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民间杂技“高杆狮子”渐成绝响
来源:
时间:2014-12-11 11:35:16
“以前家家户户有红白喜事总能看到这项表演,但是现在几乎消失了。”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杂技表演“高杆狮子”在大足区智凤镇永福小学操场上演。
“以前家家户户有红白喜事总能看到这项表演,但是现在几乎消失了。”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杂技表演“高杆狮子”在大足区智凤镇永福小学操场上演,村民王朝秀早早地吃了晌午来到操场,和上百名乡亲一道等待表演开始。
在演出现场,一张八仙桌上摆着一条长板凳,长板凳上铺着几张黄纸做“防滑垫”,板凳上架起了一根七米长的竹竿,竹竿顶上绑着一条长凳,上面还捆着各种表演所需道具。距离地面近10米的竹竿,仅由3根棕绳固定,看着就让人胆战心惊。
随着一阵密集的锣鼓声,一位表演者翻着前空翻入场,顿时引来阵阵掌声。随着杂技演员的依次出场,表演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他们时而相互配合着拦腰横抱空翻,时而高难度托举,现场气氛也迅速升温。
少顷,一位头戴猴脸面具的表演者登上了八仙桌,几个滑稽的动作引得众人捧腹。在笑声中,表演者也如猴子般,三步并作两步地爬上了杆,双手抓着道具凳腿,一个漂亮的腹部环绕,站在了竹竿顶端。
由于竹竿没有固定,摇晃得厉害,可表演者却沉着淡定,“猴子上吊”、“猴子送福”、“飚圈”几个高难度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台下掌声也是经久不息。近两个小时的表演,让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今年65岁的黎中林家住永福村4组,在他的记忆里,上一次看这项表演还是在20年前的一次寿宴上。“那个时候图热闹,只要有演出,再远的地方都会去,一场‘高杆狮子’的演出,村民可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黎中林说,后来远走他乡,就再没看过了。
“今天下了点雨,场地湿滑,还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表演不了。要演完整套表演,需要差不多4个小时。”表演结束,喘着粗气的“猴子”顾乐云告诉记者,他从8岁开始跟着师傅学杂技,至今已经42年了。“人老了,许多动作做起来非常吃力。”顾乐云感叹道。
据他介绍,“高杆狮子”起源于唐代,最初用作“收瘟神”。在宋代加入锣鼓表演后,一直深受村民喜爱,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非常盛行,农村一有红白喜事都会“请狮子”。
记者注意到,“高杆狮子”的表演者都在50岁左右,其中仅有一位年轻人。年龄最大的梁德坦今年已经61岁,从事这项表演也已44年了。他说,他们里面大部分表演者都是跟着自己的父亲梁祥芳学艺。
“我父亲去世24年了,他曾有许多拿手绝活儿,如徒手收蜜蜂窝、空中接断绳等,不过现在都已经失传了,非常可惜。”梁德坦惋惜地说。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这支队伍的生意很好,每天都没有空闲,搞都搞不赢。”梁德坦说:“现在我们一个月最多能接到几起表演邀请,一次的价格大约是1800元,还没有农村乐队的报酬高。如今,我们几个带的徒弟纷纷外出打工,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学,这项民间绝技已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