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亮:浸润江湖 纤尘不染
来源:
时间:2015-05-22 09:45:16
5月15日,南开区举办了“魏文亮先生德艺双馨研讨会”,京津相声名家、评论家济济一堂,回顾和肯定了他七十年来对相声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对卫派相声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为祝贺魏文亮从艺七十周年,5月15日,南开区举办了“魏文亮先生德艺双馨研讨会”,京津相声名家、评论家济济一堂,回顾和肯定了他七十年来对相声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对卫派相声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浸润江湖、纤尘不染的道德情操,以及晚年走出国门,以一己之力弘扬民族文化的爱国情和使命感。有人甚至说,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相声史。
研讨会前夜,记者拜访了魏文亮先生,听他和夫人刘婉华讲述从艺七十年来的趣闻轶事、创作经历及人生感悟,交谈声和笑声弥漫在这个和谐美满且充满书卷气的家庭中……
从小接地气,不可多得“小亮子”
他的相声有很强的人民性,是当今卫派相声的代表人物。 —冯骥才
自幼随父母闯关东流浪卖艺,6岁拜师撂地说相声,围观的无非贩夫走卒穷苦大众,可以说,魏文亮从小就有观众缘、从小就很“接地气”。过年时,别人家孩子可以放炮玩耍,他却在严师管教下学艺,表现不好便挨板子,父母一旁看得心疼也不敢吱声—因为生存是硬道理,不兢兢业业刻苦努力就没饭吃。
一个人幼时的经历可以影响一生。魏文亮在七十载艺术生涯中,始终与观众心连心。生活中他赡养老人照顾妹妹抚养儿子,又先后为两位师父送了终,所以曲艺作家陈笑睱称赞他是“不可多得的小亮子”,马三立大师亦称他“小亮子”。
谈起与观众的血肉联系,有两件事令魏文亮刻骨铭心。第一件是,1964年他随中央慰问团到大西南慰问铁道兵部队,一台晚会,他五次出场,不仅表演了他最拿手的相声,还有与李润杰的对口快板、与姚珠珠的双人舞蹈等。不仅如此,演出中他还充分发挥了相声演员“现挂”的本事,每到一个连队,都要事先了解该部队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演出前边化妆边改词,令那些被表扬的战士又惊又喜,激动地起立敬礼表示感谢。一次上山演出,魏文亮忽然恶心呕吐,最后吐出的都是绿水。首长说,这个小鬼绝对不能演出了,马上打电话叫医生来。魏文亮一听急了:我就是为战士来的,死也要死在山上!首长一看,小鬼这么厉害,好吧,把大衣脱下,帽子摘下,披戴在魏文亮身上。上了山,战士都给他敬礼:首长好!那次,一百多人的慰问团评出三名“五好战士”,他是其中之一。
第二件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魏文亮随艺术团赴前线慰问演出,在战地医院遇到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小战士,肚皮被子弹打穿,外面盖着纱布。他想听相声,却因伤口敞开不能发笑,魏文亮只好为他说了一小段,并答应过几天再来。几日后,小战士牺牲了。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与孟祥光来到小战士墓前,恭恭敬敬地献上自己扎的小花圈,然后为他说了一段完整的相声,感动得在场者声泪俱下。
善于博采众长的“苦学派”
他广采博取,以贤为师,是天津世俗群落里“俊逸”和“新潮”的一派。—薛宝琨
魏文亮的相声,说、学、逗 、唱兼擅,包袱抖得又脆又响,表演气氛热烈火爆,这一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他“文革”中演过话剧,积累了丰富的戏剧表演经验不无关系;更在于他善于博采众长,不仅学习不同相声流派的不同表演风格,而且善于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
魏文亮先后拜张文斌、武魁海为师,虚心求教,同时又学过侯宝林的《杂学唱》《关公战秦琼》和赵佩茹的《揭瓦》;不仅用心学,还要做到“神似”,有所发展和升华。例如为演好《揭瓦》,他认真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回忆赵佩茹的表演特色,从眼神到手指的姿态,皆烂熟于心后,才将一个小人物尖酸刻薄、没理搅三分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相声大师马三立说过一段《美人赞》,戏谑了“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传统美女的审美标准。魏文亮在学习这段相声时,根据自身特点,用活泼的形体动作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绘声绘色,演出效果更活、更火、更有趣。马三立观后道:“小子,这段活使得比我好,我不使了!”
为磨练学、唱方面的功夫,魏文亮还刻苦学习中外歌曲和戏曲的唱、念、做、打。侯宝林在世时说过:相声演员学唱,学身段,学得不像干嘛?学得全像,听你干嘛?魏文亮悟出内中的辩证关系,所以经常对徒弟讲,一定要多听多看,别怕耳朵磨出茧子;学像了,再发展,形成个人风格。
从世俗生活中发现喜剧因素
魏先生的相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新”字,推陈出新的“新”。 —马季
魏文亮创作表演的相声《要条件》可谓家喻户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的婚恋观。《要条件》是怎样诞生的呢?上世纪八十年代,魏文亮家住南市一个大杂院里,邻居有个女孩,长得很漂亮,经常来串门儿,与爱人刘婉华家长里短唠叨个没完。当时男女结婚,女方要陪送一个暖水瓶、一只脸盆、一个痰桶。漂亮女孩说:“我不要木头痰桶,我得要有机玻璃的!”魏文亮听得心烦,暗想,这闺女太折理了,我得编段相声讽刺讽刺!一天夜里,一家人睡得正香,只听魏文亮大叫一声:“婉华,快起来,开灯!”又叫夫人备好纸、笔,当即伏在小桌上唰唰写起来—原来,那晚魏先生失眠,满脑子都是那漂亮女孩的形象和一口天津话,一时灵光乍现,《要条件》的框架搭起了。后经修改、提高,不料想,他与孟祥光上台一说便炸响了,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有些台词还成为当年的“流行语”。《要条件》也受到相声界的首肯,与《下棋》《钓鱼》一起,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小段精品。
若问:《要条件》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魏文亮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次,魏文亮夫妇到马场道菜市场买东西,一个小伙子蹬着三轮车,车上拉着一位老太太从他们面前经过,马上又掉头回来:“您是魏老师吧?”“我是。”“您留步,我妈妈想见您!”老太太激动地拉着魏文亮的手说:“我们全家都感谢您,看了您的相声《要条件》,儿媳妇结婚时嘛也不要了……”
相声说到了海外的民间文化使者
年轻时看侯宝林去日本,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出国,把民族文化弘扬到海外! —魏文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魏文亮便以民间文化使者的身份,陆续出访了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以相声艺术为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与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2007年,魏文亮应邀到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汉语班讲学。讲学前一天,刘婉华彻夜未眠,为一天学也没上过的丈夫担心,又不能说出怕他有压力。翌日一上讲堂,看到在座的师生多是金发碧眼的老外时,她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但魏文亮却显得成竹在胸,一上讲台便夸赞了古罗马斗兽场、水城威尼斯等名胜古迹,继而话锋一转:“但你们去过中国吗?我们有长城、故宫,有56个民族和多元文化,在和谐的社会里载歌载舞。欢迎你们明年去北京参观奥运会……”然后又用相声的“贯口”,列举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各地美食,讲述了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边说边唱边表演,令台下学生全神贯注、如痴如醉、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刘婉华说,她最佩服的就是魏文亮这种赤子之心,不仅在意大利,他到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讲学、在悉尼举办曲艺专场演出、把家乡的电视节目《鱼龙百戏》引入海外……都是自发的、自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没拿国家一分钱,全凭一个老艺人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本来,老两口已取得了在澳洲的居留权,儿子也希望他留下,但魏文亮不为所动—因为,他离不开天津,离不开相声,“我这一辈子就贡献给相声了”,他说。
魏文亮淡泊名利,不擅经营包装,没有不良嗜好,平时除了说相声,就是以书法怡养性情。曲艺理论家薛宝琨的两句话是对他人品的最好概括:“浸润江湖而纤尘不染,混迹世俗而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