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忍波罗蜜
《佛遗教经》中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关于安忍的力量,我上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来自两个老居士的一段小摩擦。那是一个打板...
《佛遗教经》中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关于安忍的力量,我上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来自两个老居士的一段小摩擦。
那是一个打板熄灯后的夜晚,寮房里传来Y居士的训话声,大意是责怪D居士在殿堂内不注重威仪。她愤愤不平地陈述着白天见到的场景,越说越气,收不了场。D居士倒是挺有定力,蒙头侧卧,一言不发。二三十分钟后,在另一位女居士的劝导下,Y居士才息事宁人。
第二天,我看见D居士,她一脸的笑容,没事一样。“您的脾气挺好的啊!”
D居士淡然地说道,师父教过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两人闹意见了,一个人发脾气,另外一个人如果不搭话,是吵不起来的。但是,如果昨天我也回狠话的话,以后要想和好就难了。老居士的智慧在于老实听话。果然,她俩过了没多久,就又开始在一起说说笑笑了。其实,若懂得从大处着眼,人就不会在小事上计较。
止语是一种境界。每每快要忍不住的时候,我会自然而然想起这个小故事。
有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华台上受众人膜拜,非常羡慕。
流浪汉: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
菩萨:只要你不开口。
流浪汉坐上了莲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要求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开口。
一日,来了个富翁。
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磕头,起身,他的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
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钱啊。磕头,起身,他看到了一个钱包掉在了地下。
穷人:菩萨真显灵了。他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渔民: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包,两人扭打起来。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包,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
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你觉得这样很正确吗?
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
有口若哑,默默无闻,需要有强大的心力支持。不为物转,方能转物。还记得2011年在寺院墙上看到的法语。“叨叨长劫不休,上下沉浮莫止;今日关此恶门, 狂妄之心顿歇。”“歇即菩提。”
有耳若聋,闻谤不辩,需要有般若空慧的观照。“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声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大智度论》)
每遇大事有静气,先须勤修戒定慧。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开示为人处世之道:“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至诚恭敬,以观法师汝奉世尊;谦和待人,正所谓“谦谦君子有终吉”;退让,意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念佛人,念的是佛。任何境界现前,别忘了看着阿弥陀佛的脸。护法居士,护的是法。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把佛言祖语记牢了,八风自然就不入心了。一言以蔽之,和生死无关的事情,其实都不值得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