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戏剧批评的“失语”

来源:
时间:2015-03-25 11:31:09

文艺评论家冯牧曾把文艺与批评的关系比喻为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将批评的重要性看得与创作等同。


《驴得水》

  作者:徐健
 
  现如今,“看戏先上微博看口碑”,已成为不少观众掏钱走进剧场的一种选择。仅以这一年间出现的《驴得水》《蒋公的面子》两部话剧为例。两部作品都不是传统意义上主流院团制作的剧目,也没有夺人眼球的大包装、大明星、大制作,却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赢得了市场的成功,乃至被媒体称之为“文化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微博的“宣传功效”不容小视。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真实舞台上发生的民国那些事儿,一边是微博虚拟世界里怀揣各种目的人的粉墨登场,围绕某一剧作的赞赏、吐槽、质疑乃至争吵。这里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取消了,身处众声喧哗的空间,谁都可以当一次“专家”、“权威”,谁都希望用花哨的文字抢占话语权。虽然最终不一定能辩出一个人人都满意的结果,但是争论本身就意味着关注指数的提高。这种不用花钱的媒介宣传,让戏剧的演出方颇为“省钱”、“省心”,票房提高了,自然也就意味着博得了不俗的“口碑”。
 
  记者列举上述事例,并不仅仅是为了佐证微博的影响力,而是力图探讨当下戏剧生态的一种现象:很多剧目演出火热,能够成为新闻焦点、话题中心,大都是被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和各类媒体催生的,都是被慕名而来的观众推出来的,以至于这种“火热”在左右着戏剧艺术发展的美学走向和审美标准。而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专业戏剧批评却是“缺席”的。他们既左右不了市场,也形不成话语的“合力”,偶尔发出的真知灼见也被淹没在迷乱的喧嚣中。专业戏剧评论怎么了?为什么其专业威信和美誉难获承认?当前戏剧评论究竟处于怎样的生态环境之下?一系列问题留给了我们。
 
  专业戏剧批评“失语”,遭遇“潜规则”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纵观时下的专业戏剧批评,能够顶住功利诱惑、真正富有见地地写出问题的文章少之又少,戏剧批评面临‘失语’的危机。”谈及当前戏剧评论、批评现状,戏剧理论家田本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从事专业戏剧评论的人往往喜欢说创作者爱听的话,因为谁都明白,如果这次提了意见、说了不好听的话,下次创作者就不会再请他看戏了。同时,圈子评论、关系评论、红包评论等,这些评论的“潜规则”,带来了专业戏剧评论的浮躁、虚夸和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写作者的判断力和独立性。“专业戏剧评论怎么能成为创作者的附庸?”田本相指出,现在戏剧生态有一种不良倾向,很多导演变成了“老爷”,导的戏越多、获得奖项越多反而越心理“脆弱”,听不得半点批评声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评论者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成为作品的依附和创作者谋求各种现实利益的途径。照此下去,专业戏剧评论如何能赢得观众的美誉?
 
  每天都要与各类文艺评论打交道的《北京日报》编辑、青年评论家李静谈到戏剧评论的约稿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戏剧评论的文章很不好约,能触及创作问题的批评性稿件就更难了。”她认为,戏剧圈子本来就很小,从事评论的人相对集中,这里面评论者和创作者又相互熟悉,碍于感情大都不方便直接批评、说真话,所以要想听到有真知灼见的声音很难。在她看来,“圈子化”的批评正越来越束缚专业戏剧评论的发展,这类批评仅仅对圈子里的人发生作用,外面的人基本上不关心你的话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戏剧评论或许将面临一次重新的洗牌。”李静说。
 
  戏剧人朔石认为,戏剧评论与戏剧创作本身的质量与盛衰有着直接关系,终究要有值得言说的戏剧作品和现象才有可能出现相应量级的评论。近些年来,值得我们从文化批评、艺术探索的角度进行评说的作品和人物实在太少了,很多作品、现象都形不成气候,甚至缺憾、弊病、症候在多年来也循环往复、原地打转,让评论者简直无可言说。
 
  “坐井观天”难觅真知灼见
 
  实际上,就各个报刊杂志上的数量统计而言,戏剧评论并不算少,但为什么戏剧评论取信于人这么困难?朔石分析道,一方面很多从事戏剧评论的人并不熟悉舞台艺术,缺少对戏剧这种形式的独特感受、认识,同时另一方面又仅守“坐井观天”的狭隘天地,对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人文概貌缺少最基本的敏感与关注,思维日益偏狭和钝化。有些新式学院派的评论者常常喜欢移用从文学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一些时髦的学术工具和概念性话语,导致一些评论貌似唬人而言之无物,远离戏剧创造现场。这些评论由于缺乏真实的感性基础与有效的理性立场,东拼西凑,实则只是一些概念话语的泡沫。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真正有价值的评论的“缺位”、“失语”,现代高度发达的媒体催生出的媒体评论就自然成为观众接受影响的主流渠道。对此,李静也颇为赞同。她认为,学院派的评论、批评缺乏研究上的专业精神,他们的话语系统相对陈旧,很少有国际眼光和世界视野,也不能在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各个方面传达当代性、前瞻性的理念和思索。从目前来看,学院式的批评多是印象式的,评论立场漂浮、内容孱弱。
 
  此外,很多被“圈子”评论家“热捧”的作品,却很少能进入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视野,很少能得到观众由衷地喜爱。由此看来,如果观众群中的大多数都看不到那些被“圈子”评论家奉为佳作且只上演两三场就仓促转进库房的作品,这样的戏剧评论又谈何威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汤逸佩认为,现在专业戏剧评论会感觉“不专业”,很大程度上与评论写作方式的变化有关。很多“著名”戏剧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多数并非自发而作,而是应某些院团、导演的盛情邀请写就,成为公关所需、会议组织的稿件,这样的写作方式很难从更深层面进入艺术作品,更难完成对观众审美鉴赏力的引导,也看不出戏剧艺术发展的走势。
 
  没必要神化网络上自由剧评人
 
  经常看戏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部戏演出结束后,反应最快的不是报刊杂志,而是微博上的自由剧评人。他们利用微博这一公共空间,通过长微博的形式,撰写篇幅一两千字的剧评,第一时间对舞台演出进行评点。他们的视角独到、观点鲜明,往往就戏论戏,“吐槽”中毫不避讳自己的感受,甚至还直接指出当前戏剧发展的痼疾。虽然他们大都隐姓埋名,从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这并不妨碍网友们的关注、评论、转载,进而影响更多人加入到戏剧的讨论、评议中,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状态。
 
  对于上述现象,戏剧人杨申认为,相对而言,身处自媒体时代,参与戏剧评论的人多了,声音多了,这是好事,但是潜在的“混乱”也暗含其中。以前都是实名制在写评论,自从微博出现后,有关评论者的姓名、身份全部隐匿,抛开评论的质量不谈,这样的写作方式本身就使评论的客观性、写作动机大打折扣。“假设我现在正在排一部戏,但同时用一个马甲的号也在网上吹捧自己,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杨申说。“我们不缺乏文笔、眼光好的人,很多人都能做,但是缺少能抛开各种利益和面子,依然能提出自己意见的人”。
 
  对于自媒体上出现的各种网络评论,杨申坦诚,它们在冲击着传统报刊上的评论。与评论内容的好坏相比,他更加关注这些纷繁复杂的网络评论背后所承载的东西,是谩骂、建议、为了戏剧更好的发展,还是打压对手、拉帮结派、把评论当成以艺术伪装下的软文使用等等。他认为,没有必要神化、迷信网络上出现的自由剧评人,对于观众来说,好看就是好看,要相信他们还是有基本的审美判断力的。戏剧评论本身没有门槛,但是有专业、非专业之分,真正好的戏剧评论要言之有物,而不是洋洋洒洒写出一篇观后感。面对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喧哗的评论声音,杨申表示,一要警惕以投机心态千方百计进入戏剧圈的剧评人,二要警惕将“水军”引入正常戏剧探讨过程的趋向,三要警惕用主观创作态度、精神取代美学认知、专业判断的倾向。
 
  戏剧评论者扮演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
 
  文艺评论家冯牧曾把文艺与批评的关系比喻为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将批评的重要性看得与创作等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认为,艺术多元化时代,戏剧批评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篇文章再也不能奠定一部戏的基调,但评论对创作的引导性、推动性始终是不曾改变的。她认为,真正的戏剧批评应具备两种功能:一种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法朗士说过的,批评是批评家的“心灵在艺术杰作中的冒险”,另一种是通过分析演出,把批评者的审美感觉提升到比较高的艺术概括层面,进而将其欣赏感悟所得与更多人交流、分享,实现引领大众审美趋向的文化担当。田本相认为,专业戏剧评论还是需要有深厚学养的人参与,尤其是对那些代表了一类问题、一定不良创作风气的作品,就要敢于直言,提倡针对性、概观式的批评。
 
  戏剧艺术是向前发展的,戏剧人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创新,这实际上对戏剧评论也提出了挑战。没有现成的理论系统可以拿来直接套用变动的现实,戏剧评论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过去的话语系统中,更不能凭借一成不变的守旧思维对剧场艺术的新发展置若罔闻。朔石认为,真正有胆识的专业戏剧评论者应该扮演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首先,要有超功利的、对戏剧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理想;其次,在当下这个变化纷纭的特殊时代,必得拥有宏观的、整体性的文化批评意识,力避陷入技术主义的就事论事,又要在微观上贴近戏剧现场,从感性认知进入理性判断。
 
  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希冀中国出现犹如《纽约时报》剧评人那样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目前似乎还不符合戏剧发展的实际,我们还没有那么成熟、发达的戏剧市场和理性的观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其实每一个观众心中都有一杆秤,评论家应该运用手中的砝码,去调节失衡的创作,把最好的作品发掘出来。

最新热点

更多

盐城工地挖出唐宋古币遭村民哄抢 有两三百斤重

村民们在挖古钱币3月21日上午,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一...[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淘书遭遇古玩碰瓷

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几乎都对连环画...[详细]

刘益谦8690万竞得郑和真迹成亚洲艺术周最贵拍品

大明楷书御制佛经为郑和真迹,每卷尺寸为33&...[详细]

普洱市场鱼目混珠 收藏需擦亮眼睛

藏家收藏的7542茶饼  自2003年普洱茶热之...[详细]

海南2020年建成55个特色风情小镇千个美丽村庄

中新网琼海3月15日电 (记者 王子谦)记者1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