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史话

来源:
时间:2015-06-01 13:43:00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粤籍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粤籍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
 
  粤剧的历史渊源和形成发展,积淀深厚,既继承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地人组织的戏班演出,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弋阳、昆山、梆子、皮黄等剧种声腔的基础上,还积极汲取流行于广东民间的俗乐和本地土戏唱腔等艺术营养,使其地方性日益增强,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浓郁岭南韵味和鲜明风格特色的剧种。
 
  早期粤剧的表演艺术粗犷火爆,武戏居多。清末逐渐增加了许多讲究唱做的文场戏,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省港班成立以后,更加盛行生、旦戏,表演风格逐渐倾向于细腻,不少有名的艺人通过吸收京戏、话剧、电影的艺术营养来丰富粤剧的舞台表演艺术,逐渐形成追求唱腔优美,做、舞生动自然的广府班表演路子。与此同时,位于地理环境较为偏远的下四府粤剧班的表演则更多地保留了粤剧擅长武打技击、古朴粗犷的传统表演风格,所以著名戏剧家田汉把粤剧的艺术特点概括为“热情如火,缠绵悱恻”。
 
  粤剧因其“热情似火,缠绵悱恻”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南国红豆”,作为粤剧发源地的佛山,诞生了粤剧艺人的称谓——“红船子弟”,成立了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戏曲文化的一大特色,经久不衰;一年一度的琼花艺术节,使佛山呈现出“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早期粤剧(本地班)的戏服(又名行头,衣箱)制度与其它剧种大致相同,至清中叶开始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广绣粤剧服装,因其做工精良、辉煌夺目而驰名国内,连宫廷也曾到广州订做广绣戏服。民国初期,广东粤剧受歌舞、电影、话剧等影响,吸纳中外古装、时装和民初服装元素,令戏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奇百出,但传统古装袍甲戏服仍按照明代规矩不变。粤剧传统戏服包括上衣的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和衣七种;下裳则分裙子和裤子;此外亦包括各式衣带和其他辅助衣物。粤剧戏服在保持原有传统戏服精华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追求美的视觉效果。
 
  粤剧剧目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早期演出除与其他声腔剧种共有的剧目外,还有根据本地题材编演的剧目,和大量以表演“排场”串演戏剧内容的“提纲戏”。一些剧目通过艺人的手抄本流传,而大部分均无固定本子,由历代艺人口传身授,至清中叶,始有作坊把戏文刻印出售。辛亥革命后,大批知识分子涉足戏曲文化,粤剧开始有了专业编剧,由志士班到省港班阶段,出现大量创作剧目,剧本的台词曲白、表演和舞美提示等渐趋规范。其时更有店铺专门为剧团制作泥印剧本,此法直至1960年后仍沿袭使用,成为粤剧剧本一大特色。建国后,随着粤剧编剧队伍迅速发展,创作出一大批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
 
  长期以来,吸纳古今中外题材,兼收并蓄,大量的改编和创作,令粤剧的剧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彩。从目前收集到的11360个剧目数量来看,粤剧是全世界最多剧目的剧种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对粤剧旧的剧目,进行发掘与整理,使一批传统戏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在“三并举”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广东粤剧工作者在整理传统戏、创作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编演了一大批对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剧目,如古代戏剧目《平贵别窑》、《二堂放子》、《马福龙卖箭》;新编古代题材剧目《搜书院》、《关汉卿》、《三脱状元袍》、《梦断香销四十年》、《锦伞夫人》;现代戏剧目《红花岗》、《山乡风云》、《土缘》、《驼哥的旗》等,其中一部分剧目,更获得了国家的最高戏剧奖项,为粤剧带来荣誉。香港地区也出现《紫钗记》、《再世红梅记》等艺术水平较高的优秀剧目。

最新热点

更多

进口大果紫檀木暗藏大量活体害虫

图为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家具窄吉丁。检验检疫部门供...[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

古董商潜入客户家盗窃 偷走深褐色玛瑙玉石

今年46岁的兰溪人丁某,绰号老鼠,在兰溪古...[详细]

毕加索巨作拍出1.8亿美元 刷新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新浪收藏讯 2015年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