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相声大师

来源:
时间:2015-02-03 11:23:52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艺名张豫华(拜师双厚坪),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四代掌门。

前排左起:王文禄、高德亮、孙宝才、高凤山、高德明、谭伯儒、汤金城; 
中排左起:方笑文、王长友、贾振良、赵振铎、陈涌泉、李桂山; 
后排左起:赵玉贵、刘司昌、罗荣寿、王世臣、王学义、赵世忠、李树仁
 
  相声宗师:张寿臣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艺名张豫华(拜师双厚坪),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四代掌门,兼评书演员,父张诚甫,评书演员兼说相声。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则于京、津一带。得到李德钖指点。其代表作《小神仙》参考裕二福、阎德山的演出,精益求精。  
 
  他兼擅对口相声,有《文章会》、《倭瓜镖》、《地理图》、《三节会》等,创作的有《揣骨相》、《哏政部》、《洋钱伤寒》、《夸讲究》等。
  
  他的作品除了摹绘世态,也掺杂政治讽刺,表现出爱国思想与正义感。如《揣骨相》中有“软骨头残害同胞,吸尽民脂民膏;没骨头,金钱搂足,以外人为护符”都是讽刺那些投靠帝国主义的卖国贼;还有“大贱骨头,卖国求荣,明知挨骂装聋”更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卖国政府。《哏政部》是说当时内阁要设哏政部,解决国家疑难大症,让某甲去当部长,结果闹得一塌糊涂,揭露了当时反动政府的无能。这些节目在当时的演出中,都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 张寿臣继李德钖把相声从“明地”(即街头露天演出)挪进综合曲艺场内,为适应当时的演出需要,还创作大量的相声垫话,使他在舞台上不论接什么节目,都能够和前场节目适当的“垫话”连接,通过“包袱”很自然地过渡到要演的“正活”中来,现在流行的许多垫话小段,如《杜十娘》、《战长沙》等,都是他当时接场时的创作。 
 
  张寿臣勇于创新,从现实生话中吸取养分,创造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洋钱伤寒》中的财迷形象,《哏政部》中某甲接到委任状时的几次感情变化,都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他还以丰富的社会常识和生活阅历,增添作品的许多细节描写,如在《窝瓜镖》中对练武术的论述,《洋钱伤寒》的开头对伤寒病的分析;他在演出《大相面》时,可以根据捧哏演员不同的面部特征,有多种不同演法,能使旧社会以相面为职业的人听后感到惊服。他运用“包袱”的特点是铺垫平稳,翻抖自然。例如《窝瓜镖》中,表现某甲兄弟二人保镖遇劫时的割牛头一段,通过铺垫使人误认分“将贼杀死”,结果是“把牛宰了”,这个“包袱”从铺垫到抖开毫不费力,显示出他对铺垫与翻抖关系的深刻理解。又如《百家姓》入底时,他主动请观众出题,能以顶针续麻的方式,在五句之中准能接上“周吴郑王”,所以每次演出中,每当观众出了题目(不论提出哪句话来),他在五句之中找到“周吴郑王”时,立即转身下台,不看观众,表现出他信心十足的劲头,哪次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表演却是在稳重的基础上显示出潇洒。与他合作时间最长的捧哏演员有陶湘如、侯一尘等人。 
 
  陶湘如是玉德龙的弟子,捧哏时深沉稳重,文墨气足;侯一尘是郭瑞林的徒弟,在表演中纯朴亲切,善于节制,都对张的表演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张寿臣经常演出的单口节目《小神仙》、《麦子地》、《化蜡扦儿》、《五人义》及大笑话《满汉斗》、《解学士》、《硕二爷》、《山东人斗法》等。  
 
  解放后,中国曲协编选传统相声。有他的《小神仙》、《巧嘴媒婆》、《三近视》、《看财奴》、《杨林标》、《麦子地》、《化蜡扦儿》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单口相声选。 张寿臣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针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在舞台上宣传抗日,并拒绝为日伪宣传,自得到吉鸿昌将军的赞许。解放前夕,他改说评书,传统节目有<清宫密史>,〔url]三国演义《水浒》皆考证详细,用语幽默,受到观众欢迎,并创作改编一些新闻类的评书,如《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其评书文本基本失传. 
  
  1962年天津电影制片厂曾拍摄了张寿臣表演的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舞台纪录片《曲艺集锦》。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曲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他的徒弟有刘宝瑞、常宝堃、冯立璋、康立本、叶利中,朱相臣,戴少甫,田立和.
 
  相声泰斗”张寿臣先生艺术活动记事家庭状况简介:
 
  张寿臣:原籍河北省深县人,祖父四十岁时迁居北京,以做木工为;父张诚甫原学木匠,二十五岁拜韩连玉为师,改说评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一月十十九日(农历腊月十八日)出生于北京西交民巷小四眼井。其父张诚甫系评书演员,与李德钖、焦德海关系密切,所以也说相声。家境很贫寒。 1903年:(五岁)开始入私塾念书,后来半日念书,半日随父亲在隆福寺、护国寺等明地说相声。这时随父学会《六口人》、《家堂令》等“小孩哏”节目,由于年龄小,说话天真,很受群众喜爱。 1906年:(八岁)遇“肃亲王禁相声”,北京说相声遭到官方禁止(两年后开禁),这时张诚甫专说评书,张寿臣继续上学。 1909年:(十一岁)丧父,由于生活所迫正式说相声。 1910年:(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学会许多“小孩哏”节目,演出也很受欢迎,时谓“娃娃红”。 1911年:(十三岁)时逢辛亥革命成功,剪去长辫。 1913年:(十五岁)满艺出师,与师友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后因年龄增长再演一些“小孩哏”节目,不受欢迎,影响演出效果;因此,同行不愿搭伴,只能在别人说完之后,借地求钱,每日至多赚二、三十个子儿,后来单独在北京南城根儿等处撂地说相声。 这时他住在宣武门外南下洼大川路,路南有一个“越中先贤祠”祠内开设宣讲所,每日到那里去听讲演,在这里听过关多福先生说《豫上论》蔡友梅先生讲《京华故事》。增长许多知识,为后来改编相声节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15年:(十七岁)春季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耿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演出。在归途中曾到天津北开市场、三不管等地演出,与李瑞峰等曾短期合作。 1916年:(十八岁)回到北京,仍在南城根儿、天桥等处撂地,“俩子儿一回,仨子儿两回”地维持生活。 1917年:(十九岁)在天桥与高德明、高德亮、陈荣启、刘德志合演。由于几年地积累掌握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表演趋于成熟。这时还常演单口相声,在天桥一次演出《柳官上任》,围了几层观众,业务初见抬头。 1919年:(二十一岁)与焦德海同上“四海升平”茶社的“灯晚”,后来自己单演,在这里认识了庄萌棠先生,对部分节目得到加工,许多“文字哏”的相声对《写对子》、《文章会》等均受庄先生的指点。 同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一些民主思想,为后来创作《揣骨相》、《哏政部》等节目积累了素材,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0年:(二十二岁)白天到天桥、东安市场,晚上往“四海升平”茶社演出,直到二十四岁。 1923年:(二十五岁)与负有盛名的李德钖搭伴,互为捧逗,演出于北京“大观楼”。在这期间曾到沈阳作短期演出,中途曾演出于天津“燕乐戏院”。 (又说:此时相声已经和曲艺同台演出,从明地走向舞台,与李德钖上演于城南游艺社。同台演出的有刘宝全、汪金兰、郭荣山、王金友、谢芮之等人。并在天津歌舞楼、燕乐升平等地演出,同台仍有刘宝全等人。) 由于和李德钖的合作近三年,使原有的传统节目在表演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1925年:(二十七岁)与陶湘如搭伴,专事逗哏,从此走向兴旺时期。在此期间对许多传统节目如《文章会》、《窝瓜镖》、《大相面》、《百家姓》、《三节会》、《地理图》、《八扇屏》、《窝头赋》等,进行改编,并创作了讽刺卖国贼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等新节目。出于演出内容适应当时群众需要,对许多节目进行了系统整理,所以取得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还俗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中,与刘宝全、金万昌、荣剑尘、罗文涛被誉为杂耍界五大王。 1931年:(三十三岁)这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曾在演出中宣传抗日,抨击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经常演出《揣骨相》、《朋友还是敌人》等节目,歌颂爱国将士,揭露投降派卖国行径。 在这一年收常宝坤为徒,找拉李寿增、常连安为师弟。 1933年:(三十五岁)在歌舞楼演出,在台上公开赞颂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与吉鸿昌将军会见,事后收到吉鸿昌将军赠书。次年吉鸿昌将军遇害,张悲愤万分。 1935年:(三十七岁)陆续收赵桂梧、刘宝瑞、刘化民(小地梨)等为徒。 1937年:(三十九岁)与侯一尘搭伴,并演单口。“七七事变”,京津沦陷,曾拒绝日方提出到东京(实际是釜山)录制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务的跟踪。为躲避跟踪,与侯一尘到南京、镇江等地作短期演出。 1938年:(四十岁)与侯一尘演出于“小梨园”、“大观园”等曲艺场子。恶霸袁文会强迫在“燕乐戏院”补缺,替戴少甫、于俊波演出。 1940年:(四十二岁)到北京参加启明茶社演出,并遭特务毒打,养病半年。创作《夸讲究》等节目。 1943年:(四十五岁)回天津与周德山搭伴,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并与白云鹏演出于新中央戏院兼演滑稽小戏。同年经常宝坤介绍收叶利中为徒。 1944年:(四十六岁)后陆续收冯立障、于世德、康立本为徒。与刘宝瑞、阎笑儒、于世德等到济南大观园“共乐茶社”演出,年底回北京。 1945年:(四十七岁)在北京天桥明地演出,搭伴者有刘德志、白全福、王长友、于世德等人,并在东城电台播音。
 
  同年八月日本投降,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心情振奋,回津与于俊波演出于“小梨园”并赶电台。 1946年:(四十八岁)这年年底因演《山西家信》遭到国民党伤兵毒打,产生改行想法。 1947年:(四十九岁)与周哈蟆合作,演出于“小梨园”。思想苦闷,有心退出舞台;但又为生活所迫改行说评书,由蒋轸庭介绍拜张诚润为师,起名张豫华(未公开用)。在“宝和轩”先说《清宫秘史》,后说《水浒》。并创作改编了一些中篇评书《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等。此时又收徒朱相臣、穆祥林为徒。 1949年:(五十一岁)天津解放,继续说评书,演出于南市、河东地道外等地。 1950年:(五十二岁)去西安说书。 1951年:(五十三岁)回津。常宝坤、程树棠赴朝鲜慰问时牺牲于朝鲜战场,于追悼会上作悼念常、程的祭文,表现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拥护。(祭文发表在一九五一年《天津日报》上)。 1952年:(五十四岁)应邀去唐山相声大会短期演出。回津后受孙书筠邀请加入群声曲艺社。演出单口相声,同时,仍在茶楼说书。 1953年:(五十五岁)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恢复演出单口相声,同年收田立禾为徒。 1954年:(五十六岁)随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去石家庄一带慰问演出。期间,几次积极购买公债。 1956年:(五十八岁)为继承北方评书传统节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评书《水浒》。 出版其由何迟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两本单口相声选集。其代表节目《三近视》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表。年底,随天津市曲艺团并入天津电台广播曲艺团,改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 1957年:(五十九岁)随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演出单口相声于天津各曲艺场。 1958年:(六十岁)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寿臣单口相声集》共收集代表性单口相声十五段。 同年开始在天津戏校少年训练队(附在天津曲艺团内)任教。并不断为全市专业相声演员辅导。 1959年:天津广播曲艺团重新分团,张被分到天津市文化局领导的天津市曲艺团。 1960年:(六十二岁)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民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理事。 这年冬天天津市文化局派专人记录整理他的表演艺术经验。 1961年:(六十三岁)每周四在“天乐戏院”为全市相声演员讲课。 1962年:(六十四岁)应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电话记录短片《曲艺集锦》中。同时拍片的还有王佩臣的铁片大鼓《太公卖面》,曾振庭的连珠快书《蜈蚣岭》。 同年市文化局与天津曲协筹委会联合举办第一届“津门曲荟”,在“老艺人专场”中演出了单口相声《三近视》,内部演出了《怯进京》 二月份曲协天津分会成立,当选为副主席。百花出版社再版《张寿臣单口相声集》。同年在“八一礼堂”演出单口相声《小神仙》,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出。 1963年:(六十五岁)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 1964年:(六十六岁)退休。仍坚持传艺和提供史料等活动。 1970年(七十二岁)病故于天津。 
 
  注:本文摘自1983年3-4月《天津演唱》杂志。 
 
 
  单弦泰斗:常澍田
 
  常澍田,单弦八角鼓艺人。本名常海,字雨培,号梦僧,乳名小猪儿,艺名和康,又名赵兰波。北京人,满洲镶黄旗,郎佳氏。出身于八角鼓世家,父亲明五和三伯父明三、四伯父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明四(明永顺)还是明亮堂的班主。
 
  常澍田自幼从三伯父学唱大鼓兼习三弦,又从四伯父学唱单弦牌子曲。12岁起就随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约在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为职业艺人,与刘宝全、金万昌、韩永禄等结为盟友并长期合作演出。民国十五年(1926)三十六岁时,经同仁堂药铺老板乐松生引荐拜单弦牌子曲大家德寿山为师,成为德寿山唯一的亲传弟子。他基本承袭德氏全部曲目并将其唱腔发展细腻潇洒。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在家学和名师传授的基础上,又借鉴当时单弦牌子曲名宿何质臣、桂兰友、阿铁山的唱法,艺业大进。开始他也学德寿山坐着自弹自唱,后来听了始创站唱的全月如的话,征得德寿山同意,放下弦子,拿起八角鼓,改为站立演唱。在站唱中,向全月如学了许多身段动作。常澍田在民国初年就享誉北京、天津等地,还将单弦带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青睐。
 
  德寿山对常澍田关怀备至,除了向他传授单弦牌子曲传统作品外,还主动将自己平生杰作《马介甫》、《杜小雷》、《续黄粱》、《水莽草》、《五圣朝天》等十几段作品倾囊相授。常澍田在单弦牌子曲创作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如对传统作品《挑帘裁衣》,他将怀来辙唱词改成江洋辙,使其结构紧凑,语句通顺,曲牌选用更加得体。所编《胭脂》(第三、四本)、《绿衣女》、《看财奴》、《邱丽玉》等唱段,都经其弟子传唱。
 
  常澍田所唱曲牌大多是向德寿山学来,而又有所变化。他特别注重四声的运用,讲究发音收韵字正腔圆,并创造了低弦高唱的方法,扩大了单弦牌子曲的演唱范围。他的嗓音宽洪,气口、板槽灵巧自如,吐字功底尤深。一曲歌来如大刀阔斧、利刃斩麻。唱法雄健浑厚、写意传神听来使人荡气回肠、淋漓痛快。常澍田善用“翻” “闪”两种唱法,善于使用闪板、抢板、套板、卸板等各种板法。有些曲牌是向其他名家学的,如〔剪靛花〕、〔倒推船〕、〔罗江怨〕等基本上是学阿铁山,〔快书〕是学全月如。他的〔石韵〕除得自师传外,还主动向掌握〔石韵〕最好的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学。一次在济南与刘宝全同台演出中,他请刘教他〔石韵〕,刘便向他传授了〔石韵〕的“白玉堂赞”。他演唱的《水莽草》和《葛巾》中的〔石韵〕曲调,也是经刘修改的。
 
  常澍田的击鼓技艺高超,是八角鼓界击鼓最著名的人物。在打鼓的手法方面他曾总结“挝鼓十法”是:切、坐、拉、掭、碰、撮、簸、推、跪、丁。
 
  常澍田以豪放的风格,脆亮的低弦高唱、清晰的吐字、传神的表情、潇洒飘逸的动作,被人称为单弦牌子曲中的“常派”。其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有《胭脂》、《续黄粱》、《驱怪》、《翠屏山》、《马介甫》、《五圣朝天》、《挑帘裁衣》、《杜小雷》、《卓二娘》、《黛玉葬花》、《看财奴》、《金山寺》、《麻将论》等。他曾在百代、蓓开、胜利等公司灌制唱片20面,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灌制唱片最多的一位八角鼓名家。其亲传弟子有王剑云、张剑平、何剑峰、王凤久等人。
 
  诞辰:1890年1月1日,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二月十一日
 
  逝世:1945年4月,农历乙酉年
 
 
  侯宝林 
 
    侯宝林: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一代宗师侯宝林,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缍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 
    
    “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他生前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 学兼职教授。因病于1993年2月4日逝世。临终前口述“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侯宝林的功绩将永载曲坛。
 
 
  刘宝瑞
 
    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曾向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1940年从济南回北京,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声誉鹊起。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单口大王”。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声艺术介绍给予港澳观众。
    
    解放初期,他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调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
    
    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擅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刘宝瑞的代表作之一、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1968年刘先生在北京病故。
 
 
  郭启儒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从相声“八德”之一的刘德智。1940年在天津与侯宝林搭档,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五档相声之一。1950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1955年加入中国广播说唱团。1969年去世。
    
    在与侯宝林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捧哏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尺寸、火侯恰到好处,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不宣宾夺主。
    
    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
 
 
  罗荣寿
 
  罗荣寿(1918—1995),北京人。幼年拜师赵霭如学说相声,曾长期与白全福、高凤山、李桂山、郭全宝合作,在京、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1950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任副组长,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工作,积极编演新段子。后加入北京市曲艺团,1980年退休。代表曲目有《黄鹤楼》、《卖布头》、《官衣贺喜》、《太平歌词》,化妆相声《拔牙》、《资本家与洋车夫》等。曾总结教学辅导的讲授资料,结合个人艺术经验,著有《相声表演漫谈》一书。后常和郭全保表演双簧。
 
 
  高凤山
    
    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和相声表演艺术家高凤山(1921.5.20--1993.8.6),河北省三河县人,六岁失去父母兄长,流落北京,为天桥艺人曹德奎收养,学习数来宝,饱受恶势力的欺压凌辱.新中国成立以来,他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上演了二百多个快板书和数来宝段子, 还与人合作出版了《快板书》研究一书。
    
    高凤山对艺术精益求精,注意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他的表演动作准确,神态逼真,吐字清脆,节奏俏丽,语言流畅,人称"高派"快板艺术。代表作有《同仁堂》、《杨志卖刀》、《黑姑娘》等。 
    
    在相声艺术方面,他师从高德亮,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侯宝林,王长友,王世臣,罗荣寿等合作过,捧哏、逗哏、泥缝儿,技艺全面。代表作有《秦琼卖马》、《卖布头》、《数来宝》,《黄鹤楼》,《捉放曹》等。
 
 
  郭全宝
 
  (1921—2004)北京人。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8岁拜师王少云学习唱京剧丑角。11岁起在天桥平民茶园里与白全福等撂地演出化装滑稽二簧。期间拜于俊波为师学说相声,并与侯宝林、白全福等同台演出。14岁起辗转于京、津、济南一带表演相声。1951年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工作,先后与侯宝林、刘宝瑞、马季、郝爱民等合作表演相声。擅演单口和闹活,如《捉放曹》、《黄鹤楼》、《耍猴》、《借火》等。其中1957年由其逗哏的相声《好啊,好》曾流行全国。晚年与罗荣寿合作表演双簧。
 
  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善演单口、捧逗俱佳。表演对口相声具有配合默契,感情充沛,语言生动等特点。单口的表演更是幽默风趣,说表自如,摹声拟态,维妙维肖。
 
 
  郭荣启
 
  郭荣启,1917年3月6日生于天津市。8岁随其父郭瑞林学艺,11岁拜马德禄为师,随后在天津、沈阳、锦州等地撂地演出。1940年到北平,入启明茶社。抗战胜利后,他在京、津已颇有名气,先后与刘宝瑞、王长友、罗荣寿、于俊波等合作。1953年天津电台成立 广播曲艺团,他和朱相臣同时加入。1962年任天津市曲艺团少年培训班教员兼演员。1966年由于身体状况,退休。1999年2月18日凌晨,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 
  郭荣启的表演以逗哏为主,活路较宽,说学逗唱都精通。摹拟戏曲唱腔,神形并重。善于用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
 
 
  常连安
 
  生卒年: 1899—1966  
 
  民族: 满族  
 
  生平简介 
 
  常连安,相声演员。原名常安,北京人,满族。七岁丧父。八岁时曾赴东北,在那里学京剧,唱黑头,兼演老生,艺名小鑫奎。十四岁进北京富连成班学京剧老生三年,与马连良、于连泉等同科,萧长华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连安,取艺名常连安。后因嗓子“倒仓”(青春发育期嗓音变低哑)无法唱戏回家。十九岁学变戏法,曾到张家口卖艺,在张家口,长子出生,因当地出蘑菇,取名小蘑菇。民国十二年(1923)张家口闹水灾,卖艺收入微薄,便携妻儿到天津,在三不管搭变戏法的万傻子(万子信之父)班,于明地演出相声。小蘑菇拜相声名家张寿臣为师,取名常宝堃。民国二十二年常连安被张寿臣代收为师弟,正式改行说相声。小蘑菇出师后,与常连安合说相声,子逗父捧。民国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赵佩茹捧哏后,常连安便改为给二儿子二蘑菇常宝霖捧哏。父子们的相声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电台播放,名声很大。民国二十七年,常连安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了启明茶社(其班社名为长春社),开始时白天是相声大会,晚上是杂耍,后日夜以相声大会形式演出。演员阵容强大,参加过启明茶社演出的曲艺名家有张寿臣、侯一尘、赵霭如、刘德智、于俊波、华子元、吉坪三、郭荣启、刘宝瑞、张杰尧、常宝堃、常宝霖、赵佩如、孙玉奎、荷花女、白金福、王长友、王世臣、罗荣寿等。每到茶社纪念日,还特演大型化装相声《福寿全》。该社还排演过《法门寺》、《连环套》等滑稽剧目。 
 
  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他和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代有传人,人称“常氏相声世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
 
 
  常宝堃
 
  相声演员。艺名“小蘑菇”。出生于张家口。父亲常连安,艺名“小鑫奎”,原在富连成科班学戏,后以变戏法谋生。
 
  常宝堃4岁开始随父“撂地”卖艺,表演戏法的“说口”。童声清亮,口齿伶俐,抓哏逗笑,聪慧机敏,颇受观众的喜爱。因张家口盛产蘑菇,人们亲昵的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蘑菇”。1931年9岁时正式改行说相声,在天津拜张寿臣为师。经名师指点,再加上他的悉心钻研,经过四年的磨砺,13岁时崭露头角。15岁时就与赵佩茹搭档,互相切磋,轮流捧逗,艺业猛进,在北平、天津一带演出,反响频频。他还曾参与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并演出相声和笑剧。
 
  常宝堃具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日本占领时期,他编演《牙粉袋儿》等节目,讽刺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为此遭到多次逮捕、毒打。建国前夕,他还断然拒绝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拒绝编演讽刺中国共产党的节目。1949年7月,常宝堃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深受鼓舞,更加自觉、勤奋地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和创新。编演了许多新相声,如《新灯谜》、《思想问题》等,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并被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195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4月23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常宝堃学艺刻苦,博采众长,自成流派,因此蜚声相声界。他的表演叙述自然、真切、生动;摹拟活灵活现、特征鲜明。一生演出过100余段相声,主要曲目还有《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打桥票》、《批三国》、《卖挂票》、《改良数来宝》等。其中20多段被录成了唱片,甚为听众所欢迎。
 
  “常氏相声”后继有人,他的兄弟常宝霆、常宝华,长子常贵田都是著名的相声演员。
 
  诞辰:1922年4月,农历壬戌年
 
  逝世:1951年4月23日,农历辛卯年三月十八日
 
 
  赵佩茹
 
  他自幼随父戏法艺人赵希贤学艺,后拜相声前辈焦寿海为师,学说相声,在同代相声艺人中拜师最早。因他是入室弟子,得师父之真传,故以功底深厚、活路宽阔,用字准确,细致入微而闻名于相声界。因此,他倍受同行们的崇敬。20世纪30年代前期,李寿增为他捧哏,在京津两地的大小场地及电台演出,名声鹊起。1937年起与常宝堃合作,互为捧逗,以捧为主。这二人的合作是相声史上少有的一对火爆搭档,他们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兄弟剧团”中他还兼演逗笑戏剧。
 
  解放后,他积极编演新相声,如《新灯谜》等。1951年4月,在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常宝堃光荣牺牲,他也光荣负伤。1952年至1954年,他改演单口相声和评书,偶尔演对口相声,由常连安为他捧哏。1954年起,与李寿增合作演出对口相声。1960年,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赵佩茹逗哏的相声段子,传统的有八十多段,现代的不下三十段。包括文哏类,如《批三国》、《写对子》;贯口类如《大戏魔》、《八扇屏》、《大保镖》;展现基本功类,如《学四省》、《学四相》、《捧逗争哏》;子母哏类,如《五红图》;歪唱类,如《黄鹤楼》、《全德报》;以及叙事类相声《揭瓦》、《醉点灯》等。1962年至“文革”前,他与马三立结为搭档,以捧哏为主,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1973年,他因病住院,在此期间,侯宝林常专程来津看望他,并约定待他痊愈后,接他去北京为侯捧哏。后因病故,未能遂愿。
 
  赵佩茹相声艺术的特点是:台风稳健大方,语言节奏鲜明,人物活灵活现,包袱又脆又响。他无论表演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群口相声,都能驾轻就熟,魅力无穷。此外,他教学有方,桃李满天下。他共有弟子33名,如: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刘瑛琪、王祥林、徐德魁、张奎清、任鸣启、马志存、许秀林、郭士忠、刘国器、侯耀文等。
 
  诞辰:1914年,农历甲寅年
 
  逝世:1973年,农历癸丑年
 
 
  苏文茂
 
  北京人,满族。1929年2月24日生于北京广渠门外楼梓庄。幼年家贫,十二岁到天津一家药铺当学徒。此期间,他酷爱常宝堃、赵佩茹的相声。1943年在天津拜常宝堃为师,艺名苏伯光。转年随常连安赴京,在启明茶社边学徒边演出,于俊波、黄鹤来等为其捧哏,至1948年止。1945年夏第一次回津,演出《打白朗》(常宝堃为其捧哏),获得成功,从此演出使用学名“苏文茂”。1948年4月出师。出师后曾反串演出过京剧等。1949年曾与康立本、高元钧等搭伙,互为捧逗。
 
  1951年起与常宝华搭伙,以常逗哏为主,合作三年。9月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1953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五个月之久。9月加入天津市曲艺团。1954年起与全长保搭伙。1956年加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曲艺团,与朱相臣搭档,合作整理演出了传统相声《文章会》、《论捧逗》、《抚琴》、《批三国》、《答非所问》、《老太太讲戏》、《顺情说好话》、《打醋》、《三国人物论》、《贼说话》等,以及新相声《美名远扬》、《学习光复道》、《光复道上红旗飘》等,形成了以文雅、深沉为特色,具有书卷气的“文哏”风格。1960年转入天津市曲艺团,1961年在挖掘传统曲目的工作中,排演了七段久未上演的曲目,即《打白朗》、《卖五器》、《铃铛谱》、《洪羊洞》、《老老年》、《招女婿》、《五行诗》。1977年起与马志存合作,在整理传统相声的同时,演出了《学习张士珍》、《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红楼百科》、《爸爸·儿子》等,均成为新时期相声曲目的代表作。1983年8月当选为天津市相声研究会副会长。
 
  近年来,苏文茂同赵世忠、王佩元及弟子刘俊杰等合作,继续活跃在相声舞台上。90年代在天津录制传统相声资料时,与赵世忠合作表演了《五行诗》、《八扇屏》,与王佩元合作表演了《论捧逗》、《汾河湾》、《相面》、《三国人物论》、《学外语》、《说大话》、《答非所问》、《顺情说好话》、《打醋》,还与马志明和王佩元合作群口相声《酒令》等。2003年9月,中国曲协、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文联、天津电视台共同举办了庆祝苏文茂从艺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包括苏文茂相声艺术研讨会和京津两地相声大会等。
 
  苏文茂很注重塑造演员自身的舞台形象。其稳健儒雅的台风和文静舒缓的举止,使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相声表演具有“文而不温”的艺术特色,正是他的温文尔雅,精心营造了稳健从容的舞台气氛。他表演的“腿子活”,也有独特的“唱哏”特色。诸如《汾河湾》、《捉放曹》、《全德报》等,以文气、清新、诙谐、幽默为基础,使用蔫哏,给观众同样带来快乐和愉悦。
 
 
  于世猷
 
  相声演员。辽宁新民人,回族。中国曲协会员,国家二级相声演员。
 
  1953年参加辽阳市第二文化宫业余演出,1956年进入鞍山钢铁公司,1958年12月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得到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名家的精心指导,与马季合作上演了大量新节目。文革期间下放干校。1973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先后与常宝霆、侯长喜、刘文亨、赵伟洲、马志明、王佩元、苏文茂等合作。
 
  其表演清新活泼,健康大方,感情真挚,内涵深刻。代表作有《英雄小八路》、《找舅舅》、《画像》、《一条街》、《劳动号子》、《女队长》、《登山英雄赞》、《装小嘴》、《维纳斯的遗憾》、《夜来麻将声》、《酒令》等。
 
  诞辰:1940年,农历庚辰年
 
  逝世:2005年3月6日,农历乙酉年正月廿六日,晚
 
 
  李伯祥
 
  矮个儿、小眼睛、小分头儿。总是精气神儿十足的样子。台上台下讲话都是滴水不漏的劲头儿。不论是传统的《大戏魔》、《醋点灯》、《写对联》、《报菜名》,还是新作品《聊天儿》、《两面人》、《看红岩》、《谦虚论》,李伯祥的表演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神,他的机智、灵巧台风与爆、脆、快、响口风与搭档杜国芝的佯装敦厚其实心知肚明,靠活佐料与逗哏较劲的神气,形成了他们二人的独特表演风格,被艺术评论界称为“李杜黄金搭档”。  与其他取得成绩的相声艺术家一样,李伯祥如今的知名度靠的是早年的苦练。他自幼随恩师赵佩茹学艺,十五岁时,已掌握了一百多段传统相声,被誉为“小老艺人”。如今,李伯祥60开外,说了半个世纪相声。他一直告诫自己,对节目要永远保持“三分生”的感觉,“熟能生油”是万万要不得的。 

最新热点

更多

陕西出土西周时期顶级豪车:车饰均镶嵌有绿松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9日公布2014年考古成果,在陕西周原...[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福建一商家请160名环卫工人免费吃牛排

1月28日下午,福建平潭一牛排店邀160余名“...[详细]

长沙一小区蔬菜花卉“栽”上墙

1月21日,路人经过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韶光...[详细]

巴西发生85年来最严重旱灾 900多城市告急

巴西环境部长伊萨贝拉·特谢拉表示,目前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