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跨界指导现代舞
来源:
时间:2014-11-21 11:35:00
前不久,北京现代舞团演出的舞剧《十月·春之祭》在天津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受到观众热烈好评。
前不久,北京现代舞团演出的舞剧《十月·春之祭》在天津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受到观众热烈好评。而该剧之所以广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导演是著名摇滚歌手崔健。在首演之后,这位近来动作频频、“三心二意”的摇滚乐坛老将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痴迷现代舞20余年
作为中国摇滚乐标志性的人物,恐怕看到《十月·春之祭》的绝大多数观众心里都存着个巨大的问号:那个唱《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崔健,怎么会做起了现代舞剧的导演?对于这样的疑问,崔健早就习以为常:“其实大家不太了解我,我一直就爱看现代舞,中国的、外国的都看,我就好这口儿。”崔健透露自己痴迷现代舞已长达20年,尤其与北京现代舞团渊源颇深,他曾邀请该团在自己的演唱会上跳开场舞;他的音乐作品《蓝色骨头》曾是该团经典作品《三更雨·愿》的配乐。“我觉得现代舞可以算是当前唯一一块没有商业气息的净土,现代舞艺术家们的生存环境并不好,但这群人却一直在思考。如果不是热爱现代舞的人,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崔健曾这样评价现代舞艺术家:虔诚得像教徒,辛苦得像民工,感性得像疯子,理性得像哲学家。他也坦承自己此次和北京现代舞团合作,是希望能够帮这些艺术家一把。“现在我每天跟着他们一起排练都觉得特别带劲,能跟他们在一起工作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洗礼。”
《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1913年首演至今已经走过百年,此次舞蹈家高艳津子和摇滚教父崔健联手进行了改编,并命名为《十月·春之祭》。整个舞剧分为孕育、存在、行走、创生直到生命的永恒5个场景,崔健将原生态民间音乐、电子乐等不同元素直接切入古典乐中,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不过,崔健也坦承,由于他这个导演进入得比较晚,“发现自己的想法挤不进来,而太多想法会破坏作品。我就赶紧收了。如果从创意初期就开始参与创作,也许这部作品会更加不同。”
面对天津观众热情的反馈,崔健也十分激动:“我知道现代舞是个非常小众群体的市场,能在这么现代化的剧场里看到这么多观众来看剧,就值得为现代舞高兴。我觉得我做到了我们应该做的。”
“三心二意”保持新鲜感
除了《十月·春之祭》,观众们近期还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崔健的身影。他执导的电影《蓝色骨头》登陆了全国院线,独特的题材和理解方式引起业内关注。对崔健而言,《蓝色骨头》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摄长达101分钟的“大片”。
崔健说,像喜欢看摇滚乐现场演出一样,他也喜欢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但无奈的是他喜欢的大部分片子,都是院线上看不到的。“进影院和在家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可以直接感受现场的气氛。我喜欢节奏快一点的电影,但现在市面上引进的片子我喜欢看的片子不多,大多数引进的都是动作片,或者是连续的题材,就像看电视剧一样,你看了第一集、第二集,再往下看就开始失望。”国内导演中,崔健最喜欢姜文以及《钢的琴》的导演张猛,国外导演他喜欢的就更多了。“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有想法的人无限的可能性。现在大家看电影通常是为了放松和娱乐,但真正的好电影往往是沉重的,甚至沉重到让你觉得没做好心理准备。这种片子就只能在家看碟,也是挺遗憾的。”
对于自己现在身兼歌手、舞剧导演、电影导演等多种角色,崔健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三心二意“,反而这些行当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些角色对我来说都一样,我没觉得自己干了这个行当就疏远了另一种专业。对我来说,电影、音乐、现代舞这些都很重要,它们甚至阶段性地还起到调节作用,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个新的事儿。别看我做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事儿,现在让我回去做摇滚乐也能马上找到新鲜感。”崔健觉得,换个角度看自己经常做的事儿,这样能让他找到新鲜感觉,对音乐更有感受,“比如做了摇滚让我对古典音乐更有认识,但天天让我做古典之后突然某天让我做摇滚乐,我也会觉得摇滚真好,真简单。”
中国摇滚时代还未到来
“观众与我们的互动更像一种仪式,这种仪式产生出的东西要大于本身的东西。我相信这是他们不会忘掉的,我小时候看过的很多东西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现代舞不是口水的速食流行文化,看完就会忘了。”身为现代舞剧的导演,崔健希望自己今后如果还有机会,打算从头至尾真正执导一部舞蹈作品。
然而谈到崔健就不能不回到摇滚乐的话题上来,作为中国流行乐坛的标志性人物,崔健见证并亲身参与成就了上世纪内地摇滚乐最辉煌的一个时代。近来,乐坛诸多“神曲”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令不少人感叹怀念那个时代乐坛的繁荣景象。而对于“口水歌”泛滥,崔健也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我只能说是踩上了幸运之船,我们赶上了大家需要摇滚乐又不知道怎么获取的一个时代。现在人们的选择更自由、更宽泛,对于音乐的选择就像自由恋爱下的婚配关系一样。也正因为选择多了,成功的宣传推广就能让一个音乐作品更大占有市场。那么有的人就针对消费心理制作音乐,就不愿意创新,就愿意随大流,这是消费心理问题,不是音乐问题,现在的成功失败不是艺术价值上的成败,而是市场上的成败。”
对于当下全国各地摇滚音乐节的繁荣景象,有人认为是“摇滚乐”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但崔健却并不这么认为:“在西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摇滚乐是主流,但目前在中国,摇滚乐主流的时代现在还没有到来。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对摇滚乐屏蔽的元素在其中,中国人细腻含蓄,审美的基本出发点就和摇滚乐不同。”
在崔健的理解中,摇滚乐是一种“预警”:有强烈的批判性,社会不接受批判就会变得麻木。但由于“忠言逆耳”,想让大众都接受这种批判可谓难之又难。“就好像在平常生活里,你是喜欢听好听的话还是难听的话?说实话的人往往显得不受尊重、不给面子,但他说的却是实话,而那些说话虚头巴脑的人却往往左右逢源。这种人越成功你越会觉得,有根基的东西是不愿随波逐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