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委员:传统戏剧应与时俱进

来源:
时间:2015-03-05 10:15:32

在莫言老家高密,有一种地方戏曲叫“茂腔”,上世纪中叶在潍坊一带影响很大,火到需要下午去占座才能看到晚上的演出。


  在莫言老家高密,有一种地方戏曲叫“茂腔”,上世纪中叶在潍坊一带影响很大,火到需要下午去占座才能看到晚上的演出。
 
  但如今,让莫言忧伤的是,虽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却再难重现当年的辉煌。
 
  小时候看戏的场景还能回来吗?地方戏能否挽回衰落?创新是一条对的路吗?4日正在北京参加两会小组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莫言,说到这里有些无奈。
 
  “当年县里剧团到村里演出时,观众非常踊跃,晚上演出下午就要去占座。但现在已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说起“茂腔”的衰落,这位刚过花甲之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出忧伤的语气。
 
  “茂腔”俗称“拴老婆橛子戏”,是在汉族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为声腔系统,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
 
  据山东省高密市委宣传部长万丽介绍,当地政府每年拨出30多万元,用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还出资百万元创立了茂腔少年班,培育后备人才。
 
  “有人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地方政府花了很多钱,只是把剧团保留住,把剧种保留住,却没有观众,意义何在?”莫言无奈地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都面临类似的矛盾。
 
  莫言对于家乡戏“茂腔”的困惑只是中国地方戏现状的一个缩影。如今,被评为“非遗”的剧种越来越多,截至去年底,共有162项传统戏剧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伞下,然而还在演出的剧种却在逐年下降。来自文化部的数据,上世纪末,我国曾有394个剧种在演出,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挤压。”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说。
 
  事实上,莫言也明白,地方戏的衰落是全国普遍的现象,或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
 
  “传统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相结合,千方百计创新,来吸引观众。但是怎么创新,什么尺度,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莫言说。
 
  “缺少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剧目。”莫言认为,这是地方戏存在的显而易见的问题。

最新热点

更多

是她拍走3亿美元的高更油画

近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油画《你何时出嫁》以3亿...[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北京筹建千亩道德文化主题公园

今年首都文明办还将筹建“道德文化主题公园...[详细]

2014年空气最差10城市河北占7席

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详细]

春运大幕今开启 28亿人次“大迁徙”日均7000万

今日,立春,2015年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官...[详细]

沈阳的哥归还福建商人20万元玉石

2月1日13时,曹师傅和刚刚从北京坐火车赶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