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类型片如何寻找观众 营销要取舍
来源:
时间:2014-09-26 09:51:10
在《深夜前的五分钟》里,每一个类型元素都拥有丰富而多义的解读方式,这正是文艺类型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电影史上,双生花是创作...
在《深夜前的五分钟》里,每一个类型元素都拥有丰富而多义的解读方式,这正是文艺类型片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电影史上,“双生花”是创作者们最喜欢的叙事模式之一,从国外的《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天生一对》到国内的《姊妹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各种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影片中都曾出现过双胞胎姐妹的故事,寻找与辨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一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俨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将于近期上映的由日本导演行定勋执导,刘诗诗、三浦春马、张孝全主演的影片《深夜前的五分钟》,就是一部以孪生姐妹为主人公的爱情推理片。作为一部文艺类型片,《深夜前的五分钟》具有悬疑片这一类型电影的外壳,但大多数观者都对影片浓郁的文艺气息印象更为深刻。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分手大师》《小时代》这样喧嚣热闹的商业电影牢牢占据着主流,《深夜前的五分钟》这样的影片应如何拓展自身的商业空间,并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在日前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国产电影论坛”之《深夜前的五分钟》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类型元素包装的“反类型片”更具魅力
悬疑元素和爱情元素贯穿了《深夜前的五分钟》全片,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认为它并不是一部类型片,而是一部“反类型片”。“类型化的悬疑片以大量的悬念、惊悚、阴谋和推理过程为核心,遵循事件发生—案件调查—真相大白的叙事方程式;而类型化的爱情片则会包含缠绵、纠葛、轰轰烈烈等爱情元素。”李镇分析道,“但在《深夜前的五分钟》里,悬疑与爱情元素都是模糊而暧昧的——姊妹花的身份悬念贯穿全片,却最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而每位主人公都对爱情抱有怀疑态度,更加证明了影片是一部以类型元素包装的‘反类型片’。”
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看来,模糊性与暧昧性正是《深夜前的五分钟》最大的特质。与票房过亿元的文艺类型片《白日焰火》相似的是,《深夜前的五分钟》并不以解开谜题的答案为最终目的——随着主人公的怀疑一点点加强,影片演变成了希区柯克《迷魂记》式的谜团脉络。谜团背后的爱已萌发却求之不得的苦闷与忧伤,构成了一段迷离且不确定的爱情故事。“这类电影更希望通过抛出人生或者哲学命题,为观众提供讨论的空间。影片有意不给出明确的真相,就是为了启发观众的玩味与思考,这与将一切都讲述得清清楚楚的纯商业电影大不相同。”吴冠平表示,“事实上,令每一个类型元素都拥有丰富而多义的解读方式,正是文艺类型片最大的魅力。”
《白日焰火》为同类影片提供了好范本
虽然《白日焰火》这样的文艺类型片在中国尚属稀缺资源,但在导演行定勋的祖国日本,这类电影早已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近年公映的《死亡笔记》《重力小丑》等影片都是商业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李镇认为,文艺类型片对日趋浮躁和趋同的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的市场不仅需要《小时代》这样的粉丝电影,也需要《盗梦空间》和《死亡笔记》这样的粉丝电影。”李镇说,“虽然两种粉丝电影都拥有大批‘死忠’影迷,但与前者主要靠偶像魅力和时尚符号吸引观众不同,后者更倾向于依靠高智商的叙事谜题和哲学探讨引发观众的思索与探讨。身份的辨识、时间的游戏、人性的善恶、存在的意义都是后者常常负载的命题,它对电影产业的正向推动力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显然与前者不在一个级别。”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除了《白日焰火》《桃姐》等寥寥几部作品之外,文艺类型片在中国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索亚斌认为,既然观众的审美趣味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改变,且专业艺术影院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那么文艺类型片想进入市场并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就必须在营销时有所取舍。“例如宣传词中导演所说的那句‘这不是一部让观众来寻找真相或者答案的电影’就不太合适,这也许是导演的艺术追求,却会打击一批希望通过影片玩‘烧脑’游戏的观众的观影积极性。”索亚斌表示,“在营销上,《白日焰火》为同类影片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影片在宣传时着重突出‘犯罪’和‘爱情’两大元素,最终帮助这部小众电影博取了大众电影的票房成绩。”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指出了中国电影界的一种怪现象:“我们的观众对质量低劣的‘俗电影’的容忍力,要高过对质量不够高的‘雅电影’的容忍力。观众在看过烂俗的商业片后,往往会因为它是俗片而一笑置之;却常常会在看过一部质量并不顶级的文艺片之后,大肆吐槽。”左衡说,“这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但需要我们警惕的是,这种态度很可能会挤压华语文艺片本就不大的那块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