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家大剧院去“行歌坐月”

来源:
时间:2014-12-03 11:37:47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以此为主题的音乐诗剧即将登陆国家大剧院,届时,首都的观众将有机会到大剧院去“行歌坐月”,亲身体验一把延续了几千年的侗族人的恋爱。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以此为主题的音乐诗剧即将登陆国家大剧院,届时,首都的观众将有机会到大剧院去“行歌坐月”,亲身体验一把延续了几千年的侗族人的恋爱方式。
 
    千年秘俗:大剧院版将艺术化呈现
 
    侗寨里的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和等待腊汉(小伙子)来访。这家一般住房较宽敞,父母友善,形成相对固定的集中点,有的家,第一批姐辈们出嫁完毕,妹一辈的又聚集原地,一代接一代。相对固定的地方一般往往在寨子的一座特殊房屋,侗家称为“月堂”。
 
    这种男女交往活动,婚前人人皆可参与。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或者侗笛子。当到姑娘家里,有的是敞开大门以待,有时也要经多次央求才开门,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双方均以礼相待,姑娘让座、寒暄。聚集时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可互叙衷肠。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每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晰、音韵悠扬、琵琶铮铮之声,如蝉鸣幽谷。坦侗部落的唱河歌(四句歌)对弈,腊汉唱不过腊篾(姑娘),很难交往,也受到姑娘冷落。因此,腊汉努力学会唱歌,这种气氛令人神驰,往往鸡唱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别。
 
    据悉,大剧院版《行歌坐月》将尽量保持侗族行歌坐月的原始色彩,辅助以艺术化处理,让观众看到一幅幅有待揭秘的侗族风俗。
 
    行歌坐月:侗族青年恋爱非诚勿扰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黔东南州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有“天籁之音”的美称。今天,古代文明遗存正在与现代文明迎面相撞,人们已经失去了太多来自祖先的记忆。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语称“鸟蓊”,在不同地区又分别称为玩山或走寨。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树下对唱情歌。走寨又称走姑娘,盛行于侗族地区南部。姑娘们结伴在屋中纺纱、做针线,客寨青年男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该剧生动地讲述了被誉为“侗族歌仙”的娘美与侗族小伙珠郎的真实爱情故事。
 
    火花四射:当国乐碰见非遗
 
    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是根据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珠郎娘美》改编创作。此次由中央民族乐团、黔东南州歌舞团有限公司、贵州民间侗族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上演了一次国乐和非遗的激情碰撞,传统音乐与非遗文化到底如何“联姻”,明年1月8日的大剧院将揭晓答案。
 
    中央民族乐团是当今中国最具民族代表性、最完整的国家民族乐团,乐团以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此次与黔东南州歌舞团的中央与地方的有机融合,堪称业内一大创举。传统音乐附加以非遗文化的个性化,使得原本浓烈醇香的民族音乐多了几分个性和创造性。同时,《行歌坐月》让世人更加了解多彩贵州、美丽黔东南,利用现有各项资源大力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尽早实现“贵州中国梦”、“侗族中国梦”。
 
    该剧用国乐与侗族大歌创新融合这一立体形象来解读、诠释、记忆、宣传保护侗族音乐文化,更是一次历史文化遗存艺术手段的创新,更是全面展现、记载侗族音乐的宏大工程。

最新热点

更多

孔雀石成收藏热门 两公斤原石可卖到两万多

颜色媲美孔雀羽毛上绿色斑点的孔雀石,近年来成为奇石...[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北京地铁告别两元随便坐时代

北京市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将于12月28日起实施...[详细]

济州岛有望允许中国游客租车自驾

据韩国亚洲经济中文网报道,作为最受中国游...[详细]

湖南发现1596岁杉树王 树洞可容七八人站立(图)

湖南省继永州发现一棵“树中老寿星”千年罗...[详细]

四川|野生熊猫重伤下山 医生缝100多针急救(图)

11月17日,青川唐家河保护区发现一只重伤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