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扬海外 寰球再同春
来源:
时间:2015-03-20 10:50:52
农历羊年正月十四下午3点多钟,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东洛杉矶大学剧场后台,“90后”毕佳旺正在让同事魏学雷给自己化“猴妆”。

农历羊年正月十四下午3点多钟,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东洛杉矶大学剧场后台,“90后”毕佳旺正在让同事魏学雷给自己化“猴妆”。
“猴王眼睛周围要涂厚厚一层金粉才能打造‘火眼金睛’的舞台效果,但金粉很烧皮肤,所以涂之前必须刷上好几层底粉和油彩,”魏学雷一边在毕佳旺的脸上细心描画,一边告诉新华社记者。
疼不疼?闭着眼睛的小毕笑着说:“没事,习惯了就好了。”一个猴妆,至少要化1个半小时。
来自北京京剧院的毕佳旺和魏学雷都是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美国艺术团成员。从大年初三开始的短短14天内,他们和京剧院的其他30多名同事,扛着近千斤的演出器材,长途跋涉,从南向北、从西到东辗转5个美国城市,为上万名侨胞和当地观众送上了5场京味儿十足的国粹表演。
他们的美国之行是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艺术演出活动的一部分,该活动于2009年春节启动,迄今累计派出43个艺术团组,赴全球96个国家及港澳地区184个城市演出,观众累计达338.64万人次,电视观众逾亿,被誉为全球华侨华人的“海外春晚”。
从今年2月6日至3月19日,中国共派出9个艺术团组分赴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和南美的13个国家及港、澳地区29个城市进行慰侨访演,用带着浓浓中国味儿的艺术节目给当地春节庆祝活动“加码”。19日,最后一场活动在澳门圆满收官。
从意大利的米兰,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从多雨的伦敦到晴朗的珀斯,中国的艺术家们把歌声、舞姿、功夫、变脸等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带到世界各地,为侨胞们疏解心里深藏的乡愁。
今年春节,米兰的老华侨可以和资深歌手蔡国庆一起唱《常回家看看》,巴黎的年轻人可以听新晋偶像张碧晨唱《时间都去哪儿了》,圣地亚哥的中餐馆老板也能借着《鸿雁》双人舞回忆起内蒙古家乡的猎猎长风。
曲曲思乡,舞舞怀旧。伴着中国艺术家的脚步撒遍全球,久别的年味儿乡情就这样又回到侨胞的心里。
正如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在伦敦演出开始前所说:“相信侨胞们通过一台具有中国风韵的文艺演出,能感受到同胞之爱、祖(籍)国之情。”
洛杉矶的演出开始前两个多小时,76岁的彭霖辉就已在夜风中排队了。已住洛杉矶70年的他告诉新华社记者,京戏唱出的热闹,就是他记忆里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样子。
“我从小就喜欢看戏,”彭霖辉说,“京剧是国粹,美就美在有声必歌,有动必舞。”
锣鼓一响大戏开场,83岁的孙闻鲜开始拢起手静静地听。台上的“双阳公主”正唱道:“绿野暗暮烟横夕阳斜下,只留得青山间一片红霞。燕归巢鸟投林情堪入画,我双阳走岭南离国撇家。”一句听罢,他颤抖地摸出手帕擦眼睛。
“现在这边是(正月)十四,那边应该已经(是)十五,”孙闻鲜轻声对记者说,“我之前每年都回(国)去,现在身体不行了。我听听戏,也算和那边的堂姐一起过节了。”
这句话,就是对台上演员们的最大褒奖。
伦敦演出结束后,歌手蔡国庆对新华社记者说:“无论演出条件是好是坏,不变的是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那份深情、对故乡的那份依恋。他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而我们也像见到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一样。”
为了让中华文化圈外长大的更多国外观众感受到春节的喜气和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国侨办今年还特意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观众的品味安排演出节目。
比如,北美地区京剧戏迷多,国侨办就邀请京剧演出水平一流的北京京剧团前往献艺;南美地区中国功夫的粉丝云集,少林功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招牌菜”;而在喜欢“文艺小清新”的欧洲地区,节目单上则排满了分量十足的综艺节目。
事实证明,这种安排的效果非常好。在里约热内卢,台上的河南少林寺武僧正在展示各路拳法,引得台下的“桑巴民族”按捺不住,纷纷跟着比划。几个巴西小孩,只要看到武僧们出场,就会用刚学到的汉语大喊“加油!加油”!
在伦敦,见惯了西方多元文化的观众惊讶地看着川剧表演艺术家母鹏程表演变脸。除了经典川剧脸谱图案,他脸上还瞬息变出蜘蛛侠、熊猫等观众们熟悉的形象,引起台下一片惊叹;而新疆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哈萨克族民乐冬不拉独奏《招蜂引蝶》以及表现达斡尔族青年男女生活的《打歌打舞》等节目,也让观众们见识了一把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不仅这些容易理解的表演方式能引来叫好,就连中国人都认为唱词艰深、典故繁多的京剧,也难不倒“老外”们。
专门带着妻子来看京剧的旧金山纪录片导演谢尔特·斯图尔特说,京剧演员唱腔多变、扮相华丽、动作优美,舞台效果让人沉迷不已。“我的妻子也非常喜欢京剧,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演员在唱什么,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他们的表情和动作理解部分剧情,”斯图尔特说。
不仅如此,外国观众对京剧背后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价值观也很感兴趣。
“我非常喜欢《霸王别姬》,”底特律观众斯坦凡诺维奇在演出后告诉记者,“通过女演员悲伤的歌声、表情和舞剑的动作,我感受到中国古代人很看重对爱情的忠实和表达。”
超越语言的人性和艺术,总能共通。“这个故事一点也不难理解,别忘了,我们西方也有特洛伊的失败英雄,以及罗密欧和朱丽叶,”斯坦凡诺维奇笑着说。
说一千道一万,华侨华人仍是“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演出的最大受众群。随着祖(籍)国国力近年来不断增强,海外侨胞也深感与有荣焉。采访中,各地侨胞纷纷对新华社记者说,近年来,随着祖(籍)国国力不断增强,他们能明显感觉到当地人对华侨华人的尊敬在增加,自己的“腰板儿越挺越直”。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巴西华人文化交流协会主席陈丕立表示,他的人生历程一半在中国,一半在巴西。虽然如今他定居在巴西,但祖(籍)国永远让他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