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需要迈过几道坎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北京)
时间:2015-10-12 10:59:45

随着社会变迁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编者按:
 
  冯其庸在谈论中国戏曲与民族精神时曾说过,“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
 
  随着社会变迁和新媒体的普及,传统文化的代表——戏曲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主要措施,以此振兴戏曲艺术。近日,记者走访了山东、四川、北京等戏曲文化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地区,发现人才青黄不接、观众流失严重、抢救与创新迫在眉睫成为戏曲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也看到了戏曲人面对发展困境所付出的努力和积极探索。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优秀代表,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观众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京剧中的角色和扮相。”主持人话音刚落,板鼓敲起,好戏登台。净角包公、旦角孙玉姣、青衣杨贵妃等人物一一出场,《拾玉镯》、《贵妃醉酒》等经典唱段也登台亮相。9月24日,在济南大明湖畔的山东省图书馆国学分馆内,前来参加“京剧体验日”的市民正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
 
  “目前观众流失是个大问题,我们院团每个月都会组织几次体验日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艺术。”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无不担忧地说。
 
  中国戏曲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从多个层次和侧面映照出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也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唯一流传延续至今的戏剧艺术。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新媒体的普及,无论是受众面较广的京剧还是地方戏曲,都面临着传承发展的严峻考验。
 
  以地方戏大省山东为例,上世纪50年代,山东地方戏剧种多达39个,地方戏一度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然而,到2006年,山东能够演出的剧种仅14个。而根据《川剧剧目辞典》统计,以大剧种著称的川剧曾有3000多个传统剧目,现在仍然有本可查的传统剧目有2000余个。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川剧舞台上日常上演的仅在100~200个之间,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已息演多年,难以传承。
 
  “地方戏曲是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家园的栖息地。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地方戏曲,就意味着有乡情没有乡音,民族的历史文化将受到巨大影响。”一位参加“体验日”活动的老戏迷说道。
 
  人才培养:甘为戏曲付平生
 
  作为“角儿的艺术”,戏曲传承离不开人才支撑。
 
  每天平均500人的上座率,约50多个国家的游客慕名观赏,最高峰时日接待超过3000名客人……这是成都一家名为“蜀风雅韵”的民营川剧社近20年的“战绩”,但剧社负责人叶克同时也给出记者另一组数据:近百人的戏班,演员平均年龄55岁;4小时经典折子戏,演出时浓缩至5分钟。
 
  据调查,目前四川省各川剧团在岗演职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至35岁,约一半剧团没有30岁以下的演员。“进入市场后的川剧,已经成为快餐旅游文化,同时存在戏曲人才青黄不接、一些剧种及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的问题。”叶克说。
 
  天下第一团’的帽子不是荣耀,它在提醒我们传承工作的迫切性。”85岁的柳子戏表演艺术家黄遵宪说。柳子戏是中国古老传统剧种,历史上曾与昆、梆、戈齐名,而今专业院团仅剩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戏曲作为靠口传心授延续的艺术,人既是技艺载体,又是传承主体,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关系到一个剧种的兴衰。“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黄遵宪介绍,正是很多传承人不计名利的甘心付出,才既激活了传统,又培育了后人。
 
  2010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开办柳子戏专业。不仅如此,该校还与山东省吕剧院及全省各地梆子剧团开展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后备人才,聘请院团优秀演员来校执教,目前在校戏曲专业学生共271人。而据川剧传承人肖德美介绍,2011年成都市出台“川剧八条”,至2015年已经连续两次出资600万元对川剧人才培养、创作展演、推广普及、传承研究等给予支持。“今年川剧院招生达到60人,为近10年来招生情况最好的一年,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此外,郑少华表示,“实际上不仅仅是演员断代严重,相关的编剧、音乐创作人员更是极度缺乏。往往院团花费上百万元来创作一部戏,但本子不好,很难出精品。”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表演系教师杨焱博谈及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时说,“戏曲专业的编剧、音乐人才很有限,而非戏曲专业的人去做编剧、音乐制作因没有相关专业的训练,院团培养起来很吃力。一个戏曲人才的培养大多要6年以上,在这期间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进行引导。我之前遇到一个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发现并不适合唱,但她的文字很好,后来就到戏曲学院深造戏文专业了,还有不少改行从事导演、编剧专业,这也是很好的选择。”
 
  观众培育:文化润物细无声
 
  “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在素有“戏窝子”之称的山东菏泽,有着非常好的戏曲文化氛围,很多人从小就有看戏、听戏、唱戏的习惯,特别是在基层农村。戏曲之所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主要依赖于庞大的观众群。据了解,菏泽根据山东省提出的“一村一年一场戏”的文化惠民政策,仅今年上半年“送戏下乡”就达2310场。
 
  “即便几年没去那个村,一些老观众还是认得你,他们知道谁唱得好。不过我的粉丝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听戏了。”在菏泽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中心,前来演出的演员孔雪琴对记者说。
 
  “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对新一代观众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济南京剧院院长于鹤咏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别看这些刚上小学的娃娃年龄小,但学起京剧来有板有眼,只要教学方法得当,能深入浅出地给他们讲解戏文中的故事,他们还是能够很快领悟的,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
 
  早在2009年,济南市教育局就把京剧进校园纳入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范畴,“现在,全市有1万多名师生能唱1至2段京剧经典唱段。他们中间或许会产生京剧艺术家,但至少会成为未来忠实的京剧观众。”于鹤咏说。
 
  端云手、踢腿、声音亮而身正,《文昭关》选段被9岁的王昊琛演绎得有板有眼,这个就读于济南槐荫区纬十路小学的小男孩几个月前在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摘得第二名,“我未来想做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我想成为于魁智。”
 
  据介绍,在京剧进校园活动中,一些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如张春秋、王玉珍、于魁智、李胜素等还到现场亲手传递绝活,他们说,每当看到孩子们一板一眼地唱京剧,心中总升腾一种希望,像是欣喜一种久违了的活力与美好。
 
  创新变革:“新意”与“老味”相融合
 
  “王二月落落大方近前来,摇一摇摆一摆咱农家风采……”一声高亢有力的梆子腔后,主角并没有出场,而是幻化成舞台背景中的动画形象,以大屏幕的动画效果和舞台上的真人表演共同交代剧情走向。这出糅合山东梆子表演与舞台动漫形式的《跑旱船》,是由菏泽市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与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联合完成,该剧目一经亮相就以新技术成果与非遗故事、地方风格的高度融合赢得观众“点赞”。
 
  “除了与新技术相融合,在保留戏曲本身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在剧目的编排上还根据剧情加快节奏以适应观众的口味。”郑少华对记者说。据介绍,山东省京剧院近几年打磨提升后的新编近代历史京剧《瑞蚨祥》在音乐、演员表演等方面也做了改进,比如戏中不仅加强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并将提琴等现代乐器融入乐队,实现了“新意”与“老味”的融合。
 
  据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介绍,近几年川剧的改革探索出了高校商演、搭乘旅游经济、走出国门获取海外生存空间等多条路径,尽管走得举步维艰,但大的趋势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仍应该看到,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同样要重视对文化结构的把关。”陈智林告诉记者,与市场接轨是传统文化的一大走向,这必然需要新旧元素的整合,但这对于川剧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把双刃剑,“川剧传承者中很多是靠川剧谋生的人,于是为了迎合市场,一些具体的文化呈现出现了哗众取宠的成分,这注定会伤害川剧纯粹的文化本身,所以正本清源很重要。”

最新热点

更多

崖柏缘何成市场新宠

今年以来,崖柏身价不断飙升,市场不断升温。8月下旬...[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