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鼓曲演员张曦文:从“京剧童星”到“牡丹花开”
来源:
时间:2015-02-06 10:45:29
如果说用一句话概括这十一年的经历的话,我想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当然前提是对这份事业要有爱,因为只有爱,你才会甘愿为它坚守。

如果说用一句话概括这十一年的经历的话,我想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当然前提是对这份事业要有爱,因为只有爱,你才会甘愿为它坚守。 ——张曦文
从12岁进入辽宁营口戏曲学校专攻老生,到2003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曲艺人才尖子班专攻京韵大鼓,再到2014年以骆派京韵大鼓经典作品《和氏璧》摘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这段在很多人看来颇具几分传奇色彩的艺术经历的主角,正是北京曲艺团青年鼓曲演员张曦文。刚刚结束“非遗今韵 开泰盛元”——2015年北京歌剧舞剧院曲艺团贺岁展演周之情境鼓曲《尚·韵》演出的张曦文日前接受了记者专访。
阴差阳错地与京韵大鼓结缘
张曦文最初走上京剧发展之路源于家庭的熏陶,除了爷爷奶奶酷爱京剧艺术,父亲也是地地道道的京剧票友,所以张曦文从小就和京剧有了不解之缘。五六岁的时候她就会唱京剧老生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1990年,凭借突出的艺术天赋,张曦文考入辽宁省营口市戏曲艺术学校,专攻京剧老生,从此走上专业艺术道路。在校期间,她学习了多出京剧老生行当的经典剧目并多次参赛获奖。特别是在1992年、1994年参加“新苗杯”全国少儿邀请大赛分获金、银大奖,成了当时京剧行业里的一个“童星”。
5年的戏校学习结束后,张曦文顺利地进入了辽宁省营口市青年京剧团。在当时的老师和很多同龄人眼中,张曦文将来在京剧事业上一定很有前途,可就在那个时候,张曦文萌生了去具有更多机会的首都北京发展的想法,再加上当初在营口戏校的很多同学也相继去了北京发展,更加坚定了张曦文“进军”北京的决心。
2003年,对北京满怀憧憬的张曦文参加了北京戏校的招生考试。十分不巧的是,这一年的戏曲专业招生计划中并没有适合自己报考的专业,正当有些失望的张曦文打算回去等下一年再来时,一位老师跟她说既然来了就试试,权当是一次锻炼。张曦文听罢也觉得很有道理,刚好那年是曲艺专业中京韵大鼓中断20多年后的再次招生,再加上听别人介绍说骆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当年也学习过京剧老生行当,于是张曦文便带着为来年考试积攒点经验的心情站到了曲艺专业考官们的面前。“当初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老师是考官之一,得知我是学京剧出身,他先让我唱了一段京剧,然后又问我会不会唱歌,我说会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种玉杰老师说这就是很有北京曲艺味道的歌曲啊。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凭一段京剧和一首歌,很快我就收到了北京戏曲学校京韵大鼓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回忆起当年阴错阳差地与京韵大鼓结缘,如今的张曦文依旧觉得很意外。“或许我跟京韵大鼓真的很有缘吧。”她笑言。
艺术没有捷径,唯有热爱与坚持
来到北京发展的愿望虽然得以实现,但凭借的却是自己不擅长的京韵大鼓,这让张曦文内心深处总是有点遗憾和忧虑。京剧方面有十几年的学习经历,可是京韵大鼓却是一张白纸,再加上那时的她已经不再是学习京韵大鼓的最好年龄阶段,这样的心理落差也一度让张曦文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与生俱来的不服输的性格还是让张曦文坚持了下来。几个月后,张曦文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首都舞台,只是这一次表演的是京韵大鼓。“由于当时我学京韵大鼓没有多久,唱到一半时,忽然想不起来下面要唱什么。虽然很快还是想起来了唱词,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但这次演出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历练。”回想起第一次登台表演京韵大鼓的情形,现在的张曦文依然印象深刻。也是从那次演出开始,张曦文不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每次排练都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为了记牢唱词,甚至连吃饭、走路、睡觉都是戴着耳机,反复地听唱。“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艺术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张曦文说。
从北京戏校毕业后张曦文顺利进入了北京曲艺团成为一名专业京韵大鼓演员。虽然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张曦文在京韵大鼓演唱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又一个令她纠结已久的问题让张曦文陷入了痛苦之中。“想在京韵大鼓上取得更大成就除了下功夫外,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能够找到最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演唱方法。”一直希望能够学习切合自己嗓音特点的骆派京韵大鼓的张曦文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偿所愿。“那是一次京韵大鼓专场演出,汇聚了京韵大鼓各流派的艺术大家,演出中我先唱了一段京韵大鼓,后来返场唱了一段京剧,演出结束后,骆派京韵大鼓名家刘春爱老师对我的演唱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我在今后的演唱中发挥好自己有京剧老生唱功的优势。也就是那次与刘春爱老师结缘,让我更加坚定了去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学习,2009年,张曦文正式拜刘春爱为师,开始了更适合自己的骆派京韵大鼓的系统学习。“其实,钟爱骆老的演唱初来北京之时就开始了,关键是我觉得骆老的行腔韵味就是京剧余派老生的缩影,这与我的学习经历很对路。”
从最开始由京剧转向京韵大鼓的不适到在京韵大鼓表演上渐入佳境,再到顺利摘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这样的一次华丽转身张曦文用了11年时间。“如果说用一句话概括这11年的经历的话,我想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当然前提是对这份事业要有爱,因为只有爱,你才会甘愿为它坚守。”张曦文感言。
不想只做一个“小骆玉笙”
艺术贵在创新,是张曦文一直崇尚的理念。一直以来,张曦文始终在她的表演中探求着一条创新之路。在她看来,艺术的繁荣除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外,还要看这个行业有没有人才。骆老这一代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节目,后来者都是在传承,很难有超越,即便是一个新作品也还是脱离不出前辈的阴影。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充其量就是一个小“骆玉笙”而已。“最早观众欣赏曲艺的方式是听广播,只能听到演员的声音而看不到演员的表演,现在不一样了,曲艺演员登上了大舞台、上了电视,如果还停留在唱的层面就不够了,观众也会觉得不过瘾了,所以我们就得需要借鉴更多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让观众不但可以听还可以看。”
如何让京韵大鼓这门传统艺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是作为骆派京韵大鼓第三代传人张曦文接下来为之奋斗的目标。“京韵大鼓比较小众,现在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一些中老年人和爱好京韵大鼓的年轻人。但京韵大鼓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近并喜爱京韵大鼓。”
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桂冠,张曦文反复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像张蕴华等很多给予她培育、教诲、提携与帮助的师长。“当然这个奖也让我感觉多年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今天的荣誉为我增添了自信和荣光,同时也把我推向了人生的新起点。新时代的演员,要有新时代的风貌,新时代的风貌要由新时代的作品来诠释。”张曦文说,未来最想做的事就是再接再厉,把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奉献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