艺简史》一书的记载中,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民间艺人会演,张有贵代表当时的银川专区参加演出,这也是宁夏小曲首次被搬上大舞台。
1958年,宁夏文工团郝振民、崔钧等人对宁夏小曲进行整理、创新,创作了《老汉我爱读毛主席的书》,被称为“银川说书”。
历经“文革”的中断,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银川民间艺人闫禄、曲艺演员徐明智等人,又展开新一轮对宁夏小曲的挖掘与整理,一系列以宁夏小曲为基础创作的新节目应运而生。
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在天津举行,徐明智和张茂起表演的《遇亲人》,分获创作、表演二等奖。也是在这次演出中,这一源自宁夏小曲的曲艺形式被正式定名为“宁夏坐唱”。
时至今日,宁夏坐唱已成为宁夏本土曲艺的代表。作为宁夏小曲于现代舞台的延伸与流变,宁夏坐唱无疑是这一古老曲种的延续与传承。
现状
艺人越来越少,前途不容乐观
与几乎所有可列入“非遗”的民间艺种一样,迈入现代门槛的宁夏小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徐明智今年60岁,被称为“宁夏坐唱第一人”。为了让这一源自宁夏小曲的传统曲种跟得上时代,他尝试过许多创新,包括给宁夏坐唱加入伴舞、甚至吸收诸如rap等流行音乐元素。但是,“仍然很艰难”。
今年,徐明智去宁南地区做了一次考察,目的是了解那里还有多少人在搞曲艺。结果很不乐观,“除了有两个人在说相声,基本上没了。”
曲艺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中的宁夏小曲。就他自己的见闻,在银川、中宁、青铜峡,还有一些宁夏小曲或宁夏坐唱的艺人,但“已经很少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老人。至于宁南地区,“已经没了”。
舞台上,徐明智现在的搭档是他的儿子徐晨。这也是他目前唯一可以托付技艺的传承人。
在他看来,没有创新,传统艺术就会没有生命力;但同样,少了传承与发扬它的人,这一本土曲种的命运一样“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