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曲韵传九州
来源:
时间:2015-06-04 11:12:05
5月29日晚,修葺一新的中国大戏院里座无虚席,“南开杯”第三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闭幕式暨祝贺南开区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专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初夏的津城,热情如火。
5月29日晚,修葺一新的中国大戏院里座无虚席,“南开杯”第三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闭幕式暨祝贺南开区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专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当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将“中国曲艺之乡”牌匾递到南开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恒手中时,在场的千余名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都对南开区获此殊荣倍感振奋。
传承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名家新作辈出、市场火爆繁荣……纵观曲艺艺术发展今夕,有着“津门故里”美誉的南开区此番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确实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悠久文化历史积淀曲艺群众基础
“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这是对津城繁华往昔的生动写照,作为“津门故里”的南开区自然也就成为汇集全国各地民俗文化艺术的“码头”,更成为很多艺术的策源地、兴盛地。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话剧(新剧)等大都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随之而来的,是曲艺名家开始荟萃南开,相声宗师李德钖、周德山、侯宝林、武魁海,戏剧大师谭鑫培、程永龙、王君直、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等名角都在南开相继演出和生活过,他们广收弟子,传艺于后辈,为南开曲艺的兴盛和世代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开坐拥老城,傍依海河,南来北往的艺人多汇集于此。优秀的演员培养优秀的观众,见多识广的天津人对各种艺术都很“懂行”。长期以来,曲艺界一直流传着“只有经过懂行故而挑剔、苛刻的天津观众的检验,才能真正奠定自己的艺术地位”之说,张寿臣、侯宝林、郭荣起等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正是在天津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专家学者也公认天津是“相声窝子”、“曲艺之乡”。
闲来无事,约几个亲朋好友到茶馆听几段相声,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南开区的多个曲艺演出场馆都异常火爆,不仅如此,在南开区的各社区有多个曲艺票房,居民群众自演自唱自得其乐;在南开区的公园里,如果有人打上一段快板,马上就会引来不少听众驻足,有的人还能跟着节奏说上一段;在南开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曲艺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天津人爱曲艺、听曲艺、聊曲艺、演曲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生机勃发沃土滋养曲艺发展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艺术在南开这片沃土上焕发了勃勃生机,迈出了艺术改良的重要发展历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开相继组建相声队、书曲队等专业曲艺团体,将艺人组织起来在演出内容上摒弃旧社会演出的一些陋习,倡导文明演出,同时紧跟时代新风,在宣传弘扬正面典型上展现了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的优势和感染力。
在南开曲艺史上,南开相声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历程广为传颂。这支相声队成立于1956年,队长为张佩茹,主要成员有于宝林、冯宝华、姜宝林、田立禾、李伯祥、魏文亮、马志存、杨少华等,都是全国知名的曲艺艺术家。他们每逢演出之后都要总结演出经验,特别是注重于提升相声品位,倡导文明演出,推广文哏相声,形成津门相声特色鲜明的一支主力军。
南开在曲艺发展传承上有着良好的机制,曲艺相声从娃娃抓起是一大特色。南开区宝龙巷小学创办了天津第一所少儿曲艺学校,今天活跃在相声舞台的青年相声演员裘英俊、鼓曲演员李响、张楠皆出自此校。南开还有着全国知名的“北方曲校”,培养出了许多相声、评书、鼓曲、快板书以及曲艺伴奏和曲艺创作专门人才,涌现出刘彤、朱轶、张楷、汪洋、景风凌、周炜等一批颇受观众喜爱的文艺新星。
不仅如此,曲艺相声社团还在坐落南开区的高校中扎下了根。成立于1985年的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曲艺话剧团相声社聘请相声演员佟守本为指导教师,他们改编的《文章会》《大保镖》,原创的《遇险》《我是大学生》《弯道超越》等经典作品深受大家喜爱,逐渐形成以传统为基础、创新为特色的表演风格。
规范有序管理推动曲艺市场繁荣
南开区演出场馆历史悠久,清朝道光年间天津就有“戏园七处赛京城”之称,有着150年历史的元升茶楼是天津早期“四大名园”之一的金声茶园,我国尚存古典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完好的戏剧演出场所广东会馆,郭沫若亲笔题名的南开文化宫,博物馆与茶楼功能兼具的老城小梨园,名流茶馆、同悦兴茶社和现代风格的海河剧院均坐落南开区,这些场馆广聚曲艺名家、终年演出不辍。
上世纪九十年代,曲艺艺术发展遇到困难,名流茶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曲艺市场化经营之路,一大批曲艺家和爱好者坚守着他们对曲艺的执着,推动了曲艺在茶馆发展。在他们的涵养下,曲艺演出市场日益火爆,天津人回归茶馆听相声、听曲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进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今南开茶馆林立,各个茶馆每逢周末一票难求,为市民送去了无尽的欢笑。
曲艺艺术在津门故里的繁荣发展,是与南开区委、区政府对曲艺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植、科学管理分不开的。近年来,南开区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围绕“老城文化”,建成以古文化街、天后宫、鼓楼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商贸区,曲艺作为天津民俗文化的重点,精心打造了“津派相声风情线”、“鼓楼戏曲大观园”、“津派民间绝活绝技”等文化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天津市最集中的民俗文化展示基地。2012年,南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南开区曲艺家协会是文联组织的重要成员,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在区委宣传部牵头下,建立了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联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同年,南开区与市文联、市曲协合作,注册成立了天津振兴曲艺艺术交流中心,用于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曲艺艺术的发展,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用于发展曲艺事业……
种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连续两届“南开杯”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办让南开区享誉全国,“中国曲艺之乡”殊荣的获得更让南开人欢欣鼓舞。
时光不歇,曲韵不止。当所有的繁华沉淀成文化,古老的曲艺与崭新的南开间那个叫做“传承”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