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三轮热播的启示
来源:
时间:2014-11-27 09:54:31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自10月开播以来,在北京卫视等连续13天创造了全国卫视晚间黄金档收视第一的纪录,在完成两轮卫视播出后目前正在地方台继续第三轮热播。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自10月开播以来,在北京卫视等连续13天创造了全国卫视晚间黄金档收视第一的纪录,在完成两轮卫视播出后目前正在地方台继续第三轮热播。
日前在京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剧在获得高收视率和好口碑的同时,也使中国电视剧创作本身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剧纠正了过度娱乐化的影视创作倾向,用历史题材反映观众对中国当下社会的重要关切,触碰当今时代的脉搏。
补充观众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北平无战事》以1948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反腐及国共殊死斗争为主线,展示了在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不同人群丰富而多元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图谱。
“《北平无战事》是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当观剧变成一种‘现象’,无疑是对文艺创作的极高评价。有观众来信说,随着剧情进展热泪盈眶,还有年轻网友留言说为了看《北平无战事》多少年来第一次回家打开电视机,我们激动不已。”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赵多佳说。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丹彦认为,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回归,构成了炙手可热的“北平现象”,而这背后是时代的呼唤,观众们都期盼从严肃的正剧中汲取正能量,而不是过度娱乐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北平无战事》引起社会自发的、普遍的关注和讨论,与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期有关,包括反腐、群众路线等在内都是今天中国社会大众的重要关切,亟须积极的文艺创作、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去补充观众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北平无战事》恰恰是肩负起了这样的使命,它充满了对大历史、大时代的哲思,也体现了对观众深层次精神需求的敬畏和尊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单靠几个偶像是成不了‘北平现象’的,这部剧的应运而生,是与当今的时代脉搏碰到了一起。”尹鸿说。
展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从《月圆花好》的反复吟唱,到《玉台新咏》的诗赋引用,加上现代诗、京剧元素的穿插,在舒缓的节奏、唯美的影像中,《北平无战事》不仅讲述跌宕起伏的家国兴衰,也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文学盛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第四代导演谢飞认为,该剧做到了拒绝做娱乐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它的热播代表了观众正在呼唤文学审美的回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在娱乐化大潮下,一些电视剧创作消极顺应所谓的时尚和趣味,不断消解历史品位,降低美学品位,以至于将低俗误认为是庸俗,以单纯视听感官的娱乐享受,去代替精神上的快感和美感。《北平无战事》恰恰与之相反。
他说,《北平无战事》的走红启迪创作者,电视剧是要给人娱乐,但是没有思想、没有文学审美的电视剧是没有灵魂的,也再一次证明了影视艺术创作,文学才是基础。“编剧具有厚实的文学功底,写出这些人物的复杂内心独白,展现了那个时代不同人群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里程碑意义不亚于《渴望》
2014年以来,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到《北平无战事》,一批新颖的红色题材作品掀起观剧新浪潮。文艺评论界认为,《北平无战事》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
仲呈祥分析,《北平无战事》在中国电视剧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渴望》和《围城》横空出世的文艺地位和价值,也堪比甚至超越了早前的《亮剑》《潜伏》《士兵突击》等标志性作品。“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从高原攀上高峰。”
“《北平无战事》再次启发中国电视剧人,要讲好中国故事,不能被金钱和泛娱乐化牵着鼻子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说,那些始终遵守文艺创作规律、坚持品质、不断精益求精的创作团队,最终会引领国产剧攀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