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推出首届亚洲双年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15-12-16 09:54:08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亚洲时间”为主题,于12月5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你那边几点了”,步入广东美术馆,正对面墙上几个大字赫然入目。引领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疑惑,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亚洲时间”为主题,于12月5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整个“亚洲双年展”以“一带一路”为指导理念,以“亚洲时间”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中国、韩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印尼等17个国家,47位/组艺术家的约50件作品参展,展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我们提出‘亚洲时间’的概念,是一种内在的突破,试图突破文化差异的壁垒。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本次‘亚双展’并不单纯是为了用‘亚洲时间’来替代‘世界时间’,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更合适且客观的角度对当下进行检讨和反思。”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说。
谁的亚洲?
从“你那边几点了”这个引言开始,进入整个展厅,对于时间的追寻成为一个或明或暗的线,背后串起的是被西方命名的“亚洲”。
“尽管近代以来整个亚洲国家都在为亚洲文化,民族独立,乃至艺术在世界上的独立不懈努力,但文化意义分享过程中,话语权的东西差异使得亚洲本土意识普遍的缺乏。”展览的学术主持孙歌说,“但是‘二战’以后,亚洲获得了历史时间,亚洲时间不再是没有方向的,而成为一个多向且多元的时间概念。”
作品《乡关何处》可以很好地阐释孙歌的理论,这个长达10年的录像装置项目,从香港出发,至今已经经过了26个不同的亚洲大都市。创作者梁美萍在这些城市近距离跟踪一位流浪汉漫无目的地游离街上,前往不能预知的城市空间。不大的展厅内12部摄影作品同时播放,我们看着屏幕,透过某个人平凡的生存场景,微观亚洲的全球化,检视其中个人身影和其城市环境的面貌。
装置和影像作品《世界工厂》是现场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它完全模拟了一个服装工厂车间,密集的缝纫台矩阵、鼓风机的聒噪、杂乱悬挂的样衣和布块、十几个层叠的破旧大包裹……每一个缝纫机都开动着,发出频率一成不变又不安的声响。在黑漆漆的展厅里,一面墙上播放着约7分钟的影像———炫目的都市服装表演以及服装工厂的车间场景。展厅一角,有一块朱红色的布,搭在一个光源上,给人一种错觉———时下的亚洲艺术正处于这样一个嘈杂、幽暗的大环境之中,可仍然有一点光亮,等待着我们的寻找。
谁的当代?
“一带一路”清晰地描述了地理上的亚洲在各个国家的连接点,它明确了“亚洲时间”的坐标。余旭鸿的作品《尘与路》,让我们可以站在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空间的交错中体悟时间的重量。美术馆长长的通道中,是他分别拓下长安丝绸之路起点的土路和大卫城古城石板路的印记,并制作成并行的五条十几米长的卷轴条幅。来往参观的游客们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行走,透过玻璃,脚下是车辙深沟和下水道井盖的大唐长安街道,是刻画阿拉伯文字图案的耶路撒冷古城。
全球化视野下的今天,亚洲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前台,亚洲的现在与未来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已经不需要要通过一条满是尘土的实际意义上的路来传播了,却仍在寻找一种最合适的载体,承载多元化的亚洲文化。对于当今的亚洲而言,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本土时间的确立,引领亚洲艺术自主出场成为当务之急。对此,策展人金弘姬提出了“亚洲幻想(F A N -T asia)”这一概念启发思考,“心理学里的‘幻想’是指人类认知发展早期阶段的精神状态,当代亚洲可以通过幻想的概念进行解读,亚洲现在正处于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不断前进扩大却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因此无法定义自身的实质、精华和分类,这种状态跟幻想非常相似。”
这种幻想一如《壁》给人带来的震撼,抽搐,挣扎,从“死亡”到“新生”,一遍遍的突破。盐田千春的作品《壁》,画面背景是简单的白色,主体是一个全身赤裸的女子,浑身上下被一堆杂乱无章的细小软管所缠绕,透明的软管渐渐被红色所充斥。
“壁”这个概念在过去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冷战时期的铁幕、柏林墙、耶路撒冷的圣庙西墙。它们都是物化的边界,阻碍、牵制着所有想穿过障碍的人。这个作品中,作者所指的“壁”是将我们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相连或相隔的“内在墙壁”,也可以说是我们不断筑起又拆毁的“心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调整内心多个自我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