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追求什么?追求属于什么?

来源:
时间:2015-03-11 14:30:33

追求,属于执着。凡有执着,就不可能成佛的。因此成佛之人(佛)没有执着,也没有追求,什么都不追求。

       追求,属于执着。凡有执着,就不可能成佛的。因此成佛之人(佛)没有执着,也没有追求,什么都不追求。佛若没有追求执着,那佛普度众生又算什么?佛普度众生,是离相度众生,是无相度众生。

    离相度众生,无相度众生,是高级大乘佛法术语,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的。佛在《金刚经》里讲:“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什么是众生?佛言,众生,非众生啊。是众生吗?不是众生,没有众生,哪里来的“度众生”?哪里来的“普度众生”?因此大乘佛法讲“三轮体空”:1上没有“能度者”(佛菩萨),2下没有被度者(众生),3中间也也没有“度”,三轮体空。“空无”是真,普度众生是虚妄的相。因此大乘佛菩萨知道,若执着追求普度众生,就是追求虚妄的相。因此大乘佛菩萨普度众生,都是离开虚妄的相(离相)来普度众生。这个道理是大乘道理,一般人不明白也属正常,说大乘佛法道理高深深奥,就在这里。其实大乘深奥的道理,就是一层窗户纸,若捅破,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奥之处,很平常,很简单的。如果捅不破这层纸,就会觉得很深奥。没能理解大乘道理,故觉高深。注意,不要认为,“既然三轮体空,上无能度者(佛菩萨),下无被度者(众生),中间无“度”,佛为什么还要进行虚妄的普度众生呢?这不多余吗?”这样认为也不对。注意大乘佛法不分别不执着,不走极端的。追求普度众生,是执着,追求不普度众生也是执着,是两个极端上的执着,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注意大乘佛法,不否认有,也不否认空无,认为有,和空无,是一回事,是一不是二。《心经》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可以看出这一点。“色”,是古文言文,就是“有”的意思,即“色有”。色有,和空无,相异不相同,色有,就是空无。反之,空无,和色有,相同不想异,空无,就是色有,二者是一不是二。《金刚经》讲,“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什么叫众生?不执着是众生,不执着不是众生,不走两个极端,就是众生(是名众生)!有没有众生?执着有众生不对,执着无众生也不对,不执着有无就对了。也就是说,爱有众生就有众生,爱没有众生就没有众生!是众生,和非众生,二者相同不想异,是一不是二。

    外面有芸芸众生,佛菩萨就度度,但佛菩萨的心里没有想法概念,不去想是否有众生,是否度众生,不去想他。心里不想,就是离相,就是无相。身体做着普度众生的事情,心里没有普度众生的概念想法,不去想:“哦,我在普度众生。”或者“哎呀,还有众生在受苦,我得去普度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着相,不是离相,不是无相。什么叫“相”?相不在外面,而在心里!心里若没有相,外面就无相。佛法是心法,讲究心外无法,同理,心外无相。佛法讲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加六识“眼见识,耳听闻识,鼻嗅识,舌尝识,身体接触感觉识,和心意起心动念识”,共十八界。也就是说,单靠六根是不可能产生六识的,六根必须有心的配合,才会产生六识。例如单靠眼睛(六根之一),是不可能看见任何事物的,必须和心相结合,眼睛才会看见事物。若无心,是看不见任何事物的。例如服装模特塑料模型,人物雕塑和壁画人物,都有眼睛,但无心,因此他们什么都看不见。若说他们不是真人,眼睛自然看不见。那么死人是不是真人?死人有眼睛,照样看不见,死人无心故。可见一切外在的相,都是由心里发出来的,都是从心里形成的。因此佛法讲万法唯心,万法由心想生。没有心,不会有任何东东的。因此,心执着,就有外相。有外相就是着相,外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菩萨不用心(有心但不用心),不去想,该做事就做事,心里不想,也没有极端可走。《金刚经》讲,“应无所住(不住于相),而生其心。”注意,生心,不是心生念头想法。生心,是知道该做什么事情;而生念头,是在心里想一想,不见得去做的,这个不一样。大乘佛菩萨知道该做什么,但不去想,这个就叫生心(生做事心),但心里离相,心里无相。因此佛菩萨普度众生,是知道该做普度众生的事情,但心里不执着不追求。


    再谈谈“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无我?境界?智慧?不生不灭?涅槃?”的问题。
这也有两个答案:一,如果讲大乘佛菩萨的追求是什么,那么答案就是佛菩萨没有追求。大乘佛菩萨离相不执着,不执着“无我,境界,智慧,不生不灭,涅槃”,做就做了,心里没有这些念头想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认为成佛就没有心,佛不是没有心,佛也有心,只不过佛不动心念,心里不生任何念头而已。佛有心,眼根也看得见(看见但无想法念头),也知道做事,离相普度众生。佛在《华严经》上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和佛没有差别,佛不生不灭,常恒不变;和佛无差别的心,也是不生不灭(有生灭的是心念,不是心),常恒不变。若佛无心,岂能无差别?

    如果是普通人,因为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有破掉分别执着,还有执着,还要着相,因此,想修行有成就,还不可以没有执着,一定要执着“无我,境界,智慧,不生不灭,涅槃”。修行人把这些作为修行的目标。若离开目标,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修行的方向了。因此我们普通人,如果不能做到不起心念,就要有所执着,执着修行的目标才对。等以后境界提升了,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离相做事,离相普度众生了,再破掉这些执着。

    来源: 佛学在线

最新热点

更多

是她拍走3亿美元的高更油画

近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油画《你何时出嫁》以3亿...[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北京筹建千亩道德文化主题公园

今年首都文明办还将筹建“道德文化主题公园...[详细]

2014年空气最差10城市河北占7席

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详细]

春运大幕今开启 28亿人次“大迁徙”日均7000万

今日,立春,2015年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官...[详细]

沈阳的哥归还福建商人20万元玉石

2月1日13时,曹师傅和刚刚从北京坐火车赶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