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掀起火热“新移民文学风”
来源:
时间:2014-11-17 10:01:02
2004年,首届新移民作家笔会在南昌成功举办,并成立新移民作家笔会联络处。
2004年,首届新移民作家笔会在南昌成功举办,并成立新移民作家笔会联络处。10年后的2014年11月14日至16日,还是在南昌,一场火热的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在这里盛大举行,严歌苓、张翎、陈瑞林、虹影、陈河、曾晓文、施雨在内的近60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带着累累文学硕果,回到南昌,在这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城市作了一次文学小结,更为英雄城带来了一股火热的“新移民文学风”。
近60位海外作家云集南昌
中国新移民文学,是特指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新移居或侨居到海外的中国文学爱好者、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新世纪以来,他们的文学创作成就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中,已经从边缘地带,一跃而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生力军,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耀眼夺目的海外兵团。
此次研讨会期间,在南昌大学、新华文化广场举办了包括严歌苓、张翎、陈瑞林读者见面会,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成果、图书展览,虹影、陈河读者见面会等多项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认真总结30年来中国新移民文学的巨大成就,表彰奖励一批对新移民文学有突出贡献和优秀成果的作家作品,以促进新移民文学以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提高。
这次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陈谦、卢新华、少君等近60名华文作家,和众多国内知名作家、权威评论家云集南昌,共同研讨文学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大检阅,也是全球新移民作家回归祖国的一次大会师,对于促进中国文学的新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同时,对世界华文文学及新移民文学的学科建设,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海外“飞鸿”走出乡愁再望乡
“我们这群大雁飞过大海,终于回家了!”海外知名华文作家陈瑞林在新移民文学成果展上的一句朴素而动情的发言,或许能表达这些海外华文作家那一腔对故土的热爱、对思乡的情切。
多年来,陈瑞林在海外研究华语文学,她说,新移民作家所具有的国内外双重生活经验、两种文化背景以及双语写作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写作内涵与原乡、异乡文化不可分割,其创作视野、观点、题材与艺术方法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曾创作了《陆犯焉识》、《一个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等作品的著名作家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学创作也应与时俱进。
“弃医从文”的女作家施雨告诉记者:“中国文化在我们身上痕迹很重,是骨血里的东西。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下,我们有着对故国的眷恋。这种眷恋用母语表达是最恰当也是最自然的。”
南昌让海外作家充满喜爱之情
江西南昌,是新移民文学作家们非常喜爱,而且和他们非常有缘分的地方。说起对江西、对南昌的印象,张翎第一个反应便是“热情似火”。“刚一下机场,南昌人彼此说话的语调便让我感到很热情,如果没有灯光的话,很可能看到火星子;南昌美食中也隐藏着热情,饭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辣劲十足。”张翎幽默地说:“这片土地,从里到外都是那样的热情似火。”
“在我眼里,南昌永远是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陈瑞琳告诉记者,2004年,首届新移民作家笔会在南昌召开。笔会上充分肯定了海外新移民作家取得的成绩,并呼吁对“新移民文学”创作应该给予更多关怀和支持。不少的华文作家也是在南昌这个地方起航,所以十年之后这些作家又回到南昌,向江西的朋友们作一个汇报,“十年一路走来收获满满,今天站在这里,心里绝对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
“南昌这座城市总让我觉得很特别。可以说是气质与众不同,让人着迷。”严歌苓透露,来过三次南昌的她,总感觉南昌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这里红色文化源远流长,我想多做些研究。南昌的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等历史名胜则很容易让作家进入一种文学冥想,所以我愿意常常来南昌,来一次文化的旅程。”
写下《刀锋下的盲点》等多部小说的施雨已经是南昌的“常客”了,她参加过两届滕王阁笔会,这是第五次来南昌。“南昌变化太大了,越来越漂亮,不仅城市美,而且山清水秀,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海外作家卢新华告诉记者,他到江西已经来过三次,江西南昌的文化特色也会给他后期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旅加华人女作家曾晓文透露,她对江西的茶文化和瓷文化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将会在新作中融入江西的文化元素。张翎在离别时还表示,“作家最具说服力的声音其实是在作品中,我将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