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落子最后传人:徐立平
来源:
时间:2015-01-15 11:26:21
提起山东落子,如今在别的地方,恐怕只有上年纪的人能说出个头绪。但在长清,提起打咣咣镲唱落子,却是家喻户晓。
提起山东落子,如今在别的地方,恐怕只有上年纪的人能说出个头绪。但在长清,提起打咣咣镲唱落子,却是家喻户晓。由于老艺人徐立平一个人的支撑,这项濒临失传的山东民间曲艺在长清得以保存下来。
然而徐立平却是孤单的。因为迄今为止,谈起唱落子,在济南他恐怕是自己唯一的同行,尽管徒弟带了三四十个,可他们快板、快书、鼓书都学会了,就是落子,愣没有人学得来。“落子的道具说来简单,就是一对大竹板,一张单镲,一根镲锤。但左手持竹板,右手拇指挑镲,其余四指夹锤击镲,板镲协奏,配合说唱却不是一件易事。”日前,老艺人徐立平与笔者打开了话匣子。
徐立平其人
在山东长清区的农村地区,提起县长是谁可能有很多人都说不出来,但说起唱“落子”的徐立平,老人和孩子们十有八九都知道。这位民间艺人和落子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50多年间,他将长清的610个村子跑了无数遍,同时也将落子这种艺术形式介绍到了村村落落。在为完成艺术人类学的采风报告,我得知了这位老艺人,一路便风风火火的寻着他来了。
初见徐立平时我怎么也看不出他已经花甲之年,或许多年的演艺生涯将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隐藏了。当日正值阴历初五,徐立平正准备出门访友,听说我是奔着山东落子来的,便兴奋的取消了出门的打算,和我唠起了闲嗑。
徐立平1939年生人,祖籍长清归德镇,父母早亡,有一个哥哥当了八路军离了家门,多年无音信。迫于生计,徐立平13岁那年便拜师开始学艺。回忆当年拜师的情景,徐立平仍然记忆犹新:“我当时头上顶着铁,给老师磕头。磕了头就师徒如父子了,以后和老师同吃同住,和老师家里的人一样了……学徒三年满四年圆:三年满徒可以出师了,第四年自己可以唱了,但挣得钱是完全给老师,就当是报老师的恩……”徐立平的师傅叫曲教文,人称“飞咣咣”,是有名的山东落子艺人,并且当时已是桃李满天下了。按艺名排辈,徐立平是永字辈徒,艺名徐永魁,是师傅收的“关门徒弟”。学了艺,有一技在身,徐立平便有了生存下来的资本,几年后便开始有人来叫,再后来,徐立平自己也开始带徒,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1959年,徐立平来到了当时的济南历城县文工团。还在当地的部队带了不少徒弟。后来又在济南曲艺团待了几年。回到家乡后,徐立平分到了电影队,由于对电影放映的生疏,徐立平主动向县里文化部门的领导提出自己组建当地的民间曲艺队,得到了同意。后来经过文化大革命,曲艺队一批批的成员离开了,最后只剩下包括徐立平在内的三个人,等几年后一个退休了,一个又不干了,徐立平便独当一面。受徐立平的影响,他的二儿子徐传金在60年代起就跟着父亲四处卖唱了,后来,有了酷爱戏曲的二儿媳的加入,徐立平便教授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学唱落子等曲艺。等有了孙子孙女,徐立平又教孙子辈的人唱,再后来他又招了不少学员充实到曲艺队,一直发展到今天,原来的曲艺队便成了现在基本上以家庭成员为主的曲艺说唱团了。
家庭说唱团
一进徐立平家时笔者便注意到了正房廊柱上那块醒目的“山东省长清区曲艺说唱团”的牌子。徐立平说这样的曲艺团在周边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挂的是集体单位的牌子,实际上,这个曲艺说唱团的成员除了他的几个徒弟,主要的便是徐立平的家人:二儿子徐传金,二儿媳董泗兰,还有一个孙子徐明明和一个孙女徐麦杰。除此,还有在一些艺术学校雇的演员,总共加起来固定的人员有7个,忙时还会再找一两个临时人员。徐立平的说唱团长年演出不断,用他的话说是:“一年四季站不住”,“最忙的时候是过了年正月二月,三月四月都闲不着,过了麦一直顶到秋前也站不住脚,过了秋一直到冬里也是,好天好地的一般不耽搁”过年过节的时候尤其忙;还由于徐立平是农民,家里种着八亩地,所以到了农忙时节演出就更是紧张,“一般来说过秋过麦只要不来邀请就不再出去联系演出,这个时候就以收庄稼为主了。但是人家有了喜事了,竣工了,村里铺了路了来邀请就去。有时白天干活,晚上就有来请的,有娶媳妇的说来给我们闹一场吧,就紧去闹一场,回来后再忙着收庄稼。”
说唱团的演出一般在黄昏时出发,天黑之后才搭台开唱,有时白天也唱,但是观众较少。演出一场收费一般在200元,但是也并不固定,用徐立平的话说:“我掌握着一点:村大富裕的就多收一点;中等村子就少一点;很贫困的村子我就尽量的压缩,少收;还有的很穷的我就义务不要钱了,你管我顿饭,我给你热闹热闹,权算我奉送了。”有一次有个十分偏僻贫穷的小村子,老百姓真喜欢落子,来请曲艺团演出,他们便背着道具上山,住在百姓家里,吃的是地瓜玉米糊,一连演了五六天。最后象征性的收了点钱。但要是富裕的村,徐立平要起价来也不含糊,有时一场四五百,他说自己的艺术就值这个价,演起来也真卖力。
徐立平的说唱团演出形式多样,以木板大鼓、渔鼓、山东落子等曲艺形式为主,尤其是山东落子更是徐立平的拿手绝活,唱起落子,他右手打铜钹,左手打竹板,高声大嗓一唱四十多分钟不休息,年轻时他还能在说唱中将拇指所挑的铜钹抛出两米多,再稳当接住练就了一手绝活。但更重要的是徐立平已经成了山东境地唯一的一位专业的山东落子艺人。
落子的故事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的曲艺形式,由于其伴奏乐器为单页大钹,故亦名“咣咣书”,还因在演出时击钹打竹板,所以也叫“菏叶吊板”。推究起山东落子的历史渊源的话,它应该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莲花乐,是以早期曲调中的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后简称为“落子”。如果查阅一下资料,我们还可以发现,“‘落子’源出隋末唐代僧侣募化所唱之[落花]曲子(《续高僧传》)。唐代叫[散花落],在《敦煌杂录》下辑还保留三篇,至宋代已有贫人歌唱(见《罗野录》卷二),从元代《曲江池》杂剧中,可以看出莲花落子的发展,但至明代才有叙事莲花落的出现。”而发展到山东境内的山东落子,则不再演唱曲牌,它的形成特点与明代所唱的“抛钹”(或曰抛颂)相近。据研究人员的发现,目前确知的山东境内的落子专业艺人最早出现在清嘉庆年间,所以落子在山东的历史仅能上溯到清代中叶。
另外,流行于山东各地的落子也不尽相同。根据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山东落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曾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等地的“南口”落子;一种是流行于鲁西北夏津、武城、临清一带的“北口”;而流行于济南以东,潍坊、平度等地的为“东口”。徐立平的师傅“飞咣咣”便是“东口”落子的知名艺人。
演唱山东落子所需的道具基本有两种:一个铜钹加一木槌;还有一对大竹板。
演出时,一手用拇指挑起铜钹,其余四指夹槌击钹,另一手持大竹板击节,板钹协奏配合表演。山东落子多在集市、庙会作广场演出,一般演出开始要击节打场,并有开口白,象徐立平开口白是“哎,咱说地是……”。在演唱至情绪激昂时还能将铜钹抛起,有时打一飞脚,恰好将钹接住,演出气氛比较热烈,这也是“飞咣咣”等艺名出现的原因。
如今的山东落子在演唱曲调上基本以平口叙事的说唱为主,其唱腔明显的带有其他说唱形式的影响。像徐立平演唱的落子就明显有渔鼓、木板大鼓和山东快板的唱腔特点。
山东落子传统的唱段很多,其书目多为短篇;如《响马传》、《武松》、《杨家将》等。徐立平由于没有文化不太识字,很多段子都是烂记于心,据他自己说能连说十天半月不重样。现今,徐立平在演唱传统唱段的同时还结合时事趣事编演了上百个脍炙人口的落子段;用落子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法制及计划生育的宣传,最绝的一手是徐立平还能现编现演村子里的事儿,让观众听得一个也舍不得走。
传人有心思
唱了50多年的山东落子,徐立平也因山东落子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和荣誉:他曾在1959年参加了济南市汇演大会,获得山东落子创作演出一等奖。1964年参加山东省的文艺汇演,当时的省长亲自给他颁发了演员证。1996年他作为济南市的演员代表参加了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荣获了铜牌奖。前年他的《左右为难》又荣获2001年首届济南农民文艺会演二等奖。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徐立平说书--新的”……但在众多荣誉的面前,徐立平却流露出几多的遗憾。因为到目前,他已经成为了山东落子最后的一名专业艺人了。
徐立平有6个儿子12个孙子孙女,但能跟着学习落子的却没有几个。“也不能怨年轻人不学,现在孩子生活好了,谁还愿意像我们过去那样,下苦功夫练习打板呢。”徐立平想起了几年前因为让女儿徐灵芝学习落子而发生的矛盾。显然,徐立平已经明显地感到了后继无人。而这正是诸多传统老艺人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
“现在人们是爱花不养花。喜欢落子的人多,真想钻研这门曲艺的人太少了!”徐立平道出了民间艺术门类断档或失传的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造成民间艺术断档的我想或许应另有他故吧。
民间艺术共同处境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称,在这片水土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出现了诸如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平阴渔鼓、商河鼓子秧歌、长清龙舞以及芯子、皮影之类的民间艺术。专业艺人们传承着极具文化积淀的艺术与传统,凭此扬名一方;一辈辈乡土人也就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得到了精神的娱乐与熏陶。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曾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曲艺形式在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围追堵截下,丧失了大片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随着新一代人的文化志趣的转移,多种民间曲艺形式相继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像徐立平一样一人独撑门面的情势已经比较普遍。很多老艺人的独门绝技即将或已经失传。如何保护与拯救这种民间艺术?其价值何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