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藕心钱

来源:
时间:2014-10-09 14:57:58

  方运麓  来源:皖西日报  本人从1992年因工作关系迁居寿县瓦埠镇后,发现瓦埠古城(位于瓦埠西边的一个战汉遗址,称古城)处经常出土...

  方运麓
 
  来源:皖西日报
 
  本人从1992年因工作关系迁居寿县瓦埠镇后,发现瓦埠古城(位于瓦埠西边的一个战汉遗址,称“古城”)处经常出土一种小铜器,不知是何物。后经查阅大量资料,才知这种器物叫“藕心钱”。
 
  关于藕心钱的定性,古今学者各持己见:清代钱币学者盛大士《泉史》第十六卷载:“有藕心钱大小四种,见洪志而形模互异,与选钱斋(古籍名,见选钱斋笔记)所绘约略似之。宣和博古图录也载藕心钱与此迥异,其铸钱之时、地皆不可考。又未审其何以目为钱也。或云北自俄罗斯暨回部混入内地者,则入于外国品续考”。盛大士说,藕心钱是从俄罗斯混入内地的外国品;清代学者王锡棨《泉货汇考》卷五载:“洪志李孝美曰世有藕心钱不著于何时,余按宣和博古图云,此钱大小虽殊,皆如破藕状,与此乃正合,但未知何物也”。
 
  明代文学家杨慎《丹铅录》说:“汉有藕心钱,厌胜钱。状如干盾,长且方,不圆,盖古刀币之变也,与近世花蕊夫人对绶及穿钥钱相似”。杨慎说,藕心钱是厌胜钱。
 
  清代鲍康《观古阁泉说》载:“藕心非泉也。秦中出土小铜器有方长三寸余,宽四分许,厚如之,中空。如莆面,作八分书‘千金氏’三字,阳文甚工,背或缺寸许。余曾见一枚中藏一藕心,牝牡相衔,如钥与匙者,然或云此为藕心之廓。余疑与藕心合为一物,究不知做何用,盖旧谱强名泉”。鲍康不知道藕心钱作为何用,但他指出“藕心非泉也”。
 
  今人余渊先生在《陕西金融钱币专辑》25期撰文称,他历时11年在陕西礼泉、高陵、三原、临漳、长安、澄城、咸阳、西安等地收集到22枚藕心钱,并对此进行了测量与称重,根据这些藕心钱与秦半两伴随出土以及大部分与汉文帝法定四铢半两重量倍数相似,据此认为藕心钱应是文帝时期用来衡量币重多寡的衡器,即今天之码。
 
  《中国钱币》1997年1期刊登党顺民先生一篇题为《藕心钱小议》的文章。文中说,作者于1995年11月在西安八仙宫古玩市场见到藕心钱3枚,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外函两件,均为生坑,其中2枚藕心钱能装入其中一函,可惜这批实物去向不明。《古泉汇·续泉汇》说:“钱函俱方,函面正中凹凸与之凹凸恰好符合”。又记载,藕心钱面文“元延四年”(西汉成帝有6个年号,倒数第二个是元延年)王政,背文都昌侯,称其钱“隶体精严其为汉京古物无疑”。我国著名的古文学家、考古学家容庚《汉金文录》中有铭文为“完”字的藕心外函2件,“千金氏”器3件,“尚方故治”器2件,藕心钱1件。尚方故治器《钟鼎款识》考“汉书尚方令掌上手工作御刀,剑铸好器物”。从以上出土器物、文献中可知,过去所谓的藕心钱具有外函,并不是钱,而是一种器物,容庚椒金文录有自铭“洛阳市平”1件,与笔者所见的藕心钱近似,并器形及铭文含意中可视为一种量器物。
 
  2013年7月,藕心钱爱好者家麟在网上发表文章和图片,他说:“来自陕西地区的一些普通小铜器,个头不大,平看有点象秦汉裤子币,但是立体的,像西汉的砝码而又是无序空心。是砝码还是藕心钱,也引起学术界争议。最新近的报道,陕西泉界探讨认为此器物是称量半两钱所用的砝码,也称之谓藕心钱”。他说,他收藏的藕心钱“编钟形犹如方口编钟,正背面无规律地露有割口或槽口,四壁厚薄不定,外廓无一雷同,其内腔结构也各异,没有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
 
  陈长峰先生也在网上发表文章认为“藕心钱不是钱”。“之所以称为藕心钱,是旧谱强名之,至今已约定成俗了。”他认为:“藕心钱不是砝码,以目前资料所见,藕心钱的外廓无一雷同,其内腔结构也各异,没有发现两极为完全相同的藕心钱。”他说:“从藕心钱多出于陕西一带,且随秦汉半两同出来看,藕心钱应该是始铸于秦的一种器物。”陈长峰先生对藕心钱的最后认定是:“藕心钱应是秦汉时期调拨、发放物资或通行关卡时,可随时遣使持此执以为凭办理相关事项的符信。”
 
  综上所述,可见古今学者对藕心钱的观点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论去证明藕心钱究竟作为何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当时对于使用者来说,一定有着权力之分或等级之分。在本人收藏的藕心钱当中,最小的重5.2克,最大的重94克,大小相差约19倍。在近百枚的藕心钱中,不仅大小差异大,而且品种繁多:有莆面形的、圆柱实心形的、三角形的、方形的、编钟开口和不开口形的、牝牡相衔如钥与匙形的、背面似字形的,还有装有两个藕心钱的外函一套等。总之,相互不同者约有60余种,有的铸造工艺十分奇怪,难以言表。综合古今学者对藕心钱的观点,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藕心钱不是钱。正如陈长峰先生所说的:“从藕心钱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且面无钱文来看,藕心钱不是古代的正用钱,也不是厌胜钱,它完全不具备货币在钱文、重量、形制方面的同一性,也不具备厌胜钱的吉语、符咒特点。”另外,在藕心钱的铸造过程中,还尽量增加其复杂性,即铸造工艺竭力避免有相同性。因此,可以认定藕心钱不是行用钱。
 
  二、藕心钱只是来自陕西吗?陈长峰先生提出藕心钱“多出于陕西”,却没有说明其它藕心钱出于何地。有人说藕心钱“来自陕西”,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殊不知,藕心钱在山东及安徽的六安、寿县、瓦埠等地都有大量出土。瓦埠,今属寿县一个古镇。瓦埠古镇以西有个地方叫“古城”,“文革”前,人们把从古城(战汉遗址)拾来的鬼脸钱、半两、五铢等古钱币、青铜镜、带钩、印章、小铜人、板凳佛、藕心钱等当作废铜以1.5元1斤卖给废品收购站;“文革”后,玩古董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小铜器的珍贵,纷纷把拾来的东西收起来,等待古董贩子收买。30克以上的藕心钱当时的成交价在200元左右,至于5-10克的小件藕心钱,古董贩子一律不收,被持有者放进拾来的烂铜杂中作为废铜卖了。我于1992年撤区并乡后调往瓦埠时见到了藕心钱,感到很奇怪,就好奇地收藏了几十枚。从被湖水冲刷的瓦埠湖岸的文化层来看,藕心钱经常伴随着楚币鬼脸、秦汉半两及汉五铢出土。我所收藏的近百枚藕心钱中,有三分之一是瓦埠出土的,另外有六安、寿县出土的,也有山东、陕西出土的。由此可见,藕心钱只是“来自陕西”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三、藕心钱铸于何地何时?是哪个国家的产物?藕心钱铸于何地,古今学者没有定论。藕心钱铸于何时,按照陈长峰先生的推论,藕心钱应铸于秦,其论据是因藕心钱经常伴随半两出土(其实半两也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之分)。但藕心钱在瓦埠等地经常伴随楚币鬼脸钱、四铢半两及汉五铢出土,这又如何解释呢?当然,在目前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这都是在推测。愚以为,藕心钱铸于何时,只有在楚、秦、汉三个时代中找答案。因为楚国当时的疆域就包括现在安徽大部、山东南部和陕西南部等十三个省市。如果按照藕心钱面铸“元延四年”来推断,它应该铸于汉。另外,藕心钱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产物,不难看出,它也应该是汉代的产物。
 
  四、藕心钱有没有铸造工艺相同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藕心钱在铸造过程中,确实是有竭力避免其相同性的特点。陈长峰先生说:“以目前的资料所见,藕心钱的外廓无一雷同,其内腔结构也各异,没有发现两极为完全相同的藕心钱。”家麟先生也持同样看法。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收藏或看到的实物太少了。在我收藏的近百枚的藕心钱当中,就有9枚铸造工艺完全相同的,其中4枚都是13克多,有的重量只相差0.03克,可以视为同重;另有4枚藕心钱的外部槽口与内腔结构也完全相同,其中2枚的重量相同,都是15.15克。由此可见,藕心钱不仅有铸造工艺相同的和重量相等的,而且有外部槽口与内腔结构相同的。
 
  五、古今发现的藕心钱带有铭文的有哪些?《古泉汇·续泉》记载,有面文“元延四年王政”、背文“都昌侯”的藕心钱;我国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容庚《汉金文录》中说,有铭文为“完”字的藕心钱外函2件,“千金氏”器3件,“尚方故治”器2件和“洛阳市平”一件;本人于2014年发现一枚藕心钱,上面阴刻“一两”两字。因在讨价还价中被别人抢先购去,之后,我愿出重金向持有者购买,但其执意不卖,悔之晚矣,只落得照片一张。另外,本人也收藏一枚带字的藕心钱,因锈蚀过重,字迹不清,不知是何字。
 
  六、藕心钱是不是符信(兵符)?从藕心钱的铭文来看,藕心钱不可能是用来调兵、调动粮草等所使用的符信。因符信是不固定性的,不可能在上面记地,更不可能在上面记重等。
 
  七、藕心钱究竟作为何用?有人认为藕心钱是从俄罗斯混入内地的外国品;有人认为藕心钱是秦汉时期的符信;有人认为藕心钱就是钱,等等。今人余渊先生认为藕心钱与秦汉半两钱伴随出土,以及大部分与汉文帝法定四铢半两重量倍数相似或近似,据此认为藕心钱应是文帝时期用来衡量币重多寡的衡器,即今天的“码”。我本人也倾向于藕心钱是汉代的衡器,可以古今发现的藕心钱铭文证明:①铭文为“元延四年”、背文为“都昌侯”的藕心钱,“元延四年”为公元前9年,是汉成帝的年号,这是记年和记衔的;②铭文为“一两”的藕心钱,这是记重的;③铭文为“千金氏”的藕心钱,这是记名或记姓的;④铭文为“洛阳市平”的藕心钱,“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记地的。“市平”,旧时民间授受银两所用的一种衡器。另外,按照楚国衡制的几个基本单位和结合《汉书·律历志》,对于古今衡制换算单位的结论是:一铢=0.65克;一两=15.6克;1斤(16两)=250克。在我收藏的诸多藕心钱中,最小的5.2克,等于8铢(5.2÷0.65=8),是两枚四铢半两的重量;有10.4克的,等于16铢,是四枚四铢半两的重量;有20.8克的,等于32铢,是八枚四铢半两的重量;有43克的,等于66铢,相当于16枚四铢半两多1.4克。我还收藏有6.6克相当于10铢的,有13克等于20铢的,有26克等于40铢的,有53克相当于80铢的等等。这都是砝码以倍数递增的证据。
 
  至于那些藕心钱(砝码)为什么在铸造中尽量避免其共同性,我想,是不是当时的商贾或商行按照法定重量铸造或是官方铸造后发给各个商贾及商行,作为衡量古币或衡量银、铜多寡轻重的衡器?因为各个商贾或商行需要铸造工艺不同的衡器来代表他们的商行或个人,就象过去每个商店都有一杆大称和小称那样,有的称砣上还刻有商号名称或店主的名和姓等。所以,这才形成了各种铸造工艺不同的衡器?
 
  在对藕心钱没有定论之前,以上只是我对藕心钱作为何用并结合古今藕心钱上的铭文所作出的一些推论,希望能够引起藕心钱爱好者以及关注藕心钱的人们多多参与讨论。望早日揭开藕心钱之谜,给它一个合理的解释。

最新热点

更多

羊年金银币将首发 最重10公斤仅发行18枚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公告,2015中国乙未(羊)年金银纪...[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西藏墨脱进入最美季节

  墨脱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位于西藏自治...[详细]

十一长假再来袭 出游计划要周密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国庆长假约而至,...[详细]

网评中国最宜居十大城市

日前,有网络媒体评出了中国最宜居的十...[详细]

风雅在民间:游历老残眼中的济南

  初识山东济南,是从读《老残游记》开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