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曲艺社抖响包袱
来源:
时间:2015-02-10 10:56:00
2月14日,位于同安路上的青岛曲艺社将献上他们的“封箱大戏”,所谓封箱演出,是指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演出,因演出前要将各种道具封箱装存,歇班过年而得名。
羊年央视春晚将出现反腐相声,有人感慨相声界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能讽刺了,作为一门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相声这些年来一直在衰落和振兴间挣扎。创建于2011年的青岛曲艺社是本市唯一坚持常年传统曲艺演出的团体,以表演相声为主,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从门前冷落、演员寒冬里要站在大街上说快板吸引观众,到现在一周演出五天,能容纳六七十人的场地经常满座,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相声,一帮观众开始成为这里的常客,硕士毕业、从名企辞职专心在这里说相声的刘魁还有了自己的粉丝群“葵花”。不断培养新人、创作新作品,相声开始焕发出市场活力。
封箱大戏:观众抽签决定搭档
2月14日,位于同安路上的青岛曲艺社将献上他们的“封箱大戏”,所谓封箱演出,是指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演出,因演出前要将各种道具封箱装存,歇班过年而得名。
为了2014年度的封箱演出,曲艺社对节目进行了精心安排,打破传统相声固定搭档的模式,由观众现场抽签决定谁和谁搭档,这对演员的功底、随机应变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在封箱之前,曲艺社2014年始终保持着每周演出五天夜场的频率,有时白天还有亲子场。
2月7日晚,记者来到青岛曲艺社,当天天很冷,但从当晚7时左右开始就陆续有观众进场,曲艺社能容纳六七十人的演出场地是按照茶馆的模式布置的,三五人可以围坐一张桌子,边喝茶、吃零食边听相声,舞台与观众近在咫尺。
来看演出的大多是中年人和年轻人,今年28岁的徐小姐是和男友一起来的,她说两人都喜欢听相声,两个月前来过一次,感觉很不错,所以又来了。到晚8时演出开始时,场内已经坐了近40位观众,曲艺社艺术总监朱琦告诉记者:“到年底了,大家可能都比较忙,来的人少了点,平时基本都满场,尤其是夏天,经常爆满。”
当晚演出了綦振鹏、刘铮的《打灯谜》,徐一生、白菜的《地理图》,刘魁、刘乃强的《女招待》等节目,朱琦、岳柏压轴表演了《洪洋洞》,现场气氛很热烈,每个节目都有多次喝彩声和掌声。
也曾艰难:观众少时酸楚落泪
青岛曲艺社成立于2011年初,此前青岛只有青岛歌舞剧院的曲艺团是常年有演出的曲艺团体,朱琦也是青岛曲艺团的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的弟子,他说:“曲艺社是民营团体,是在市场上打拼的,当时成立曲艺社也是全国的大气候,曲艺社更多的是在挖掘传统相声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
朱琦也经常去北京、天津及江浙地带,与各地的曲艺社交流,“全国目前有近百家民营的曲艺社 ,主要是以说相声为主,青岛曲艺社在老百姓中的名声虽然不能跟德云社比,但在业内还是小有名声的,已经加入了全国小剧场相声联盟,经常走出去、请进来”。
青岛曲艺社也经历了一段波折的发展之路,“开始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最早是在顺兴路上的市北区文化馆演出,场地被经常挪用,不能保证演出频率”,后来也跟天后宫和茶社合作过,直到2014年8月才在同安路89号“安营扎寨”,开始了周三到周日每周5天的常态化演出。此外还一年举行数十场亲子场,“亲子场都安排在白天,方便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演出,目前来看很受欢迎,基本每场都是满的”。
朱琦还注意到,来听相声的多是30岁左右的人群,不过在市场化之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筹备资金、场地、演员等问题,最困难的是观众的培养”,“比如在天后宫演出时,就出现过只来一两个观众的情况,也有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曲艺社的原则是只来一位观众,也要跟满场观众时一样演,在节目的数量和品质上都绝不应付,“当然观众少的时候心里也是很酸楚的,也会掉眼泪,没有观众时,我们的演员就打着竹板到街上吸引观众,大冬天的海边那么冷,我看到我们演员拼了,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新人崛起:为说相声从名企辞职
青岛曲艺社成立以来,唐杰忠、王谦祥、李立山等国内的曲艺名家都曾多次前来辅导年轻演员,并且分文不取,岛城曲艺名家朱琦、赵乐平 、岳柏等坐镇培养新人,朱琦认为相声要不断传承、要吸引观众,就得不断挖掘、培养新人,给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曲艺社现在有数十名上台演出的演员,其中能经常演出的核心成员有10多人,其中有三对搭档都是从业余爱好者做起,成长为能登台表演的相声演员的。“相声演员的培养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观众是花50元买票来看演出的,从演员到节目都不能糊弄。”今年30岁的“大耳朵”綦振鹏和搭档“糖豆”刘铮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是网页设计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加班排练和表演相声,綦振鹏说:“昨天为了磨一个新节目,我们就忙到凌晨一点。我开出租车每天五点下班,然后和他至少排练一个小时,通常就是在我家楼下练,附近的大爷大妈经常来围观。”今年46岁的刘乃强是半岛都市报社的一名发行员,“每天凌晨4点起床送报,工作完后白天基本就都待在曲艺社里”。
刘魁是曲艺社年轻演员中人气最高的一位,学企业管理的他在西安读研究生时就痴迷相声,毕业后,刘魁进入了青岛一家著名的国有企业工作,同时主动来青岛曲艺社面试登台,后来由于工作跟说相声在时间上冲突,刘魁就辞职了,“最穷时身上只有两块七毛钱了,包子一块五一个,我的钱还不够买两个包子的,在台东买了一个包子,还没吃出什么味儿来就下肚了。”即使这样,刘魁也依然坚持每天清晨六点就起床练功。现在,青岛曲艺社的核心演员都有基本工资,每场演出也都有数十元的演出费,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演员还可通过客串主持来拓展收入。
磨新段子:只有接地气才有活力
虽然也有一些专业的相声作者,但朱琦认为,作为相声演员必须有创作能力,说传统的老段子要与时俱进融入新内容,更要不断推陈出新、用贴近时代生活的新作品来吸引观众,“大耳朵”綦振鹏把传统相声《八扇屏》中的一段“小孩子”改成青岛话来说,并融入青岛地域元素,非常受观众好评。他目前还在创作一个新的相声作品,“我也有孩子了,这个作品就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讲述80后父母与孩子在相处过程中的沟通问题和童年的差异”。
刘魁也正在磨合一个新的相声剧作品,他还尝试过摇滚曲艺,将这两种看似天差地别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有关羊年央视春晚的报道称,将出现大尺度的反腐相声,有人感慨相声界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能讽刺了,朱琦认为相声是一门以讽刺见长的艺术,“相声必须接地气,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