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髯口知识
来源:
时间:2015-01-28 11:07:08
在京剧中,剧中人所带的各种各样的胡子,术语称作“髯口”,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近年来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采用尼龙作为原料。
在京剧中,剧中人所带的各种各样的胡子,术语称作“髯口”,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近年来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采用尼龙作为原料。以铜丝做钩,挂在耳朵上,有夸张人物两腮和颏下部分生理特征的作用。
髯口不仅是遮盖演员演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一种刻画人物心情与神态的艺术工具。演员通过各种髯口的表演技巧,如理髯、甩髯、抖髯、掏髯、搂髯、卷髯等,可以以优美的身段造型,来刻画人物。
髯口还可以通过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的境遇。
髯口的色彩主要包括黑、黪(即灰色)、白三种。一些行貌怪异、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红黑二色、红白二色髯的。
髯口的样式又分满髯、五绺、三绺等类别。性格粗莽的净角所戴口部露空的髯口叫扎,颟顸昏庸角色所戴络腮短髯叫颏下涛,迂腐诙谐的丑角所戴垂挂式髯口叫吊搭。另有一字、二字、一戳、二挑、四喜、五撮等种类,分别表现不同类型的角色。
髯口的种类:
一、满髯 简称“满”。满是满口的意思(即将口部完全遮住)。满髯成长片形,不分绺,是人物连腮长髯的夸张表现。满髯主要用于武将,性格猛烈、奸狡,或年纪老迈的人物。生、净角色所扮演的正、反面人物均有戴满髯的,但净角用的满髯一般比生角所用长些,最长的人发黑满有70多厘米。
满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分黑满、黪(音惨)满、白满等。一般说来,黑色表示壮年,黪色表示老年,白色表示须发皆白年过花甲的老人,紫色则表示生理特征。
黑满:如《铡美案》剧中,包拯所戴的髯口,这种乌丝长髯,有助于塑造人物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威严气概;《霸王别姬》剧中,项羽所用的长髯,更衬托了他那武勇、骄横的气质。
另外黑满中,还有一种人物专用的髯口,如《铁笼山》剧中,司马师所戴的黑满,在左鬓部位力口添山绺白须,这表示人物面部患瘤,肉瘤流脓,污染了胡须这一特征。
黪满:如《宇宙锋》剧中,赵高所戴的髯口。
白满:如《大保国》剧中,徐延昭所戴的髯口。
紫满:如《甘露寺》剧中,孙权所戴的髯口。孙权是个“碧眼紫髯”的汉子,佩戴紫髯正是为了突出他这一生理特征。
二、三绺髯 习称“三绺”或“三髯”,简称“三”。长髯分成三绺,形容人物两腮、颏下生长的三绺状胡须。适于表现文雅、清秀的人物,多用于生行扮演中年以上的帝王将相、文武官吏、士绅商贾和文人隐士。
中年人多戴黑色的三髯,称为黑三,老年人戴白色的三髯,称为白三;介乎两者之间的人物戴灰黑色的三髯,称为黪三;一般依角色的年龄、身份及生理条件使用。比如诸葛亮;在《群英会》中戴黑三,《空城计》和《战北原》中戴黪三。再如《文昭关》剧中的伍于胥,原挂黑三髯,因无计过关,极度焦虑;一夜之间须发先由黑变为黪,又由黪变为白。《甘露寺》剧中的刘备,过江时挂黪三髯,相亲一折表现其须发用药物染过,改挂黑三髯。
黑三绺:如《将相和》剧中的蔺相如、《桑园会》剧中的秋胡所戴的髯口。
黪三绺:如《空城计》剧中的孔明所戴的髯口。
白三绺:如《定军山》剧中的黄忠所戴的髯口。
另外黑三绺中,还有一种人物专用的髯口称为“大黑三”,又称“关公髯’,在《古城会》剧中,为关羽所用。这种“大黑三”是用假发制成的,长丝黝黑,光泽明亮;除衬托出人物的忠勇、威严外,那飘逸的长丝,更把关羽那“美髯公”的形象展现给观众。
三、扎髯 是露出口部的满髯,简称“扎”。即将满髯中间的嘴的部分,剪一个方孔,下边另有叶片吊在颏下,故又称“开口”。扎髯为性情粗豪、暴烈、勇猛好斗的净角专用。戴扎髯的角色都在鬓边插耳毛子。
根据年龄的不同,生理特征的差异,扎髯有黑、黪、白、红等颜色之分。
黑扎:如《李逵探母》剧中的李逵、《打焦赞》剧中的焦赞、《闹天官》中的巨灵神所戴的髯口。
黪扎:如《造白袍》剧中的张飞所戴的髯口,因为这时张飞已近老年。
白扎:如《界牌关》剧中的王本超所戴的髯口。
红扎:如《穆桂英》剧中的孟良、《三盗芭蕉扇》中的牛魔王、《洪羊洞》中的孟良、《坐寨盗马》中的窦尔敦、《战宛城》中的典韦所戴的髯口。
紫扎:如《红拂传》中的虬髯公、《花蝴蝶》中的欧阳春(绰号紫髯伯)等所戴的髯口。
另有一种尺寸短小的短扎髯,分红、黑二色。用来表现盔甲残缺的大将之丑相。如《甘露寺》剧中的贾化,《大登殿》剧中的魏虎均戴短扎髯。此扎还可以系结成“回头扣”,以衬托人物性格刚烈、气势逼人。其法为:先将髯口理顺分绺,在左右两腮部位,分上下系成距离相等的四个结,中间开口下的吊搭亦系成左右相对的两个结,共计十个对称的回头扣。《两将军》剧中夜战的张飞,以黑短扎系回头扣,《战宛城》剧中打城的典韦、《白水滩》剧中打滩的青面虎以红短扎系回头扣。
四、二涛髯 是一种比满髯稍短,而且髯梢两侧逐渐圆下来的口面。一般为末行角色所用。亦分黑、黪、白三种颜色。
黑二涛:如《群英会》剧中的鲁肃、《马义救主》剧中的马义所戴的髯口。
黪二涛:如《失印救火》剧中的白怀、《锁麟囊》剧中的薛良所戴的髯口。
白二涛:如《四进士>)剧中的宋士杰、《南天门》剧中的曹福所戴的髯口。
五、丑三髯 又称“丑三”。三绺,两腮及唇部各一绺。黑色,稀薄短细。表示胡须仅寥寥几根。适于表现寒酸、猥琐、狡猾、谄媚的小文人、小官吏,一般为丑行角色所用。
如(打面缸)剧中的王书吏、《打鱼杀家》剧中的葛先生、《连升三级》剧中的崔老爷等均戴此髯口。
六、八字髯 简称“八字”。鼻下两撇髭须,形如“八”字,故名。多用于丑扮的师爷、浪荡文人、江湖术士一流人物,也是丑角常用的髯口。
八字髯有上髭八字和下髭八字之分;颜色分黑,白、红三色。
上髭八字:如《三盗九龙杯》剧中的杨香武、《白水滩》剧中的抓地虎均用此口面。
下髭八字:如《拿高登》剧中的贾斯文,或某些剧中的店家、禁卒所用。
再如:《艳阳楼》剧中的贾斯文戴黑八字;《请医》剧中的刘高手戴白八字;《金钱豹》剧中的杜保戴红八字等。
七、一字髯 简称“一字”。人物的两鬓、两腮与上唇部位,生长着一排相连的整齐的短胡须,形如“一”字,故名。为剧中扮演不事修饰的莽撞人物及凶恶人物的丑角、净角所用。
分黑、红、白三种颜色。
黑一字:如《穆柯寨·烧山》一场,焦赞所戴的髯口。
红一字:如《穆柯寨·烧山》一场,孟良所戴的髯口。焦赞、孟良在这场戏中改戴的口面是以此来表现他二人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狼狈之相。
白一字:如《法门寺》剧中,老和尚所戴的髯口。
有些剧中人物,因剧情需改变面部形象时,也借戴此式辑口。除了上面所说的《穆柯寨·烧山》中的焦赞、孟良,被火烧后改挂黑和红的一字髯外,再如《战濮阳》剧中遭火烧的曹操,改挂黑一字、《华容道》剧中败将曹洪,改挂红一字等等。
八、吊搭髯 又称“八字吊搭”。即在八字髯的基础上,下颏又吊有一绺桃形短须,悬空摇荡。为一般文丑戴的髯口,多用于性格诙谐角色或者品行不端的文人。
吊搭髯有黑、黪、白三种颜色,以区分剧中人物年龄。
黑吊搭:如《群英会》剧中的蒋干、《审头刺汤》剧中的汤勤所戴的髯口。
黪吊搭:如《金玉奴》剧中的金松所戴的髯口。
白吊搭:如《法门寺》剧中的刘公道所戴的髯口。
九、四喜髯 简称四喜。即在八字髯的两旁,再加两撮胡须,亦即五撮髯减去颊下所悬垂的一片。多用于丑扮的各种下层人物,如樵夫、艄公、禁卒、老军等。
有黑、白两种。如《秋江》中的艄翁,《空城计》中的老军,《问樵闹府》中的樵夫等。个别丑扮的将领,为表现其性格幽默风趣,也用这种髯口,如《白良关》剧中的程咬金,即戴白四喜髯。
十、五嘴髯 简称“五嘴”,亦称“五撮”、“四喜吊搭”,即在四喜髯的基础上,又在下颊加一缮桃形胡须。或在吊搭的两旁,加上两腮的两撮胡须,垂于两耳际,表示胡须多而短。同四喜髯一样,五撮髯也多用于丑扮的各种下层人物。
颜色有黑、白两种。
白五嘴:如《女起解》剧中的崇公道所戴的髯口。
黪五嘴:如《霸王别姬》剧中的老军所戴的髯口。
幽默诙谐的程咬金,在《敬德装疯》剧中亦戴五嘴髯。
十一、虬髯 即浓密蜷曲的二字髯。如《野猪林》剧中的鲁智深所戴的髯口,以表现其豪放不羁的性格。
十二、一戳髯 亦称“一戳”。上唇正中的一撮尖翘的巍须,向上挑起;为丑角专用,多为江湖盗贼所用。如《三盗九龙杯》剧中的王伯彦所戴。现已不常见。
十三、王八髯 黑色,一字髯式。中间胡须较长,至脖子下部,两边的须梢较短,而且不甚整齐。用者多为不大正派的角色。如《打花鼓》剧中的汉子、如《十字坡》剧中的大解差、《四进士》剧中的姚廷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