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中国舞蹈要跳到世界舞台上
来源:
时间:2015-07-14 11:01:26
自2004年排演以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不仅在国内大获好评,还曾多次走出国门,远赴美国、新西兰、埃及、加拿大等国演出,赢得当地观众的高度赞誉。
自2004年排演以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不仅在国内大获好评,还曾多次走出国门,远赴美国、新西兰、埃及、加拿大等国演出,赢得当地观众的高度赞誉。
今年8月中旬,已有近百场“演龄”的舞剧《红楼梦》将再次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作为该剧的舞蹈编导,赵明一直在思考、在忙碌。
在舞蹈界,赵明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以出色的艺术作品在部队先后荣立8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更摘得了全国舞蹈比赛、全军舞蹈比赛、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各大舞蹈赛事的最高奖。其独舞作品《囚歌》、双人舞《无言的战友》、男子群舞《走、跑、跳》,舞剧《闪闪的红星》、《霸王别姬》,中国版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肩上芭蕾”杂技《天鹅湖》,无一不获得业内外的认可和喜爱。对此,赵明的态度很坦诚,他说:“这一切起码证明了我对职业的尊重与热爱,我的创作给大家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满足与快乐。同时,我内心很清楚,永远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沉醉在过去的功绩里。更重要的是,时代瞬息万变,大众的审美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我的创作必须努力跟上变化的步伐,一直向前。”
《红楼梦》等舞剧能在国内外取得如此成功,或许要归因于赵明年轻时候的梦想——把中国舞蹈呈现在世界舞台之上。
1986年,26岁的赵明参加美国舞蹈节学习现代舞,带去了他的获奖作品《囚歌》。这个塑造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形象的作品,竟赢得了西方舞蹈界的认可——舞蹈的本体魅力和赵明的高超舞技超越了所有的障碍。这个结果出乎赵明意料,让他在喜出望外的同时,也给予了他足够的信心和启示,促使他开始对中西舞蹈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
很快,赵明得到了新的学习机会——1992年赴香港演艺学院进修现代舞。在这里,赵明看见,中西方舞蹈文化时常会发生碰撞,但完全没有交集,喜欢外国舞蹈演出的观众对中国舞蹈丝毫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反之亦然。他暗自心想,中西方舞蹈难道真的没有一个可能的结合点吗?为了寻找答案,赵明又进入香港芭蕾舞团学习芭蕾舞,并在卢森堡举行的世界国际芭蕾舞比赛上做到了榜上有名。
经过近3年的学习,中西方舞蹈文化在赵明的身体里逐渐交汇、融合。“1995年,我回到北京,觉得思如泉涌,开始了火山爆发式的创作。”赵明将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芭蕾高度融合,创作出了《走·跑·跳》、《无言的战友》、《士兵旋律》等一系列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作品,更创作出了《霸王别姬》、《杨贵妃》、《红楼梦》等舞剧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得到了舞蹈界的肯定与褒扬。
“在这些作品中,我倾注了100%的真情实感。一部作品要想打动观众,先得让自己落泪。”赵明说,比如《霸王别姬》和《红楼梦》,一个像他的儿子,一个像他的女儿,它们的成长饱含着自己的心血与感情。
于2003年首演的《霸王别姬》让人过目难忘。剧中,除了项羽与刘邦的男子双人舞令人眼前一亮外,项羽与虞姬的男女双人舞更动人心魄,尤其是虞姬自刎、项羽无力回天的那场舞,有着催人泪下的感染力。为了将剧中角色的情感拿捏到位,用舞蹈表现出足够的戏剧张力,赵明先是自己全情入戏,而后给演员做示范,让他们一遍遍试跳。“他们做不到,我就不休息,演员都被我逼疯了!”赵明笑言。
而在战友文工团长大的“少女”——舞剧《红楼梦》,更是得到了赵明无微不至的呵护。
“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被众多艺术门类竞相演绎。当时觉得,自己也应该尝试做一部《红楼梦》,用现代人的视野,用舞剧的形式。”赵明说。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深受中国百姓的喜爱。许多人不仅对其情节了如指掌,对剧中人物也如数家珍。“对于这部戏而言,人物的塑造自然是成败的关键,《红楼梦》里的人物不计其数,除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政、老太君、王熙凤、刘姥姥等主要人物都要亮相。”这些人物的舞蹈动作,全由赵明一一设计与示范。“我一会儿是贾宝玉,一会儿是林黛玉,一会儿是贾政,一会儿又是刘姥姥,性别、身份不停转换,真够刺激的,一般人折腾不了。”赵明笑着说。
都说十年磨一戏,舞剧《红楼梦》自2004年登台以来,距今已有十多年,且每演一遍都不一样——赵明一直在对这部舞剧进行着细微的调整,今年8月上演的这版《红楼梦》也不例外。“宝玉挨打的那场戏,较之原来的版本,增加了上场演员与场景舞段,使这场戏更具气氛,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伦理标准与审美习惯。”赵明说,“作品所有的事,我都亲力亲为,不管多难多累,这种工作热忱和动力是自然而然的,是发自肺腑的——我热爱舞蹈,希望做一个每天进步的、自然的、纯粹的职业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