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赞过的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特展来了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5-10-22 10:38:42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鲁迅在上世纪30年代如是说。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鲁迅在上世纪30年代如是说。昨天,这位备受鲁迅推崇的艺术家经典作品展——“黑白的力量”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珂勒惠支经典作品123件,囊括了雕塑、全套版画系列、自画像系列、海报及手稿,这是珂勒惠支作品首次大规模来华展出。受珂勒惠支作品影响的著名艺术家谭平向记者表示,“尽管离鲁迅介绍其作品到中国已近一个世纪,但这位德国艺术家对中国文化艺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却从未停止”。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1月23日。
 
  珂勒惠支生平
 
  凯绥·珂勒惠支(1867.7.8-1945.4.2),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14岁时即开始学习绘画。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并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她的代表作品有《织工反抗》《自画像》《遗孀》等。
 
  展览现场
 
  大家熟悉的作品都来了
 
  “大家熟悉的作品都来了。”中国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张晴告诉记者,这一次展览汇聚了6家德国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以及珂勒惠支作品重要藏家所提供的经典藏品,“小学课本中提及的那些作品,我们这次展览中均有呈现”。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鲁迅最先在上海《译文》上刊登的《战争》系列木刻版画中的《牺牲》,还有《饥童》《纪念卡尔·李卜克内西》《母与子》《自画像》等,以及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的部分珂勒惠支的私人信件及手稿原件。
 
  本次展出的123件作品分别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三层的三大展厅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中国美术馆以一整间展厅呈现珂勒惠支的生平。在展览入口的主厅中,展出了诸多图片资料,并列出了珂勒惠支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张晴说,详细的图文生平介绍可以“让观众一入展场就对她的生平遭遇、时代背景有整体的了解,这对深入理解她的作品很有必要”。
 
  在华影响
 
  鲁迅将其介绍到中国
 
  珂勒惠支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鲁迅在上世纪30年代最推崇的一位西方女性艺术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说:“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发表是1931年,当时刊登在左翼文学刊物《北斗》的创刊号上,而把珂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这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交代了这件首次发表的作品。1931年2月,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殷夫、冯铿惨遭国民政府杀害,当时的报章上毫无记载,“偶然看到德国书店的目录上有这幅《牺牲》,便将它投寄《北斗》了,算是我的无言的纪念”。1933年,在那篇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发表时,又一次刊印珂勒惠支的《牺牲》。
 
  据德方策展人马蒂亚斯·亨克尔的了解,当时鲁迅收藏珂勒惠支作品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这位记者很早就认识了珂勒惠支,鲁迅先生得知后,便托她写信去求购作品,先后购得《织工的反抗》《农民战争》及其他版画,均是署有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精拓品”。
 
  以前的资料中,不少含糊记载称珂勒惠支与鲁迅有书信往来,但亨克尔并没有见过确切的材料,“我在德国的博物馆中尚未发现相关的信件,也没有资料显示他们有直接的交流”。鲁迅非常喜爱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就是其于1936年5月自费出版的。“从很多文字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生前很想为珂勒惠支办一个大一点的展览,遗憾的是先生在1936年就离世了。”亨克尔说。
 
  艺术风格影响众多版画家
 
  张晴说,鲁迅对珂勒惠支的推崇,让后者的艺术直接影响了当时一大批木刻青年。“他经常与木刻青年谈起她作品的技法和艺术思想,在1931年8月举行的一次‘木刻讲习会’上,鲁迅还专门介绍过珂勒惠支的版画。”很多年后,当时参加讲习会的江丰曾回忆,1932年,他被捕入狱,鲁迅通过关系送给江丰国外版的珂勒惠支版画集一册,鼓励他继续从事木刻。
 
  除了是文学巨匠,鲁迅也是新兴木刻的推手。“在当时救亡图存的社会背景下,版画简练的语言、直接的表达方式以及黑白分明的色彩,更容易唤醒民众”,张晴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珂勒惠支的艺术正好与之相契合。而在上世纪30年代倡导木刻运动时,鲁迅与木刻青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刻画中国的底层大众”,珂勒惠支正是一位为底层人说话、给他们提供发声平台的艺术家。
 
  在鲁迅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不少中国进步木刻青年受到过珂勒惠支的影响。其中,直接最先深受其风格影响的是身处上海这个中国新兴木刻的发源地的版画家们,他们是:陈铁耕、胡一川、力群、江丰、马达、郑野夫、李桦等。
 
  业内评价
 
  作品的线条似乎出自男性之手
 
  “尽管离鲁迅介绍其作品到中国已近一个世纪,但这位德国艺术家对中国文化艺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却从未停止”,艺术家谭平说。他第一次知道珂勒惠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学校的时候,我正好学的是铜版画,经常会临摹她的作品。那时候的老一辈艺术家们都很了解她,会经常给我们讲珂勒惠支的艺术”。
 
  谭平认为,珂勒惠支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过分的黑”,“以前中国的作品中是不存在这样‘黑乎乎’的绘画的,但这种强烈的黑白对比使得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让谭平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作品中的线条刚劲、粗犷,似乎出自男性手中的刻刀,她刻出了底层人的绝望、痛苦和呐喊,看过她的作品都会被震撼到,一种难以平静的震撼”。
 
  她是抗争斗士也是悲伤的母亲
 
  被鲁迅首次发表的《牺牲》在中国的识别度最高,特别是经小学美术课本的传播,让不少普罗大众都知道了珂勒惠支,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作品创作的初衷。
 
  亨克尔告诉记者,《牺牲》大致创作于1922年至1923年之间,是珂勒惠支为悼念于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年仅18岁的二儿子而创作的,“这件作品既寄托着对爱子的思念,又是一件反对战争的抗议作品”。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到,大规模的关于母爱题材的作品均是创作于1914年之后,鲁迅曾引述一位评论家的话来介绍珂勒惠支的作品,“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是母爱以及死”。
 
  珂勒惠支的作品不是传统的审“美”,画面充满了苦难,她一辈子都在不停地画底层工人、受凌辱的农民、饥饿的儿童、饱经磨难的母亲。观今天的艺术,一片“云淡风轻的样子”,谭平说,“当前的艺术家们应该多看看这样的作品,看看大师的艺术来源是什么。如今多是一些漂亮的内容和形式,鲜少有来自内心真诚的、本质的东西”。

最新热点

更多

崖柏缘何成市场新宠

今年以来,崖柏身价不断飙升,市场不断升温。8月下旬...[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