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谈抗战作品:抗战要写给年轻人看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5-09-02 10:27:29

本周,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纪实作品《抗日战争》第三卷将正式上市。

  本周,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纪实作品《抗日战争》第三卷将正式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介绍,在近期的上海书展期间,前两卷售出近3000册,是该出版社卖得最好的书,全国出货量已接近20万册。王树增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这部书就是要写给年轻人看的,“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不深、了解不深,就愧对那些倒在战壕当中的前辈,愧对那段历史”。
 
  谈研究
 
  抗战史研究是薄弱环节
 
  继《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等产生广泛影响的纪实文学作品后,军旅作家王树增六年磨一剑,写了三卷本总计180余万字的《抗日战争》。该系列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线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所赢得的反侵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系列自上市以来,王树增辗转全国各地的报告厅、图书馆等场所开展讲座,最让他欣慰的是看到很多孩子在图书馆看他的书,“我的作品就是为孩子们和年轻人而写”。而让他忧心的也是现在年轻人不了解历史。
 
  王树增认为,抗日战争的研究也是当代史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是饱受欺凌的民族,鸦片战争之后历次异族入侵,我们基本上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割让领土的屈辱而结束,当然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虽然过程非常艰难。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不深、了解不深,我们愧对那些倒在战壕当中的前辈,愧对那段历史”。
 
  全面讲述抗战史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我们过去对抗战史的研究过于狭隘,这种狭隘是我们愧对我们先人的,抗战胜利是付出了3000多万人的生命,我们数百万的中国官兵倒在战场上,你要知道中国官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弟,每一个官兵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我们这块土地承担了太多的血和泪,所以我们再用狭隘的党派观点来诉说历史的话,我们对不起这块土地,也对不起我们的前辈”。在王树增看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曲解及忽视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解释这场战争。
 
  谈战场
 
  正面战场
 
  不能简单用节节败退形容
 
  前段时间,王树增参与审查了一个历史片,他提出,“在比例上可以拿捏,但是不能残缺。正面战场的那些重大战役不能残缺,残缺就解释不了战争进程”。在正面战场涌现了很多英雄好汉,包括吴淞会战的八百壮士等。对于正面战场的溃败,王树增认为,除了武器装备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现代战争的概念”。
 
  王树增说:“步炮协同、空地协同,这是最基本的现代战争的理念,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所以在正面战场巨大的战役当中经常是近在咫尺,按兵不动,见死不救,这种情况很多。如果完全归结于地方军阀部队的私心,那说得就有点过分。最主要的是他根本就不懂大兵团作战是联合作战的概念,我们的军队过去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正面战场大兵团作战怎么打胜仗?这个不可能。”
 
  王树增认为,谈到正面战争时不能简单地用“节节败退”来形容,在上海、长沙等地的大会战对日本的国力和军力消耗非常大。另外,也要分清国民党内部的三个派别,投降派、中间派和主战派。“投降派或妥协派以汪精卫为代表,他成了日本人的傀儡,永远地钉在了民族的耻辱柱上。中间派,它自己有一个俱乐部,叫灰色俱乐部,包括一些国民党的高官、军事将领。还有主战派,如果没有国民党内部主战派的顽强支撑,结束不了战争”。
 
  敌后战场
 
  整个敌后是一个大的战略
 
  “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作用,也没有办法结束战争。我到台湾收集史料,其中看到一本很厚的档案,叫《中共破坏抗战真相》。我说,我告诉你,凭你们这个狭隘的心,你们成不了大事。我试问你一句,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存在,你们正面战场什么样的你们能够想象吗?”在书中,王树增专门写了一章《日军没有后方》,来说明日军在占领区的薄弱和敌后战场的战略意义。
 
  王树增根据史料计算过,八年抗战期间敌后作战的战斗大概十多万次,“我们不能把敌后的战役规模和长沙会战相比,我们的拿手好戏就是游击战和山地战,不可能和百万军队厮杀,两种战争的样式,不能那么比。”王树增认为,可以把整个敌后作战看成一个大的战略行为,“敌后战场多么残酷是我们很难想象的,没有军饷,没有弹药,如果你有100多万军队,光每天吃饭要吃多少,谁养活,子弹从哪里来,我们也没有工业能力,我们也不是执政党,我们没有国家资源,可见其艰苦程度”。
 
  王树增说,“我们对血和命的评价要格外谨慎,他们的命不是为了自己挣钱,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尊严,我们要怀着十二万分的敬畏去体谅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因此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形成了中国战场的独特风景。从前没有这样一个战争的局面,在一个大的战场上分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只有中国才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对话
 
  三方面理解抗战中流砥柱
 
  京华时报:你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句话?
 
  王树增:我是认可这句话的,这个认可是我在多年研究和写作当中逐渐形成的。我是个作家,不是军事学家,但我想我能说清楚。
 
  中国共产党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候,首先倡导和支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中国是什么样子?当异族侵略,眼看就是亡国亡种的时候,这个一盘散沙的中国,需要凝结成一条心,这是重中之重。谁能做到这一点?蒋介石做不到,他不要说凝固全国的民心和军心了,他就连他的军队他都统一不了。那么共产党人首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就是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我们面对强敌我们必须把一盘散沙的中国军心和民心凝结起来,用什么手段凝结都不为过,共产党人做出巨大牺牲,帽徽都换了。共产党人都做出这样的让步了,别的党派你还能说不让吗?做出这样的表率,而这样的表率即使发生了皖南事变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变过,因为共产党人知道,只要人心一散这个民族就完了。在这一点上讲,就是凝聚全国军心民心的中流砥柱。
 
  第二,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抗战的总的战略决策就是《论持久战》。我们现在读《论持久战》,还依旧十分的敬佩毛泽东的战争艺术和政治智慧。他1938年写的,战争还没打呢,他已经完全论述了这个战争将要经历多少阶段,每个阶段战争样式是什么,最后结局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八年抗战最后每一个阶段都验证了他的话,准确无误。国民党方面类似的谈话也有,没但有一个像《论持久战》这样精辟、这样完整和这样系统的一个作品出来。我想在总体战略上,共产党人是有巨大贡献的。
 
  第三个就是敌后战场。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绝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始终一直在滞留着它几十万的部队,我们牵制它的兵力从来没低过40万,这个日本档案有记录的。日军是没有后方的,如果说日军在占领区能腾出兵力的话,我很难想象正面战场上会打成多么的惨烈。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说,在民族精神上、在战略战术上,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京华时报:关于百团大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王树增:现在对百团大战说法很多,这个那个的,但是你看看我的书,以前很少说过我们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发动百团大战的时机根本就不成熟,而且看起来是根本就不可理喻。1941年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经过几次扫荡,我们的根据地大量地压缩,我们的部队损失非常大,各个抗日根据地也损失非常大,我们那时候抗日根据地已经被日军切割得非常碎了。我们又没有军饷,我们又没有武器,怎么去作战,我们居然弄成了一个百团大战,为什么那么打?
 
  我们要看看在百团大战前后发生了什么?蒋介石要和日本正儿八经坐下来谈判的,而且差一点点就签了协议了。这个谈判是有史料支撑的,这个谈判是有档案的。我都查到了它的原始档案了,无非就是蒋介石有一个底线,关于“满洲国”的问题,如果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话,这个就签了。
 
  我们之所以在那个艰苦的时候拼尽最后一点力量去打百团大战,在政治上实际上就是遏制投降派的。这个不是我的判断,是日军的判断,在日方档案上有这句话,就是为什么共军在这个时候敢于发动这样的一个主动进攻。
 
  选摘
 
  张自忠壮烈殉国妻子绝食而亡
 
  张自忠部兵力单薄,没有后援,无法构筑纵深阵地,狭窄的前沿后方就是总指挥部。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师团长村上启作决定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集中了5000多兵力以及所有的火炮,向张自忠部的阵地发动了凶猛的合围。调集部队增援,至少需要半天,如果即刻撤离,也许尚可冲出去,但临阵脱逃是张自忠誓死不能的。为坚持到增援部队抵达,张自忠指挥少量部队死守阵地。残酷的战斗没有持续多久,阵地四周的小高地便相继失守。那些还活着的中国官兵知道总司令就在身后的小山包上,于是纷纷向总指挥部靠拢。而张自忠身处的小山包,在日军的攻击下已尸体遍布,张自忠左臂负伤仍立于山头督战。日军的又一阵弹雨过后,张自忠胸部中弹,血流如注,他倒下了。
 
  日军向山顶蜂拥而来。之前,张自忠把他的卫队全部派往一线阵地,此时身边只剩了始终不肯离去的高参张敬。张敬用手枪射倒几名登上山包的日军,随即被后面冲上来的日军用刺刀刺倒。
 
  一颗子弹再次射入张自忠的腹部。
 
  一名日军士兵冲上来,用刺刀向张自忠刺去,张自忠突然挺立起来,试图抓住日军士兵的刀刃。
 
  另一名日军士兵的刺刀凶狠地刺入了他的身体。
 
  张自忠永远地倒下了。日军士兵开始检查尸体,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一名日军少佐上来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了一支钢笔,钢笔上刻着“张自忠”三个字。
 
  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闻讯赶来,因为他认识张自忠。他与张自忠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期同学,他对张自忠的印象是:“眼光远大,为人温厚,威望极高。”专田盛寿跪在地上,为张自忠整理了破碎的军衣,然后命令下属用担架将其遗体抬下山埋葬。敌将尸体抬至三十余里之陈家集附近,将尸体洗净,用布裹好,备棺埋葬,用木牌标志,上书英勇上将张自忠灵等字样,并向灵墓敬礼。张自忠,抗战中国阵亡的第一位集团军总司令。
 
  第三十八师和第一七九师官兵得知噩耗后,当夜不顾一切地向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司令部后山发动袭击,为的是抢回张自忠的遗骸。——日军的记载是:“当夜即被数百中国兵采取夜袭方式而取走。”
 
  张自忠的遗骸被中国军民重新洗净,换上整洁的内衣和军装,军装上佩挂着上将领章和短剑,装入一副贵重的楠木棺材里。灵柩运抵宜昌后,民生轮船公司派专轮护送前往重庆,一路经过巴东、巫山、云阳、万县、忠县、涪陵等地,所经之处祭祀的供桌绵延数里,祈愿的香火缭绕不绝,中国百姓在长江岸边长跪不起。五月二十八日,灵柩抵达重庆,蒋介石臂挽黑纱立于江边迎灵。此时轰炸重庆的日军战机飞临上空,防空警报长鸣,但重庆全城无人躲避,百姓们把盛满手擀面条的大碗高举过头顶,这是他们为张自忠做的一碗送其远行的北方饭。
 
  时年五十岁的张自忠,十六岁那年由母亲做主,与山东老家的一位名叫李敏惠的十七岁女子结婚。婚后数十年中,两人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得知丈夫殉国后,李敏惠从容料理好家事后,绝食而死。
 
  ————本文节选自王树增《抗日战争》第二卷

最新热点

更多

错版币水印头像倒印:有人出价百万收购

100元人民币的水印头像居然是倒着的,但它有各种防伪...[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