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曲艺人文耀棠:谈笑间嬉笑怒骂皆成章
来源:
时间:2015-01-08 11:21:45
一口浓郁的宜昌方言,谈笑间嬉笑怒骂皆成章,兴致来时调儿一转就成曲儿,山膀一拉,所立之处转身成舞台。分明是卖乖弄巧,却能于无声中听惊雷,这就是宜昌本土曲艺人文耀棠。

一口浓郁的宜昌方言,谈笑间嬉笑怒骂皆成章,兴致来时调儿一转就成曲儿,山膀一拉,所立之处转身成舞台。分明是卖乖弄巧,却能于无声中听惊雷,这就是宜昌本土曲艺人文耀棠。
说起他的才艺,那是人人夸。为啥呢?因为他不单吹拉弹唱演样样在行,还会自己创作快板、三句半、相声和小品。他创作的谐剧《经理住院》曾在湖北省第六届“百花书会”上获奖,评书作品曾在国家级《曲艺》杂志上发表。
土家曲艺人,张口就是戏
“明儿天幺姑娘过喜事,爹也喜,妈也喜。又是喜,又是急……”2014年12月30日,在车溪风景区跨年晚会上,一曲由土家姑娘表演的曲艺小品《简简单单过喜事》,既有说又有唱,让常来这里游玩的市民眼前一亮。
《简简单单过喜事》由宜昌市经委退休干部、宜昌职工曲艺团团长文耀棠去年创作,具有浓郁的土家民俗风味,体现了勤俭办喜事的时代风尚。此外,他先后创作了三百余首快板、三句半、相声和小品,《姐儿生得乖》等多部作品在景区演出。“姐儿生得乖呀,头上无花戴。虽是无花戴呀,还是逗人爱。”在车溪众口相传。
除了创作,文耀棠自己也会唱。他曾受宜昌广电之邀,连续播讲《三峡民间故事》、《方言故事》、《宜昌保卫战》等等。在本报举办的文化沙龙活动中,他随口一首过年山歌,瞬间把读者带入了年味浓郁的宜昌街巷。
从小耳濡目染,结下曲艺缘
69岁的文耀棠出生在宜昌市陶珠路美华里小巷,在上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民间文艺活跃的基地。说书的、唱快板书的、玩杂耍的,大都集中于此。在各种民间文艺的熏陶下,他对仅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能纵论四海的说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初中时,文耀棠跟着老师学拉二胡,跟高年级的同学学吹笛子,在二胡还没拉准音的时候,就被居委会大妈们喊去街头演出。1959年,他考上宜昌地区文工团,又辗转去了长阳文工团。这期间,他在演出之余四处学艺,拜师土家山寨的山歌、民歌老人,从中汲取原汁原味的艺术养分,他的三句半成为文工团下乡必不可少的开场节目。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到长阳演出,文耀棠受他的启示,开始学讲红书和编创曲艺节目。那时候每晚回家,文耀棠都会对着镜子练评书的口型和手势,模仿名家讲《双枪老太婆》、《许云峰赴宴》、《江姐上船》等。
好技艺靠练,包袱要抖得巧
“好的曲艺表演,得靠勤学苦练。”文耀棠说,曲艺是中国传统表演技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包袱要抖得巧,神情、语气和肢体动作也要到位。“例如说评书,你得把故事讲好,还得为不同的角色设置不同的语态,以便观众能够清楚区分。”
1978年,文耀棠回到宜昌,虽然工作改弦易辙,但他对曲艺的追求却从未懈怠。他利用业余时间投身曲艺创作之中,上世纪80到90年代,其创作的反映干部廉政的《区长坐的小车》被《曲艺》杂志选用发表,他创作的故事《王大妈》、《经理住院》多次获得省、市创作奖。
与表演不同,创作需要大量的积累才能融会贯通。文耀棠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宜昌方言,宜昌民俗等资料。记者在他家看到,一本厚厚的等待付梓的《说唱宜昌》,汇集了他这些年的创作成果,而它们的背后是汗水与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