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手艺传承人 你在哪里?
来源:
时间:2015-06-30 10:13:38
走进上海市浦东顾路中学内30平方米的风筝工作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惟妙惟肖、色彩斑斓的风筝。
走进上海市浦东顾路中学内30平方米的风筝工作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惟妙惟肖、色彩斑斓的风筝。这里,凶猛的盘鹰正伺机而动;那边,威武的大龙睁大着双眼……不少风筝具有10到20年历史。
70岁的曹银福和64岁的凌水明,正在削竹篾,而73岁的金福元则在绢布上绘制图画。作为风筝制作老师,他们配合了近20年,制作的风筝频频斩获全国大奖,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
他们没想过退休,只希望,手工制作民俗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有传承人。
一手绝活
这世上,没有一个手工制作的风筝是一样的。
曹银福曾是语文老师,凌水明曾是英语老师,上世纪80年代,他们迷上了风筝。最初,拿两三根芦苇就能编一只简易风筝。后来,他们开始研究用竹篾制作各式各样的民俗风筝,并请来美术高手金福元一同协作。
为了做出一只好风筝,他们会跑到曹路镇上购买长了三四年的毛竹,寻觅适合做风筝的丝绢,从广告招贴画中汲取创意灵感。
一条100多米长的龙风筝,有120片鳞片,每一片需要2根竹架,仅一个龙头就需要100多根竹架。需要的工具包括剪刀、锉刀、老虎钳、锯条、电烙铁等几十种,耗时两三个月。“一只风筝包括扎制、裱糊、美化和放飞四个部分,每一步都有学问。”曹银福说。
这些挂在墙上的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可都是能拿出去“真枪实战”放飞。令人称奇的是,十多年前,他们制作出来的同儿童一般身高的巨型立体青花瓷花瓶风筝,竟然也能迎风起飞。该风筝创意在全国风筝大会上还获得了第一名。
一门艺术
每一只手工制作的风筝,都是一件艺术品。
3位老先生一年制作五六十只风筝,每年的新创意风筝有五六只,没有一只是拿出去卖的,全都是宝贝。甚至,几十年前的巨型凤凰风筝、龙风筝,仍旧能够迎风翱翔。
“艺术风筝只有中国有!而手工制作,市面上难见。”城隍庙出售的风筝,几乎都是工厂里批量印刷的,而国外流传进来的运动风筝,虽在空中像“斗舞”般精彩飞行,但“卖相”实在是毫无特色。
“设计风筝不仅要好看,还得考虑放飞问题。市场上出售的风筝,工艺简单,但做艺术风筝可就没这么轻松了。风筝是一种宝贵的传统财富,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下去。”
当他们跑到全国风筝大会,基本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面孔在切磋交流。不止一次,3位老者向顾路中学校长提出,“哪一天我们做不动了,谁来接我们的班?”
制作风筝,首先要热爱,还要心灵手巧,一门心思投入,又要懂机械原理和美术创意…… “现在的年轻人,谁有心思坐着一整天制作风筝?”他们忧心忡忡,“我们教过一些老师,他们表示太难了,没耐心学下去。至于小孩,课业有负担,他们或许将风筝当做兴趣爱好,但浅尝即止罢了。”
一种传承
风筝手艺传承人,你在哪里?
令人欣慰的是,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近些年,怀揣绝技的民间艺人,被请上三尺讲坛。
在市教委和市风筝协会的指导下,曹银福主编了《风筝艺术与制作》教材。3位老先生除了在顾路中学教,还跑到其他幼儿园、小学推广,还手把手培训老师,逐渐向上海全市推广。
据市风筝协会负责人李郁仙介绍,目前,风筝老手艺人已走进68所学校,培养130余名教练。在前不久举行的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上,李郁仙惊喜地发现,数位耄耋老人、民间高手自愿担任风筝培训老师,“他们都已是七八十岁了,但个个身怀绝技,藏匿于民间,希望他们对风筝的热情,能感染孩子们。”
草长鸢飞,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端午节那天,东方绿舟的草坪上,学生们分成几组,让龙头身尾相连,接上线板,托起龙头;远处的学生控制好线板,十几米长的“巨龙”躺在草坪上正待飞天……风筝运动,怎叫人不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