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多地方戏剧种濒消亡
来源:
时间:2014-12-18 10:39:19
12月16日晚,第二届淄博市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调演活动颁奖晚会在淄博剧院隆重举行。
12月16日晚,第二届淄博市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调演活动颁奖晚会在淄博剧院隆重举行。经过连续4晚的演出,9个剧种20台小戏依次亮相,向市民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魅力。本次调演共评选出优秀剧目奖一、二、三等奖各2个、4个、12个,最佳表演奖2个,最佳编剧奖2个。在16日晚的颁奖晚会上,多名对淄博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先模人物为获奖者颁奖。
20台小戏依次亮相
12月12日,由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文联、淄博市文广新局、淄博市文化市场执法局等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淄博市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调演活动在张店区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在连续4晚的演出中,从全市39个民间院团申报的39台剧目中甄选出的18台小戏依次亮相,同时,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淄博市京剧院各展演1台小戏作为示范演出。调演小戏涵盖吕剧、京剧、五音戏、聊斋俚曲戏、鹧鸪戏、博山褡腔、快板剧、鲁中梆子、西寨梆子9个剧种。
据了解,历史上曾在淄博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17个,分别是吕剧、京剧、五音戏、聊斋俚曲戏、鲁西梆子、豫剧、鹧鸪戏、西寨梆子、山东梆子、柳腔戏、督府四平腔、吟腔戏、八仙戏、博山褡腔、转转调、东路梆子、咕噜担。其中,五音戏、聊斋俚曲戏、鹧鸪戏、西寨梆子、督府四平腔、八仙戏、博山褡腔、转转调、咕噜担是淄博独有的古稀剧种,多产生于清代,源远流长。
多数地方戏剧种濒临消亡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影视的普及,地方戏曲的观众群体急剧萎缩,民间剧团活动日渐衰微。目前,随着主要代表人物的相继去世,咕噜担这一剧种已经消亡。
而在淄博现存的16个地方剧种中,较为活跃的是吕剧、京剧、五音戏、聊斋俚曲戏。其中吕剧和京剧在淄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最强的。除了淄博市京剧院、民间鲁艺吕剧团等专业院团,全市各区县都有较多的专业或业余京剧团、吕剧团。五音戏现今主要分布在淄川和周村,包括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在内共有7个五音戏院团,还有许多民间吕剧团能唱五音戏经典剧目。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是现存唯一的聊斋俚曲戏剧团(民间剧团),致力于聊斋俚曲的挖掘、整理、创作、排演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鹧鸪戏、豫剧、鲁西梆子、西寨梆子、山东梆子、柳腔戏、督府四平腔、吟腔戏、八仙戏、博山褡腔、转转调、东路梆子12个剧种现存但濒临消亡,不少民间剧团面临生存和传承困境,发展举步维艰。例如八仙戏和转转调这两个剧种已经退出舞台,仅存几个较精通的老人。
提供资金和排练场所 淄博市加强保护地方戏
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地方剧种的消亡无疑让人心痛。为了保护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促进地方戏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淄博市加强对地方戏的挖掘、保护和整理。例如,张店区对马尚镇西寨社区始创的西寨梆子进行抢救性保护;博山区组织民间艺人多方走访,整理出新编博山褡腔小调,使一度濒临消亡的博山褡腔重回舞台。
另外,淄博市将本地独有的稀有剧种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五音戏、聊斋俚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11年,鹧鸪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目录。近年来,淄博市的民间戏曲艺人也不断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同时,为了扶持地方戏院团的发展,淄博市以调演搭建平台,为院团提供必要的排练场所、艺术辅导。三年来,淄博市投入200余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50个民间剧团更新、配备音响、灯光、乐器等演出器材;确立8家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基地,重点扶持,打造龙头剧团。另外,政府每年采购民间剧团1000场戏免费送到农村、社区,每场戏补贴1000元至2500元不等,每到年底还举办民间剧团专项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