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剧评之争

来源:
时间:2015-05-08 11:36:41

波兰戏剧导演陆帕执导的、时长五小时的话剧《伐木》演了两场后,昨晚落幕。


  波兰戏剧导演陆帕执导的、时长五小时的话剧《伐木》演了两场后,昨晚落幕。《伐木》引起不小的争议,但争议并非是由陆帕和他的作品引起的,而是由《伐木》的评论引起的。近年来,因戏剧评论累积起的批评之声,借由《伐木》的上演爆发。
 
  “那些胡评滥评真能毁掉一部好剧。”一位戏剧研究者在看完《伐木》之后对我说。在《伐木》首演后,我听到了不少类似的抱怨,这些抱怨来自于戏剧研究者、戏剧评论者、编剧、剧场管理者以及热爱话剧的观众。“艺术评论应当去引领艺术潮流,而不是跟着艺术作品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有人说。
 
  这种对立情绪从演出前就已在酝酿了。在世纪剧院门外,我碰到了从外地来京看《伐木》的戏剧人,还有在剧场门外求人买票的戏剧研究者。此外,也有年轻的戏剧导演表示,“有票也不去看了”,因为“那些通篇"好好好"的评论已经误导我很多次”。也有戏剧从业者发问,已经看了这么多关于《伐木》的介绍和评论,“就没有人说不好吗?那先不去了。”
 
  演出之后,见诸各大媒体的艺术评论更是招致了一些观众的厌恶,甚至是愤怒。迄今为止我们所见之评论,用溢美之词不断炮制出“大师”“顶尖”“此生所见最好”之类的概念和评判;甚至不熟悉剧本和文学原著的人也加入到这些评论者的阵容当中,他们以自我贬低来膜拜“大师”,从而彰显其艺术品位。
 
  “陆帕和《伐木》到底优秀在哪里?”“评论者是在评《伐木》还是在评论自己的艺术品位?”诸如此类的质疑在《伐木》上演的两天中日益增多。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本该成为审美意见领袖的戏剧评论正在起着相反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近两年愈演愈烈。尤其去年在京举办的戏剧奥林匹克活动中,戏剧评论开始“狂飙突进”。遗憾的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的戏剧评论,情绪化的渲染居多,过分夸大其词的居多,进行专业性探讨的太少,理性分析的太少。且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一些剧评人遇到“国产剧”便口诛笔伐;一遇到“进口剧”便一口一个大师。戏剧评论正在成为一个“拜神”的“神坛”,拓展观众审美视野的戏剧引进活动却被引向了理性和专业性缺失的“崇洋媚外”。外国“大师”满天飞,外国“神剧”遍地开花,这一切皆是某些戏剧评论者“努力”的结果。
 
  因为《伐木》评论所引起的批评之声,媒体之上和媒体之外舆论的巨大差异,都让我们不能再回避“文化心态”这个问题。中国人要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看世界,中国人要以什么样的心态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当前的戏剧评论者最该弄明白的问题。
 
  其实,《伐木》这出讽刺艺术界虚伪作风的剧作来得挺是时候。
 
  《伐木》讲什么?
 
  《伐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小说,讲述其亲身经历的一场维也纳艺术家聚会。托马斯与老友奥斯伯格夫妇年轻时同属一个艺术家圈子,因厌恶圈子的恶习,与之分道扬镳,二十年未谋面。他们共同的演员朋友乔安娜自杀身亡,他们一起参加了葬礼。而这场晚宴实际上是为维也纳国家剧院的某位著名演员而举办,为其首演易卜生的《野鸭》庆功。当饥肠辘辘的宾客装模作样地探讨着艺术问题,也暴露了他们的种种无知和虚伪。

最新热点

更多

进口大果紫檀木暗藏大量活体害虫

图为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家具窄吉丁。检验检疫部门供...[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赵氏凤鸣壶:从丑货到凤凰

5月5日,赵国洁在工作室向记者和圈内收藏家...[详细]

《西游记》邮票在滇发行:几小时就抢空

2014年发行的特种邮票《长江》 ■ 都市时...[详细]

边纸上的金矿让邮票身价倍增

邮票邮票邮票对于许多集邮爱好者来说,在购...[详细]

游客六类不文明行为将被拉黑:包括损坏文物古迹

中新网5月1日电(生活频道 陈薇伊)五一小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