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艺术之乡”的昨天和今天
来源:
时间:2014-12-19 10:41:11
东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蚩尤戏里定乾坤,莫忘先拜曹子建”。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蚩尤时期,蚩尤戏就在东阿这片土地上衍生出了杂技的萌芽。
东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蚩尤戏里定乾坤,莫忘先拜曹子建”。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蚩尤时期,蚩尤戏就在东阿这片土地上衍生出了杂技的萌芽,而一代才子东阿王曹植(字子建)更是将杂技引向辉煌。
曹植去世1700多年后,2008年9月23日,东阿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杂技艺术之乡”。2009年,东阿杂技又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曹子建功不可没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时期,杂技马戏在东阿一带已经很盛行。曹植就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
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后,昔日结交的杂技艺人会集东阿参加百戏会。曹植的《白马篇》中描述的“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就是他当时表演马术的生动写照。
解放前,东阿县成立的“东盛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子:“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可见,曹植对于东阿杂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曹植喜爱杂技艺术,擅长跳丸、击剑、斗鸡、跑马等。1951年6月,原平原省文物部门在发掘、清理鱼山曹植墓时出土的132件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一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
经过魏晋南北朝360多年的历史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东阿的杂技艺术日臻成熟,到唐代时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共同喜闻乐见的艺术。
杂技故乡英才多
解放后,东阿县较大的杂技马戏团体有8个,小型团体更多。1955年正式组建的8个杂技马戏团,县委分别委派了政治指导员。后又组建公私合营的“东阿县跃进马戏团”,继又更名为“东阿县杂技团”。1971年全团成建制被收编为“聊城市杂技团”。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东阿的新老杂技艺人遍及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200余人,并多次获国际杂技比赛大奖。
1972年夏季,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青岛,东阿籍演员王怀元、王淑珍父女(顾官屯镇菓子王村人)代表山东杂技团进行慰问演出,受到高度评价并合影留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阿杂技出现了繁荣景象,演出节目不断更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博得杂技艺术界的好评。当时以杂技体裁拍摄的电影《齐鲁英豪》、《杂技英豪》、《红牡丹》等,许多演员都是东阿籍人。
杂技的故乡后继有人,东阿人民热爱杂技艺术,东阿县出现了许多杂技村、杂技之家。刘集镇的路庄有62户人家,其中从事杂技艺术的有40户。许多人从小学到老,田间地头、场地、庭院到处都是他们练功的场所,锄头、扁担、笆子、扫帚等生产工具,吃饭的碗、筷,甚至刚收获的冬瓜、黄瓜、玉米等都是他们练功的道具。这个村有三个杂技马戏团体,常演出的节目有:高空杂技、舞台杂技、软技、车技、蹬技马术、魔术等。他们练在田间地头,演出全国各地,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老杂技融入新元素
东阿县杂技团自1971年全团成建制收编为“聊城市杂技团”后,东阿又积极组建新的杂技团。2008年9月26日,东阿县举行杂技团成立揭牌仪式。东阿县杂技团现任团长是国家一级演员季小芳。
季小芳,男,1976年3月出生于东阿县姜楼镇归德铺村。他6岁考入聊城市杂技团,10岁登台演出。演出的主要节目有《小小炊事员》、《手技》、《草帽》、《狮子舞》、《绳鞭技》、《地圈》、《舞中幡》等节目。其中《小小炊事员》,1988年荣获全国首届“新苗杯”杂技比赛银奖;1989年荣获泰山文艺“创作奖”三等奖,并由文化部筛选进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他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4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晚会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季小芳还多次代表国家出访美国、德国、韩国等,为国家和家乡东阿赢得了荣誉。
在季小芳的家里,从大人到小孩,都热爱杂技事业,甚至个个都会演杂技。因为10多位亲人都从事杂技表演艺术,1996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杂技艺术世家”。
2012年春晚,由季小芳和他的团队表演的杂技《团圆饭》,在央视元宵节晚会亮相。这档节目原本要上春晚,为此86人苦练了40多天,但因为春晚节目超时,最后这个杂技节目被拿掉了,被调整到元宵节晚上播出。这个节目由《滑稽厨师》改编而成,是目前濒临失传的高难度杂技节目,最大的亮点是集娴熟技巧与滑稽幽默于一体,由转碗、转锅、转盘等多项高难度旋转杂技表演内容组成,节目节奏感强烈,紧张刺激。季小芳介绍,他十几岁时师傅就把传统节目《快乐厨师》传授给他。凭借这个节目他多次获得大奖。该节目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演出过,20多年后再次登上舞台,加入了更多幽默滑稽的元素。
季小芳说,他最高兴的事就是“2008年重新组建了东阿县杂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