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推陈出新
来源:
时间:2015-05-04 11:42:50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别称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别称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因而影响日益扩大。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正腔中又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还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
近年来,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