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理论家傅谨:让传统艺术与时代跳一场探戈

来源:
时间:2015-02-05 10:35:06

每个民族对于自己的传统艺术,都拥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

  每个民族对于自己的传统艺术,都拥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
 
  在日本京都,既有在旅游景点祗园为游客表演的歌舞伎、人形净琉璃,也有安静置身于旅游区外的观世会馆,定期上演的时长五六个小时的传统能剧﹔在意大利,传统的即兴喜剧不仅依然是其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设计、电影等其他艺术的灵感与滋养﹔在印度尼西亚,古老的音乐伽美兰至今仍出现在舞蹈、戏剧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场合中……中国传统戏曲,自宋元至今,繁衍生息。尤其新世纪以来,随着演出市场的回暖,以及戏曲艺术工作者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不断提升,传统戏曲正以其鲜活蓬勃的生命力,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构与创造中,重回百姓的寻常生活中。
 
  而当今的时代,将赋予传统戏曲怎样的滋养?可能展开怎样的新创造?戏曲理论家、批评家傅谨,结合其数十年来的田野调查、学术研究与观剧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问:对文化艺术来说,不同的时代会提供不同的滋养。当今时代赋予了文化艺术尤其传统艺术怎样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怎样的精神底色与理念支撑?
 
  答: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重视,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世界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国持续推进的非遗保护,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
 
  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缺席,而且赢得了国际声誉,带动了社会观念的重大转变。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尊重传统文化艺术越发成为社会共识,并逐步落在实处。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在戏曲领域,就是文化自信的增强、剧种意识的觉醒与戏曲市场的复苏。
 
  问:传统艺术在与时代结合这一方面,也曾走过弯路。半个多世纪前,中国戏剧界受“写实主义”影响,曾出现过大武生李少春不得不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生活化地表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场中如何寒冷的笑谈。
 
  答: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时代性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运用最新的舞台技术、表现最热门的社会话题。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写实主义基本占据着国内舞台的中心位置,那时戏曲演出的布景常常是写实的,直接影响了之后戏曲舞台大制作的奢华风。近年来,随着戏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本体,舞台制作的“土豪”风逐渐被摒弃,戏曲新剧目创作明显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写意、简约与内敛的精神特质。
 
  现实题材的创作固然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清末民初伴随剧场商业化发展而来的“时装戏”“时事戏”,上世纪50年代的《小二黑结婚》等“解放戏”,都充分说明现代题材切合老百姓的需求,很受欢迎。但是我们也走过弯路,某些地方政府领导要求戏曲图解概念,严重违背了艺术规律。所谓时代性,是努力让作品拥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与艺术高度﹔让戏曲成为一时一地的图解,是对艺术的戕害。
 
  问:梨园戏、昆曲、京剧……近年来各剧种在经典剧目的整理复排或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上,都有优秀的代表作。在让传统戏曲富有时代性的探索上,它们各自蕴藏着哪些经验与路径?
 
  答:经典剧目高水平的当代演绎,是传统剧目时代性最核心的内涵。经典剧目的复排亦可以且必然包含当代艺术家的发展与创造,如昆曲《长生殿》、京剧《锁麟囊》。《长生殿》剧本还在,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折子的表演无从寻觅。上海昆剧院以流传下来的折子戏的表演手段和风格为参照,以当代人的想象重建了失传的部分,并做到了整部戏的风格统一,非常难得。张火丁主演的《锁麟囊》,其表演精髓虽主要来自程派,但她发展出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比如她独特的水袖功、表演上动静反差大、情感爆发力强等,可以说是让传统艺术拥有时代性的典范。
 
  优秀的戏曲艺术家还会通过新创剧目展延传统的边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现代京剧《华子良》、新编京剧《响九霄》等都是杰出的代表。《董生与李氏》的编剧王仁杰把一个现代小说改编成了以古代为背景的梨园戏剧本﹔在表演上,主演曾静萍让“十八步科母”这一传统的基础科范在手法与情感上有所变化,从而具有很强的征服力,既有传统韵味,又满足了当代观众对女性情感自主诉求的认同。王平主演的《华子良》将谭派老生丰富的表现手段恰如其分地化用在了新剧目中。裴艳玲的新戏《响九霄》“哭坟”一场,用大段的清唱,以及从圆场化出来的操作表现人物激荡的情感,为传统艺术开拓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新编历史剧中具有现代感的历史解读,也是传统戏曲时代性的体现。陈亚先编剧、尚长荣主演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何冀平编剧、袁慧琴主演的《曙色紫禁城》,让曹操、慈禧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了厚度,性格更丰满,体现出当代人看历史的视角,更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人”的认识。
 
  问:纵观历史,以保护艺术本体为出发点,传统艺术在与时代的互动中,需保持怎样的自省?
 
  答:随着戏曲剧场从传统的茶园式、广场式戏园发展到今天的镜框式舞台、封闭式剧院,戏曲的叙事风格也在随之改变:叙事节奏加快,叙事能力增强。随着剧场的灯光从自然照明发展到电气照明,外加诸如现场电视直播等影像技术的进入,戏曲的表演需要更加清晰、丰富、细腻,戏曲艺术需要更注重整体性,而不再仅仅是角儿的艺术。
 
  我们同时需要警惕当代流行艺术对戏曲的渗透与影响,滥情肥皂剧的侵蚀就是其中一例。戏曲无论怎样追求创新,含蓄、简练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之所在,在戏曲剧场中永远要有给观众的留白。当导演在情感的表达和舞美、灯光的使用上缺乏节制,当表演空间被完全占满,戏曲艺术就会受到伤害。
 
  经历了千年的历史传承与磨砺,中华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戏曲经典具有永恒性、超越性,对经典的精彩演绎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准。当然,经典还需要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的精彩解读,让当代人感受到经典艺术和经典剧目的可亲、可敬,感受到经典与当代的精神共振。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5日 24 版)

最新热点

更多

连环画原稿更为珍贵 能拍上千万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连环画出版社倒闭或另立门户,大批...[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春运大幕今开启 28亿人次“大迁徙”日均7000万

今日,立春,2015年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官...[详细]

沈阳的哥归还福建商人20万元玉石

2月1日13时,曹师傅和刚刚从北京坐火车赶到...[详细]

福建一商家请160名环卫工人免费吃牛排

1月28日下午,福建平潭一牛排店邀160余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