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那些事儿
来源:
时间:2015-04-20 11:27:16
大型军事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正在解放军歌剧院连演18场,该剧在慰问部队官兵的同时,也请来一些普通百姓观看,引起很大反响。
大型军事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正在解放军歌剧院连演18场,该剧在慰问部队官兵的同时,也请来一些普通百姓观看,引起很大反响。尤其让主创没有想到的是,普通观众看得比军人观众还热血沸腾。剧中有小人物生动的笑点,更有真实故事感人的泪点,同时这出戏还用事实很好解答了百姓心中的疑问—“到底我们的解放军上战场能不能打胜仗?能不能保护我们的老百姓?”
《兵者·国之大事》用话剧艺术形式塑造了一批勇于担当、履行使命的铁血军人形象。剧中通过军队发生的三次重大军队演习,暴露出军队的一些问题,比如军演到底可不可以提前预案?是要那些看起来波澜壮阔、实则不堪一击的表面繁荣,还是要发挥军人不怕牺牲、“用身体滚雷”的精神?通过演习能否真正起到“考将”和“练兵”的作用?形式主义其实不单单存在于我们的军队中,事实上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这出戏引起的反思绝不仅仅局限在军队的层面。
总政话剧团的军旅话剧一直都保持着非常高的水准,他们之前上演的《黄土谣》、《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生命档案》都是主旋律大戏,但并不因此晦涩空洞,作为目前全军唯一的话剧团体,他们排的军旅大戏可以说树立了一个高度和标杆,看过他们排演的军队大戏,很多观众都说“只有军人才能演出军人戏的军威和军魂”。
在题材上,《兵者·国之大事》更是为军旅话剧填补了一个空缺,在和平时期表现那些身着迷彩服、作训服的铁血军人形象的故事不多,反映军事变革和挖掘当代军人军事思维层面的作品少之又少。这部戏刚好触碰了我军现代建设进程中存在的矛盾,比如观念陈旧,跟不上当代军事变革大趋势的问题;部队在演习中存在求稳妥,以安全标准压倒战斗力标准的问题;为取得好成绩弄虚作假问题。
为了创作这部大戏,剧中集结了总政话剧团强大的创作阵容,团长王宏、艺术指导李宝群、电视剧部主任肖力联合编剧,著名导演宫晓东担任导演,表演艺术家魏积安,著名演员赵旭、邵峰、秦方、潘军等担纲主演。该剧自2014年6月公演以来,共演出73场,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全军文艺会演剧目一等奖等奖项。
对话编剧王宏
真打起仗来,我们能不能赢?
北京晨报:这出戏里涉及的比如军演中后勤部长拿军用电话往地方饭店打电话订盒饭,暴露了军队人数等这样的细节,是真实发生的吗?
王宏:对,所有这些细节都是从我们实地采访中来的,我们编剧小组肖力和李宝群当时都挂职在济南军区。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行军中军人的水壶必须灌满,如果喝完一口水,也必须再灌满,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水壶响你可能听不到,但这么多军人的水壶都咣当响,就会是很大的声响,甚至暴露行踪。还有以往军演中“人不掉皮,车不掉漆”,强攻的时候用光所有子弹攻下敌人阵地,这看着好看,但后撤时如果遇到敌人伏击怎么办?还有那些打着火把夜行军的,这些都是影视剧的表现手法,如果是以“打赢”为目的的“考将”和“练兵”,根本就是“看着波澜壮阔,实则不堪一击”。
北京晨报: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有一句台词“真打起仗来,我们到底能不能胜利?”这大概也代表了很多百姓今天心中的疑问。
王宏:写这出戏在2013年,那时候确实周边形势并不平静,国际形势也比较复杂,我们周边的亲戚朋友也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那么我们就带着老百姓的这些忧虑和疑问,多次赴广东、福建一线看军兵种合同演练,到作战指挥大厅、地下指挥部观摩现场导调,还随同部队奔赴一路保密的演习场,都住在帐篷里,采访上至总部领导、集团军军长、师长、科研人员、保障人员、战斗员,下至基层官兵、参谋人员上百人,切身感受到我军在军事变革中发生的变化,这个戏如果说去年演的时候还有点超前,现在已经落后了,军队技术更新太快,我们负责任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军队是可以让百姓放心,打赢今天的战争的。
和平年代丢前程,是不是伟大?
北京晨报:我们今天的战争残酷性,可能已不是表现在战场上的牺牲,就如戏里所说“和平年代丢前程,和战争年代掉脑袋”是一样的伟大,其中剧中赵旭扮演的杨天放,就是一位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归来的胆识兼备的精英,他为了说真话,搞真正的军演,得罪了他的老领导和莫逆之交的战友,在我们的军队中真的有没有这样的指挥官?
王宏:在十八大之后,我们的军队中有大量这样的官兵,其中很大一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军队的这些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改变思维惯性何其难,就好像温水煮青蛙,积习难改。但正如剧中所提倡的“用身体滚雷”的精神去换国家的强大,战场上军人要为荣誉而战,杨天放得罪自己的领导和战友,他们不是简单的性格差异,以往创作上一提矛盾冲突就是人的个性冲突,但实际上这两个人情感上没有任何隔阂,冲突的是观念,他们站的角度不同,如果是站在国家存亡角度,那么冲突的就是观念和所有的人生观、价值观。
北京晨报:在剧中魏积安扮演的楚玉麟,说话委婉动听,这个人物除了军事作战的术语,还常常张口就是古诗词,尤其是最后他儿子牺牲时,他念那段《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听”时,我注意到很多观众都掉眼泪了,这是艺术化处理,还是真实中有这样的高级将领?
王宏: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我们很多高级将领他们看问题特别明白,也很深入,既有铁血军人的一面,也非常有情怀。我说“狮子不能带领一群绵羊作战”,这都是首长的原话。这个戏主要还是写“考将”,我们的将领中就是有一批这样有担当、有风骨、有情怀的人。他们面对四海风云,对国家的命运、军人的使命认识都非常深刻,清楚地知道差距在哪儿,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军魂就没办法打胜仗。
一辈子没上战场,还是不是军人?
北京晨报:您提到现代战争,剧中还有逃生浮桥,坦克还有逃生门,这些都是和以往战争不同的吗?
王宏:现在战争讲求消灭“有生力量”,打人不是一弹打死,而是要打伤,这样就消灭了三个有生力量,过去战争不讲撤退,甚至很多坦克兵都不知道坦克底下设计了逃生舱门,再讲个细节,真打起仗来,小到鞋带怎么系都有讲究,必须塞在里面,这就叫“一副鞋带看实战”。要是像影视剧那样,演得越好,死得越快。
北京晨报:您也提到和平年代,很多军人一辈子都在准备上战场,但没有机会,军人不上战场,那还算不算真正的军人?
王宏:很多军人一辈子没赶上一次现代化战争,作为军人会向往铁马冰戈的生活,别人出去旅游看风景,他们的心里自有一套小九九,坐车背地图,下车看河流怎么走向,看海浪有多高,一生都在准备打仗,等着共和国需要的时候走上战场,完成军人的使命。他们一天都不敢懈怠,从个人角度说,他们从没有上战场也许会有遗憾和失落,但对于国家来说不是幸事吗?而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精神,在每次演习中都显示了我们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敌人才没敢轻举妄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天停止过战争,我们的和平是因为我们的军人时刻都紧绷了这根弦。
北京晨报:最后想问,写军旅话剧尤其是这样的题材,有没有什么敏感的禁忌?您又是怎么看待当下那些抗日神剧的?
王宏:剧中提到的大量军事术语都是大路货,军迷都知道,难处在于其实我们每次演习都有具体作战目标,这在戏里没法表现,还有高级将领没办法定官衔,但军队所面对的危局、险局、战局、变局我们是直接面对的。那些抗日神剧,我没有时间都看,有时候也看两眼,我认为如果是把八年抗战儿戏化,把战争和死亡视作儿戏,是另一种民族的悲剧。有些人一提主旋律就头疼排斥,我想说,主旋律不是政治僵化的代名词,英雄人物不是孤家寡人,轻描淡写不是军人戏。
魏积安:我是怎么演好首长的
如果你是从电视晚会的小品中认识魏积安,那个身材魁梧、嗓门巨大、老喊着“伙计,伙计”的,那你一定无法想象在舞台上魏积安的魅力。早在《圣地之光》、《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中,魏积安就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他身材伟岸,在舞台上一站就形成强大的气场,更有魅力的是他的声音和台词,极富韵律感,优美耐听,堪称广播剧的现场教材。
在《兵者·国之大事》中,魏积安扮演首长楚玉麟,他说:“这个角色难就难在体验生活上,以往我们一说体验生活就是和战士同吃同住,但我没办法跟首长同吃同住。”所以,魏积安除了外形和动作借鉴了军队首长的蛛丝马迹,更留神观察的是力求在思想情感上找到依据,“毕竟我演过了毛主席,这种伟人的形象可抓挠的不多,而且台词中还经常是说着说着话,就念诗‘大风起兮云飞扬’,怎么说这些词才能让观众听着舒服?我确实下了不少工夫。”
首先,魏积安找到了强悍的心理依据,相信角色,在技术上,魏积安也将台词的“诗感”和“口语”很好嫁接到一起,找到了台词的对仗,音域要宽阔,声量要放出来,肩膀要放松,观众听起来才能有悦耳的效果。当那句“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听”的台词说出来,配合当时场上的气氛,准确戳中观众心中最柔软的情感。同时在形体上,魏积安刻意减少了人物的肢体动作,以“故作没反应”来刻画首长内心波澜壮阔的心理活动,表演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