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姆摄影师的传奇
来源:
时间:2014-11-17 10:28:58
迈尔终身未婚、性格内向、极其重视个人隐私、有主见、操着奇怪法国口音、总穿着超大外套、禄来相机永不离身。
十五万张未冲洗的底片
2007年,一位年轻的史学工作者约翰·马卢夫在芝加哥城郊的拍卖会上买到一箱个人物品,箱子上印着薇薇安·迈尔的名字,内含几万张未冲洗的底片,可马卢夫很快意识到照片的主人是一位不凡的摄影大师。他试图搜寻更多迈尔的消息,不遗余力从各处收集迈尔拍卖的其他个人物品,总计十几个箱子,里面有她的衣服、鞋帽、信笺、账单……最重要的是超过十五万张尚未冲洗的底片。
2009年,马卢夫终于在网上搜到了关于迈尔的一条简短的消息:薇薇安·迈尔在几天前离世。这条讣告成了找到迈尔的突破口,原来迈尔生前在芝加哥城郊做了四十年的保姆,讣告是她以前的一个雇主发的。马卢夫陆续将迈尔的作品发表在Flickr上,而后又创办了专门的网站。杰出的作品和传奇的故事,再配以互联网这个催化剂,马卢夫让迈尔一炮而红。然而,为什么迈尔有如此深的摄影造诣?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摄影师一生要以保姆为职业?为什么她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却鲜少冲洗?为什么她从没将自己的作品公布于众?
带着这些问题,马卢夫走访了迈尔生前所熟识的人,亲自担当制片人,和导演查理·西斯科尔联手拍摄了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
保姆摄影师的一生
迈尔于1926年生于纽约市,幼年的迈尔一直和母亲生活在法国一个小镇上,数次往返于法美两国。193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时迈尔家的户主名叫珍妮·贝特朗,是法国一位有名的摄影师,也许就是她给了迈尔良好的启蒙。1951年,25岁的迈尔只身从法国到美国定居,起初在纽约的“血汗工厂”做工,1956年搬到芝加哥城郊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一干便是四十年。在1959年到1960年间,由于获得了一笔来自法国的遗产,迈尔独自一人游历了菲律宾、中国、泰国、印度、叙利亚、埃及和意大利等很多国家。晚年的迈尔由于无力继续保姆的职业,潦倒到付不起房租。在前雇主的帮助下,她住进了一个条件较好的公寓。人们经常能看到她坐在附近公园的长椅上,孤独地吃着罐头。2008年冬天,迈尔不小心在冰上滑倒,摔到了头部。她没有能从这次不幸中痊愈,2009年春天离开了人世。
雇主口中的她有着迥然不同的形象,互相矛盾的评价有着惊人的共识:迈尔终身未婚、性格内向、极其重视个人隐私、有主见、操着奇怪法国口音、总穿着超大外套、禄来相机永不离身。
百科全书式的摄影作品
薇薇安·迈尔拍摄的作品数量之大,题材之广泛,好像一本20世纪中叶街头摄影的百科全书;她的摄影视角独特、构图简洁、从不错过任何一个承载着厚重情绪的“决定性瞬间”。从她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弗兰克和黛安·阿勃斯等摄影大师的影子,而她的女性视角、法国背景和保姆生涯又给她的作品平添了许多宁静、细腻、温暖以及戏谑的情怀。
迈尔那台永不离身的禄来中画幅双反相机赋予了照片更有细节感的画面;禄来低头取景的特点,让迈尔能隐匿于人群中,尽可能接近对方而不被察觉。外出逛街的老年贵妇、双眼含泪的小姑娘、衣着褴褛的乞丐、带着米老鼠帽子的黑人男孩、拥抱缠绵的情侣、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残疾人……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一旦通过了迈尔的镜头就打上了她个人风格的烙印。我们还能从迈尔的照片中看出她身边孩子的成长、她本人容颜和体态逐渐衰老,还有四季的更迭乃至城市变迁……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
不客观的纪录 马卢夫的“野心”
尽管约翰·马卢夫是发现并把薇薇安·迈尔介绍给全世界的功臣,可由于他拥有迈尔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迈尔产业”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我不得不怀疑由他担任制片人的这部纪录片的客观性。
事实的确如此。纪录片更像是一部马卢夫的个人宣传片,“发现者”的锋芒似乎盖过了迈尔本人。马卢夫深谙媒体炒作的精髓,把迈尔当做一个产业来运作,不断引用网民和知名摄影家的评论来证明迈尔作品的价值。当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迈尔的作品被盖上“约翰·马卢夫”的印章时,我心中竟燃起了些许惋惜的情绪。
马卢夫对一些敏感的问题避而不谈:2007年他首次发现照片的时候迈尔还在人世,为什么马卢夫没有竭力寻找?马卢夫通过什么手段花了多大价钱搜集到了迈尔其他几箱作品?还有:作为一个几近遁世的人,迈尔生前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如果她还活着,她能允许别人把她一生的作品包括她所有的自拍都公布于众、任人点评吗?
在别人的视线缺席 在自己的视野坚持
作为一个街头摄影师,薇薇安·迈尔漫步、观察、拍下每一个让她动容的画面。停车场、公车站、街心公园……她的足迹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可是她从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我想迈尔当保姆的原因就是要保证温饱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来释放自己的摄影热情,她一生都在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旁观这个世界。
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信条是:“比照片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一瞬间将某个事物捕捉并将其以更为自由的形式加以表现。”这句话让我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迈尔的行为:一生拍了十五万张底片却没有冲洗。我想除了经济原因以外,迈尔更看重的是摄影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摄影于她而言完全是一种很私人的事情,是遁世的她与这个世界交流的唯一出口。
在众多作品中,我最爱她自拍的照片。洗手间的镜子、商店的玻璃窗、汽车的反光镜……到处都映射着她那张毫不矫揉造作的脸;还有她投射在人群中、街旁草坪以及空无一人的小巷上的高大身影。也许你会感到惋惜,因为这位伟大的摄影家生前一直在我们的视线里缺席;可我相信,她的一生没有遗憾,因为她一直活在自己的视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